專家稱國內多項核聚變技術裝置處國際先進水平

2021-01-15 中國網

近期發生的日本核洩漏事件持續牽動著世界各國的神經,和平開發利用核能再次成為矚目的焦點。

就在上個月,國內核聚變界的100餘名專家代表也聚集到了一起,由科技部主辦的核聚變能發展研究人才工作會議在中國科技大學舉行。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抓緊培養和儲備核聚變人才後備力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國內多項核聚變技術裝置已邁入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世界上的核電站利用核裂變來發電,核裂變在產生巨大能量的同時也產生強大的輻射,廢料很難處理。此外,作核材料的鈾、釷蘊藏量非常有限。

與核裂變能相比,核聚變能是無汙染、無長壽命放射性核廢料、資源無限的理想能源,例如,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通過核聚變反應可以產生相當於300公升汽油燃燒所放出的能量,而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但是目前人類已經能夠控制和利用核裂變能,而控制和利用核聚變能則需要歷經長期艱苦的研發過程。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向中國青年報記者介紹,目前人類利用託克馬克裝置開發核聚變能的科學可行性已經得到證實:「等離子體最高溫度可達2億~4億度;最高聚變輸出功率超過16兆瓦,聚變輸出功率/輸入功率比值已經達到1.25。」也就是說,建造核聚變實驗堆的可能性逐步浮現出來。這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人造太陽」升起的希望。目前國內多項核聚變技術裝置已經邁入國際先進水平。但是,這些裝置目前尚處在實驗階段,距離真正的商業運行還很遙遠。

磁約束核聚變能源研究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大研究方向。2006年11月,歐盟、美國、中國等7方終於籤署協議,決定在法國小城卡達拉舍合作建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

目前ITER計劃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它的建造大約耗時10年,耗資50億美元(1998年值)。儘管它是一個「風險共擔」的合作項目,但參與各國都希望從中得到實際回報,為國內「建堆」奠定技術基礎。其中各國之間的競爭態勢,不言而喻。

2007年,經國務院批准,我國正式參加了ITER計劃。從2008年開始,中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計劃專項正式啟動。自從正式加入ITER計劃之後,我國就在不斷地輸送相關人員到ITER組織任職,一方面為了在ITER裝置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掌握相關技術和工程經驗,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鍛鍊和培養人才,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實驗堆工程作準備。

核聚變人才匱乏將影響中國未來自己建反應堆的能力

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在會議上強調:「我國面臨的一個急迫任務,就是進一步加大向ITER組織的人才輸送。」據統計,截至2010年11月,我國向ITER國際組織輸送工作人員21人,其中管理崗位4人,技術崗位17人,僅佔該組織職員總數的5%,與中國所承擔的建設經費的比例——10%不相稱。

「ITER工程技術總體現由34個核心科學工程技術和管理專業組成。」據中國科大核科學技術學院院長萬元熙院士進一步分析,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分布在34個核心專業中的11個,但更多的是擔任較低職位的技術工作。他指出,「問題是,2/3以上的核心科學、工程技術和技術管理領域幾乎沒有中國人進入。」

「即使派得出去人,也要通過競爭才能被聘用。」在萬元熙看來,英語水平、國際合作能力成為國內工程技術人員進入ITER組織的兩大障礙。

萬元熙認為,上述狀況如果沒有「特殊政策」,估計在相當時間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這必將影響中國的權益,「特別是將影響中國從ITER獲取實際的、具有人才基礎的100%的智慧財產權,而這是中國自己『建堆』的重要基礎」。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本次會議上了解到,我國現有具有豐富聚變核物理和工程經驗的專業人員不足200人。參照ITER計劃,到2020年,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實驗堆工程所需專業人員1200人,而這不過是一個保守的估計。

在不少核聚變研究專家看來,ITER組織供職人數折射出國內人才短缺的現狀,擺在面前更嚴峻的現實是,國內理論、實驗及工程領域同樣有著巨大的人才需求。按照ITER的計劃,國內將承擔12個「採購包」的設計、認證以及技術研發,此外,部分高校、研究所以及發展中的核聚變實驗裝置同樣需要大量研究人員充實進來。

「我們派不出人,人才隊伍已經是捉襟見肘」。據一名與會代表分析,國內已有的磁約束聚變研究工程技術人才數量相當有限,目前還得先保證國內研究任務的需要,「而ITER計劃馬上就要進入開工建設階段,近期內ITER組織需要的各種人才可能成倍增長,屆時將更派不出人來」。

中國有望擴大核聚變類專業的研究生數量

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表示,為保證核聚變人才的與時俱進和及時供給的可持續性,必須在本土全面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加快頂尖人才隊伍建設。

為此,在本次會議上公布的由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核集團聯合制定的《關於促進磁約束核聚變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緊緊圍繞我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究和ITER裝置建設和運行,以需求為導向,逐步構建起一個層次、布局、學科合理的磁約束核聚變科學與工程研究和技術研發的人才培養體系,利用10年左右時間,培養2000名從事聚變科學與工程研究以及技術研發的各類人才。

依據《指導意見》,國家還將優先支持與等離子體物理和聚變工程與技術相關的學科建設,在全國形成合理的布局。同時,圍繞磁約束核聚變的研究與開發,加強與相關的物理學、電氣工程、材料科學等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建立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的學科支撐體系。

