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核聚變實驗堆來了 中國承建總裝核心工程

2020-11-24 驅動之家

最近一段時間,國內核電不斷傳出好消息,自主研發第三代核電站國和一號以及華龍一號華龍一號都取得了重要進展,這是目前國際最先進最安全的核電技術之一。

自從人類正式建設核電站以來,核電技術的基礎都是核裂變,還有一種更有前途的核電技術——核聚變,它跟核裂變的關係就像是原子彈、氫彈那樣,後者威力要大得多,只不過氫彈是不可控的核聚變,人類追求的是可控核聚變,解決這個問題意味著人類真正進入無限能源的時代了。

不過核聚變這麼高難度的技術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實際上50多年來都沒解決,未來50年能解決也是人類的光榮了。為了解決核聚變,多國發起了一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簡稱簡稱ITER,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共同實施,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受控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還在建設中,其中核心工程就是控制核聚變的託卡馬克裝置,有能力建造這個裝置的國家並不多。

新華社報導稱,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組成的中方聯合體,近日收到了來自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國際組織的通知,通知他們成功中標了ITER託卡馬克主機TAC-1安裝標段工程

 

 

相關焦點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中方測試項目正式啟動
    原標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中方測試項目正式啟動   近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中國氦冷固態增殖劑實驗包層項目正式啟動。由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ITER中方測試包層模塊項目正式邁入初步工程設計階段。   驗證氚增殖包層技術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三大工程目標之一。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核心部件「合肥造」 「PF6線圈」運抵法國ITER現場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6月29日,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法國當地時間6月26日上午11時,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總裝現場ITER計劃極向場6號超導線圈(PF6線圈)抵達歡迎儀式上,由該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PF6線圈正式交付至法國ITER現場。
  •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
    為此,包括中國在內的7方三十多國開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合作工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近日,由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國際熱核聚變核心部件在國際上率先通過權威機構認證,這是我國對國際熱核聚變項目的重大貢獻。
  • 國際熱核聚變稱為「人造小太陽」,中國在此項目上功不可沒
    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本周在法國正式安裝啟動。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
  •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國際熱核聚變計劃的工程設計於2001年由法國和歐盟完成。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 科普: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
  • 專家稱國內多項核聚變技術裝置處國際先進水平
    國內多項核聚變技術裝置已邁入國際先進水平目前世界上的核電站利用核裂變來發電,核裂變在產生巨大能量的同時也產生強大的輻射,廢料很難處理。此外,作核材料的鈾、釷蘊藏量非常有限。磁約束核聚變能源研究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大研究方向。2006年11月,歐盟、美國、中國等7方終於籤署協議,決定在法國小城卡達拉舍合作建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目前ITER計劃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它的建造大約耗時10年,耗資50億美元(1998年值)。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最大的超導磁體順利抵運法國
    法國當地時間6月26日上午11時,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總裝現場,總幹事Bernard BIGOT主持舉辦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極向場6號超導線圈(PF6線圈)的抵達歡迎儀式。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PF6線圈正式交付至法國ITER現場。
  • 在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 中國走到了哪一步?
    最近,中國在核聚變領域連續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11月初,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EAST(先進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正式安裝,受控核聚變研究走過了哪些路程?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日前正式在法國開啟工程安裝工作。人們把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稱為「人造太陽」。ITER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歐盟、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在內的34個國家和組織參與了這個計劃。
  • 可控核聚變技術全球領先,中國的驕傲,西瓜視頻帶你看看
    人造太陽是一種熱核聚變實驗堆,因為和太陽產生能量的原理相似,所以被稱作人造太陽。 太陽發熱、發光,並不是著火了,而是因為太陽內部發生著一種能產生巨大能量、熱量的核聚變反應: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兩個氫元素相互擠壓,聚變成一個氦元素並釋放釋放出幾億度的高溫。了解了太陽散能的原理,核反應堆如何顯示實現呢?目前我國人造太陽的發展又如何呢?
  • 中新通訊:探訪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為了追逐光明,中國古有「夸父逐日」;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中國今日有一群「現代夸父」正在不舍晝夜地探索核聚變能源。  據中國環流器二號A項目負責人楊青巍教授介紹,通過科學家所取得的實驗結果,人們看到了利用核聚變能發電的曙光。今後,研究院將通過進一步試驗來驗證穩態燃燒等離子體物理,驗證工程技術、經濟和環境等方面的可行性。
  • 中國為什麼要造第二個太陽?核聚變技術獲巨大突破,領先全球5年
    據《中國之聲》12月7日報導,近日,中國再次實現了一項壯舉,國產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第一次實現了放電,大國重器再次實現新的壯舉!這項壯舉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獲得了巨大突破。這也意味著,在大型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等諸多技術上,中國已經走進了世界前列。這也為國產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鋪平了道路。
  • 中國核聚變實驗裝置觸達一億度!厲害在哪裡?
    11月12日,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發布消息,EAST核聚變裝置在2018年實驗中又有突破。核聚變就像氫彈爆炸或太陽內部反應,溫度超高,一般容器沒法盛放。被寄予最大希望的核聚變實驗方案叫「託卡馬克」——用超強的磁場約束高溫的核燃料。EAST又稱東方超環,是中國研製的世界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它的外形像一個甜甜圈,它使用超導體,以最小的能耗獲取最強的磁場。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據悉,中國已先後建成並升級改造了中國環流器二號A和「東方超環」(EAST),用於研究等離子體的穩態和先進運行,探索實現聚變能源的工程、物理問題。前者是我國首個帶偏濾器的大型託卡馬克聚變研究裝置,後者是世界首臺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的建成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該類型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的國家。
  • 全球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組裝 中國參與核心部件製造
    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在法國南部舉行安裝啟動儀式,開始了為期5年的組裝工程,這標誌著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進入到了新的階段。我國也承擔了該項目多個方面的重要工作。
  • 我國核聚變研發獲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核聚變堆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在積極改造裝置的同時,等離子體研究所也在不斷創新,於1980年設計了一個更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HT-6M。通過鑑定,該裝置性能優良,達到同類裝置的國際水平,充分表明等離子體研究所已經具備建造中型受控核聚變裝置的能力。與此同時,西南物理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頗豐。1984年,該所研製出當時我國規模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H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