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金屬基複合材料的國產化之路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一個多月前,高分十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發的金屬基複合材料發揮了重要作用。眾所周知,太空飛行器對材料的要求十分苛刻,比如輕量化就是其中一項指標,金屬基複合材料恰好符合需求。金屬所研究員馬宗義帶領團隊,致力於高性能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研究,近5年來,為遙感、風雲、高分、嫦娥、北鬥、東風、天宮、龍舟等十幾個關鍵型號,提供複合材料產品百餘批次、萬餘件。

  日前,馬宗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高性能金屬基複合材料是國家重大戰略與國民經濟建設迫切需求的一種工程材料,我們在該領域取得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和應用,一些技術產品不僅打破國際封鎖,還推動了國家高新技術重大裝備的快速發展。」

  抓住機遇組建團隊

  金屬基複合材料是向金屬中添加陶瓷、碳等異質材料形成的一種複合材料,具備抗疲勞、耐磨、高導熱、低熱膨脹以及輻射屏蔽等優點,是航空航天、電子封裝、裝備、核電、汽車、軌道交通等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裝備製造所需的關鍵材料,其用量也是材料科技水平的標誌之一。

  早在2000年,北美、歐洲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已形成了成熟的金屬基複合材料產業,產量達到全球用量的80%以上。我國金屬基複合材料研發起步較晚,落後發達國家近30年,同期還停留在實驗室研發階段。

  由於應用背景敏感,國外長期對我國進行嚴密的技術封鎖。馬宗義指出:「多年來,我國金屬基複合材料自主研發麵臨組織性能難控、製備與加工困難等無法逾越的共性難題,陷入技術進展緩慢、需求牽引不足兩者相互制約的困境,一直未能實現應用突破。」

  「十一五」開始,國家中長期規劃開展「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高精度對地觀測」「大型壓水堆與高溫氣冷堆」等重大專項任務,這為高性能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然而,這些高技術裝備的建設也為當時的研究水平帶來極大挑戰,需建立工程化製備、成型加工等關鍵技術,才能適應產品質量穩定化、規模與批量化應用需求。馬宗義團隊也是國內最早開展金屬基複合材料研究的科研團隊之一。

  近年來,馬宗義團隊開展了工程化製備技術研發。他告訴記者:「我們先後突破了短流程與規模化粉末冶金製備工藝、可控成形加工、攪拌摩擦焊等制約金屬基複合材料應用的關鍵技術瓶頸,從而打通了其工程應用的全鏈條難點。」

  攻克製備技術瓶頸

  在金屬基複合材料大尺寸坯錠製備時,存在成分均勻性、界面反應等控制難、製備成本高、周期長的難題。針對這一難題,馬宗義團隊開創了低成本短流程粉末冶金製備技術,所製備的坯錠具有組織均勻、緻密無缺陷、無有害界面產物的特點。

  馬宗義介紹道:「2017年,我們實現了最大3.4噸/錠的超大尺寸坯錠製備,超過美國公開報導的最大0.45噸/錠,並可將原材料成本和製備周期雙減半,突破了複合材料規模化製備難題。」

  據悉,團隊製備的大尺寸坯錠,不僅解決了太空飛行器關鍵有效載荷大型平臺結構輕量化的急需,還突破傳統材料難以兼顧輕質、高熱導、低熱膨脹以及承載性能的難題,支持了國家高分辨對地觀測專項任務重點型號的研製。

  「金屬基複合材料中因添加脆性陶瓷等增強相,制約了金屬的塑性流變能力,使其塑性成形能力極差,成為制約其應用的另一個關鍵因素。」馬宗義指出,以往通過試錯法進行工藝摸索,存在耗時耗力、適用性差等問題。近年來,高技術裝備對零件結構提出多樣化、大型化與快速響應的需求,以往金屬基複合材料傳統的工藝試錯研究模式難以滿足需求。