最讓與會代表們興奮的是,《指導意見》提出,在現有研究生招生計劃的基礎上,以磁約束核聚變人才培養基地為主要依託,按照一定的比例,逐年擴大等離子體物理和核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學科的研究生招生數量,力爭每年以推薦免試方式招收直博生的指標不少於200人。

對此,他們表示,「如果教育部能批准這一計劃,我們將招到更多想要的優秀人才」。

據了解,由萬元熙領銜、19名成員組成的「磁約束聚變堆總體設計組」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中。

「國內這個領域是一個比較小的領域,現有的專家互相都很熟悉,將來為了利用共同的資源,有理由更加熟悉起來。」曹健林呼籲,「希望大家能夠徹底擯棄門戶之見,發揮各自學科、裝置、工程能力的優勢,共同努力構建這個人才培養體系。」

相關焦點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兩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在HL-2M裝置建設過程中,西物院聯合國內多家研製單位,在裝置物理與結構設計、特殊材料研製、材料連接與關鍵部件研發、總裝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實現了可拆卸線圈結構,增強了控制運行水平,提升了裝置物理實驗研究能力;攻克了高鎳合金雙曲面薄壁件大型真空容器模壓成型和焊接變形控制等關鍵技術;掌握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異形銅合金厚板材製造成型工藝,實現了高強度膨脹螺栓組件的自主國產化
  • 中國核聚變最新進展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中國推動世界核聚變加速
    ,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 貢獻「中國核聚變」智慧
    而此次新建成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其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核聚變技術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科技日報]中外展開先進核聚變能源研究合作
    本報訊 (楊保國 記者吳長鋒)8月13日,中國科大校長侯建國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等離子體物理國家實驗室主任Stewart Prager教授、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李建剛研究員代表三方籤署在先進核聚變能源研究方面進行全面的協議,三方將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在核聚變理論、裝置實驗、聚變堆總體、聚變堆關鍵技術研發方面進行全面合作,同時將醞釀成立以培養人才為核心內容的先進核聚變能源協同創新中心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我國核聚變實驗先進診斷技術通過驗收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了解到,近日,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穩態託卡馬克等離子體的先進診斷技術」通過了國家科技部驗收,專家指出,這些診斷技術將有利於提升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的物理實驗研究水平。據介紹,診斷技術與設備是指在科學實驗中獲取各種重要實驗參數的技術和設備系統。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中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通過國家驗收
    中新社北京三月一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新聞辦公室一日下午向媒體發布信息稱,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俗稱「人造太陽」實驗裝置的「EAST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當天在其所在地安徽合肥成功運行並順利通過國家峻工驗收。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建成了國內最大的低溫液氦系統和大功率電源系統等九個子系統,使一個原本不具備物理實驗功能的T-7裝置改造成能夠開展多種實驗的先進裝置--中國第一個、世界第四個超導託卡馬克HT-7。 2.1.2 HT-7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 1990年10月,與俄協議正式生效;1991年3月,HT-7正式立項;1991年6月T-7所有部件運抵等離子體所;1993年國際上12位著名核聚變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評估小組對HT-7進行評估,稱HT-7是「發展中國家最先進的託卡馬克裝置,並能進行準穩態運行,使中國核聚變研究接近世界核聚變的前沿」;1994年5月HT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據國家原子能機構介紹,作為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性容器),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
    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據國家原子能機構介紹,作為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性容器),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
  • 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實現了可拆卸線圈結構,增強了控制運行水平,提升了裝置物理實驗研究能力;攻克了高鎳合金雙曲面薄壁件大型真空容器模壓成型和焊接變形控制等關鍵技術;掌握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異形銅合金厚板材製造成型工藝,實現了高強度膨脹螺栓組件的自主國產化;研製成功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內首臺大型立軸脈衝發電機組。
  • 中科院: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工程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
    由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歐盟、韓國、印度等七國共同參與的國際大科學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在HL-2M裝置建設過程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聯合國內多家研製單位,在裝置物理與結構設計、特殊材料研製、材料連接與關鍵部件研發、總裝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實現了可拆卸線圈結構,增強了控制運行水平
  • 我國核聚變研發獲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建造、運行技術,為核聚變堆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眾所周知,核聚變能資源無限,能夠和諧高效地解決人類社會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終極能源目標之一。核聚變能源的誘惑力如此之大,以至於世界各國都不願只做旁觀者,特別是俄羅斯、美國、日本和歐盟等一些重要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著手布局。我國也不甘人後,數十年如一日地發展研究,開啟了核聚變研究的創業之旅與逆襲之路。
  • 國際核聚變實驗堆來了 中國承建總裝核心工程
    最近一段時間,國內核電不斷傳出好消息,自主研發第三代核電站國和一號以及華龍一號華龍一號都取得了重要進展,這是目前國際最先進最安全的核電技術之一。自從人類正式建設核電站以來,核電技術的基礎都是核裂變,還有一種更有前途的核電技術——核聚變,它跟核裂變的關係就像是原子彈、氫彈那樣,後者威力要大得多,只不過氫彈是不可控的核聚變,人類追求的是可控核聚變,解決這個問題意味著人類真正進入無限能源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