  為此,馬宗義團隊基於自主研發的精確物理仿真、多尺度模擬新技術,攻克了複合材料成形加工中缺陷控制與組織性能調控難題,建立大變形比成型加工、中高陶瓷含量複合材料成型加工、異型材大擠壓比成型等技術,並通過組織缺陷調控實現板材高效率軋制、自由鍛件性能優化控制等。

  「我們在國內率先研製出高性能金屬基複合材料大尺寸、超大尺寸自由鍛件與薄壁異型材等,批量應用於衛星與深空探測飛行器關鍵結構部件,替代了傳統高強鋁、鈦等合金,使裝備性能指標提升與輕量化設計得以實現。」馬宗義說。

  此外,由於金屬與增強相的巨大物化性質差異,傳統的熔焊技術難以使金屬基複合材料獲得高質量連接,焊縫中常產生顆粒偏析、縮孔或氣孔、有害界面反應產物等。馬宗義表示,新型的攪拌摩擦焊作為一種固相焊接技術,最有希望實現金屬基複合材料高強度連接,然而面臨著攪拌摩擦焊接工具受陶瓷顆粒磨損嚴重、材料流變性差等挑戰,難以獲得工業應用。

  於是,團隊自主發明了一種高耐磨、高韌性焊接工具,可在寬泛的工藝參數下施焊而不磨損或折斷,突破以往難以實現的可靠連接和焊接工藝優化難題,由此實現了金屬基複合材料的近等強焊接,工具壽命可滿足工業生產需求。「我們通過中子衍射和多尺度模擬對焊接頭殘餘應力實現精確模擬,為焊接工藝制定建立了全新的依據。」馬宗義說。

  研發產業基地建成

  經過長期積累,馬宗義團隊的金屬基複合材料成果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餘項,先後制定企業標準4項,誕生了多項國內航天、核電等領域的「首次」「首臺」「首套」關鍵部件,並成功實現工業應用。

  針對太空飛行器承載結構的減重需求,馬宗義團隊研發出輕質、高強、高模、耐疲勞SiC/Al複合材料,替代高強鋁合金或鈦合金,減重達20%~40%,為遙感飛行器、深空探測器等關鍵型號供貨千餘件。針對電子封裝和遙感光學儀器對輕量化、低膨脹熱管理材料的需求,馬宗義團隊突破高陶瓷含量鋁基複合材料的批量化製備加工、大尺寸厚截面零件製備技術,替代了鉬銅、鈦、因瓦合金,應用於多個系列的關鍵型號衛星。

  由於我國中子吸收材料研發滯後,長期依賴進口,制約核電自主化與走出去發展戰略。馬宗義團隊突破了B4C/Al複合材料坯錠規模化製備與板材軋制技術,製備出高成材率和高均勻性分布的B4C/Al板材,同時突破了高質量焊接技術,相關產品成功應用於「龍舟CSNC」乏燃料容器樣機和全球首臺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的所有核燃料貯存和運輸容器。

  馬宗義告訴記者:「我們實現了乏燃料運輸材料國產化,並在國內核電領域首次實現國產中子吸收複合材料供貨,替代進口產品應用於我國多個自主研發設備的核設備。」

  「目前,金屬所已經建成了金屬基複合材料研發與產業化基地,年產量近百噸,成為航天、核電等領域多家單位的主要供貨單位。」馬宗義還向記者透露,未來,金屬所還將為金屬基複合材料的革新換代積累基礎,實現下一次工程化規模應用的突破。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8-09-03 第6版 院所)

相關焦點

  • 戰略研究丨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20年第2期作者:武高輝,匡澤洋來源:裝備升級換代背景下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發展機遇和挑戰[J].中國工程科學,2020,22(2):79-90.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刊發《裝備升級換代背景下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一文,從產業化發展戰略的角度出發,對我國金屬基複合材料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評述。文章簡要總結了我國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發展歷程,梳理了當前快速發展階段中金屬基複合材料的主要製備方法,如原位自生法、攪拌鑄造法、粉末冶金法、壓力浸滲法中取得的關鍵性技術突破。
  • 上海交通大學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成果助力中國航天...
    圖1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著陸火星示意圖圖2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示意圖SiC顆粒增強鋁基複合材料為了滿足「北鬥」衛星對某關鍵機構材料的高強、高模、高導熱及尺寸穩定等綜合性能的特殊要求,上海交通大學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張荻
  • 3D列印金屬基複合材料-含碳纖維的液態金屬
    與減材製造相比,增材製造的獨特優勢在於更容易加工金屬,具有生產獨特幾何形狀的部件的額外好處。除了開放處理難於加工的材料(如難熔金屬)之外,增材製造還使金屬基複合材料的加工(MMC)成為可能。例如,由於液態金屬的表面張力,研究人員無法從理論上計算出如何實現形態均勻性。但是,該團隊能夠確定列印速度和沉積均勻性之間的實際關係。儘管電鍍程度更高的碳纖維沒有顯示出可觀察到的缺陷,但在液態金屬和纖維之間的潤溼性也較低,且鍍層較厚。
  • 中科院金屬所用鋁基複合材料為嫦娥五號月球鑽土製造鑽杆
    其中月球鑽取採樣機構中的關鍵部件—鑽杆及其結構件是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馬宗義團隊研製的碳化矽顆粒增強鋁基複合材料製成,其輕質、高剛度、高強度和耐磨損等特點,滿足了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苛刻工況下的採樣需求。我國的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負責嫦娥三期工程「採樣返回」任務的中國首顆月球採樣返回探測器。
  • 《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
    《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獲突破 2020-05-30 0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報】金屬所等首創單原子層溝道鰭式場效應電晶體
    【中國科學報】金屬所等首創單原子層溝道鰭式場效應電晶體 2020-03-13 中國科學報 沈春蕾 劉言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解決複合材料介電常數提升難題---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汪正平、孫蓉帶領的先進材料研究中心團隊成功找到了一種可以大幅度提高複合材料介電常數的方法,同時在介電儲能方面也有突出的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能源與環境科學》。  石化能源的快速消耗,催生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各種儲能技術的發展。
  • 【中國科學報】我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獲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以下簡稱FDS團隊)牽頭的「麒麟一號」中國鉛基快中子反應堆研發工作近期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設計研發的世界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鉛基堆冷卻劑技術綜合實驗迴路」和「鉛基堆冷卻劑氧測控技術」日前通過成果鑑定。
  • 【中國科學報】新型鎂合金材料可提高阻尼減震性能
    【中國科學報】新型鎂合金材料可提高阻尼減震性能 滿足精密儀器、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 2020-05-14 中國科學報 沈春蕾 (以下簡稱金屬所)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開展合作,借鑑天然生物材料三維互穿微觀結構的理念,將鎂熔融浸滲至增材製造的鎳鈦合金骨架,構築成輕質、高強、高阻尼、高吸能鎂—鎳鈦仿生複合材料。
  • 航空發動機用理想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
    陶瓷基複合材料的分類陶瓷基複合材料,根據增強體分成兩大類:連續增強的複合材料和不連續增強的複合材料。其中,連續增強的複合材料包括一方向,二方向和三方向纖維增強的複合材料,也包括多層陶瓷複合材料;不連續增強的複合材料包括晶須、晶片和顆粒的第二組元增強體和自身增強體。陶瓷基複合材料也可以根據基體分成氧化物基和非氧化物基複合材料。
  • 擠壓鑄造工藝製備中低體積分數鋁基複合材料研究
    鋁基複合材料具有強度高和質量輕的優點,在汽車、航空航天及軍事領域的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增強相在鋁基複合材料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傳統的鋁基複合材料通常採用陶瓷顆粒作為增強相,但增強效果有限。石墨烯是一種具有優異力學性能的單原子層材料,其拉伸強度高達130GPa,楊氏模量達1TPa,在常溫下的載流子遷移率約為15000cm2/(V•s)。
  • 掌信檢測:說說原位鋁基複合材料強化機制
    在脈衝磁場中合成的(A13Zr+A12O3)/A356複合材料中,基體內位錯密集,呈網狀分布,且與時效析出相Mg2Si連接。這是由於原位內生增強顆粒的引入使基體位錯密度大幅上升,而位錯又促使時效析出相的產生,並使析出相細小,分布彌散。因此,複合材料中增強體顆粒對析出相的強化大有裨益。
  • 中國核燃料貯存和運輸材料實現國產化
    中國核燃料貯存和運輸材料實現國產化 2018-02-07 19:42    龍舟-CNSC乏燃料運輸容器原型樣機驗收成功 鍾欣 攝   中新網瀋陽2月7日電 (記者 朱明宇)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7日發布消息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及中核集團科技專項「龍舟-CNSC乏燃料運輸容器研製」項目原型樣機通過驗收,這意味著中國核燃料貯存和運輸材料實現國產化。
  • 鋁基複合材料在中國民用航空器上的應用與生產概況(下)
    哈爾濱將成為中國複合材料主要研發生產基地  早在新世紀初,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就組建了中外合資的複合材料企業,生產直升機用的複合材料,當前,哈爾濱在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的雙輪驅動下,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鋁基複合材料是其主要品種,已形成了哈南工業新城以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鑫達集團、哈爾濱卡普勒(西班牙)航空複合材料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為主的鋁合金及鎂合金材料
  • 範景蓮:難熔金屬女中豪傑—新聞—科學網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飛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興治(左二)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黃伯雲(左四)參觀考察超高溫難熔金屬基複合材料基地。 針對新型空天飛行器、火箭發動機、原子能等領域對難熔金屬材料的重大需求和現有難熔金屬強韌性不足、高溫抗氧化燒蝕差的問題,範景蓮創新性提出「納米原位複合/微納複合」設計思想,發展了納米/微納複合粉末製備原理與技術,建立了高性能微細結構難熔複合材料燒結理論,開闢「納米/微納複合高性能難熔金屬基複合材料」新領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 一、原創發明超高溫輕質難熔金屬基抗燒蝕複合材料
  • ...金屬基複合材料製備與凝固,鈦合金及鈦鋁金屬間化合物的熔模...
    哈爾濱工業大學       所在院系: 材料加工工程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材料加工工程 研究領域: 鑄造有色合金凝固理論及凝固組織控制,金屬基複合材料製備與凝固
  • 【科普知識】利用原位反應法製備新型金屬複合材料
    顆粒增強金屬基複合材料(PRMMCs)以其較高的強度和剛度,優良的耐磨性等成為航空航天、汽車動力等結構領域中很有前途的材料。但結果表明,在合金材料中加入顆粒會降低塑性,限制了實用的發展和應用。
  •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董紹明:鑄就陶瓷基複合材料的「新畫卷」
    正是他,建立了6000餘平方米的陶瓷基複合材料研製基地,實現了科研生產一體化,為近20項國家重要任務提供了關鍵的基礎材料和部件;正是他,與團隊並肩作戰,為我國新一代空間動力、高解析度空間遙感和新型飛行器研製關鍵技術突破作出突出貢獻。
  • 「潔淨天空計劃」開發航空發動機全氧化陶瓷基複合材料內渦輪導管
    據cleansky網站2020年11月9日刊文,AllOxITD項目旨在為「潔淨天空」計劃高級齒輪發動機配置(HPC-LPT)演示驗證機測試項目開發全氧化陶瓷基複合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與金屬材料不同,在高溫下具有優異的性能,在高達1000℃的溫度下強度也不會下降。這種特性使得陶瓷基複合材料非常適用於燃氣輪機熱氣段的部件。因為複合材料可以承受更高的溫度,所以大大降低了對冷卻空氣的需求。氧化陶瓷基複合材料的重量也低於金屬材料。因此,輕質和對冷卻空氣的低要求都有可能降低飛機發動機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 「金屬及金屬基化合物層狀結構功能化材料研究和應用」取得突破
    金屬及金屬基化合物層狀結構功能化材料廣泛應用於電力、石油化工、海水淡化、海洋工程、船舶工程、航空航天等行業。「十二五」期間,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支持了「金屬及金屬基化合物層狀結構功能化材料研究和應用」主題項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該主題項目進行了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