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董紹明:鑄就陶瓷基複合材料的「新畫卷」

2020-12-01 澎湃新聞

即便在深夜,只要路過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抬頭仰望就能「捕捉」到幾間燈火通明的實驗室。在這些實驗室裡夜以繼日、攻堅克難的科研工作者中,有一道身影總是讓人難忘。

正是他,建立了6000餘平方米的陶瓷基複合材料研製基地,實現了科研生產一體化,為近20項國家重要任務提供了關鍵的基礎材料和部件;正是他,與團隊並肩作戰,為我國新一代空間動力、高解析度空間遙感和新型飛行器研製關鍵技術突破作出突出貢獻。

他的成果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其中2項為第一完成人),省部級獎勵4項,國家行業學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他個人榮譽包括了全國「傑出工程師獎」、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等10餘項。就在今年,他更被評為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黨中央、國務院的嘉獎。他,就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董紹明。

01

白手起家:「再苦再累都幸福」

2002年,當董紹明從國外留學歸來走進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大門時,他的心中閃過想要實現人生價值的念頭:這所我國無機材料領域歷史最悠久、學科門類最齊全的研究機構,恰好能讓他國外所學的陶瓷基複合材料專業發揮所長。而董紹明所要面對的,自然是接踵而來的困難與挑戰。

對研究所來說,是多了一個新的學科方向和一個艱苦創業的人,可對董紹明而言,除了一片用幾堵牆分割的空地外,他幾乎是「一無所有」的。好在,董紹明這個山東漢子並未退縮,更不曾動搖自己的信念:任何事物都可用智慧與勞動創造!

董紹明主動肩挑大梁,帶領幾個沒有任何陶瓷基複合材料研究背景和經驗的年輕科研人員,開始了漫漫的求索之路。資金從何而來?他帶頭做別人不願做的小項目,哪怕是吃力不討好的;設備、技術怎麼解決?他帶大家鑽研土辦法——親自動手搭設備、做實驗,彼時同事常能看見董紹明從這個實驗室「竄」到另一個實驗室的場景:「不知這次是借材料呢還是蹭設備?」日本友人來訪,問他實驗場地在哪?董紹明幽默地指向牆邊空地說:「看那兒!就是我的實驗室。」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幾年艱苦卓絕的奮戰,一段屬於陶瓷基複合材料的「新畫卷」在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徐徐展開:10餘臺/套陶瓷基複合材料專用設備研發製造成功,國產化率高達90%以上!而董紹明身旁,也並肩立起了一支具備豐厚科研生產條件和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團隊。

然而,看得見的「新畫卷」背後,董紹明也承受了無數大家看不見的苦與累。記不清多少個春節,他深知家鄉老母有多期盼他這個兒子回家,但只能電話囑託幾句便又一頭扎進實驗室裡繼續攻關;記不得多少個凌晨,加班回來怕影響家人又怕吵到鄰裡,他蜷縮在冰冷的汽車裡迷迷糊糊等到天光,活動一下早已麻木的身體,輕手輕腳地上樓……董紹明不曾埋怨半句,卻一直說:「我能投身陶瓷基複合材料這一新興的高科技領域研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再苦再累也是一種幸福。」

02

研發創新:為高解析度遙感衛星 「撐腰」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些年來,董紹明與團隊為近20項國家重要任務提供了關鍵基礎材料和部件。而他,在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繪就的陶瓷基複合材料「新畫卷」,也逐漸被添上了數筆濃墨重彩。

2006年,董紹明和團隊首次被委派一項國家重要科研任務,由他領銜的課題團隊很快投入到緊迫的攻關中。每做一次實驗,董紹明心中都十分緊張,可每成功一次,他心裡又十分喜悅,但不論何時,董紹明都反覆實驗確保萬無一失。過硬的材料性能和高效的研製速度,讓董紹明和團隊名聲大震,隨之而來,一項又一項國家重要科研任務壓在了董紹明和團隊的肩頭:無一例外要求高、時間緊!可每回董紹明總能迎難而上,率團隊夜以繼日地研發,從材料到構件再到工程應用,難啃的「骨頭」一次次被攻堅。最終,總是董紹明團隊的產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定點生產。

研發工作可謂「無往不利」,董紹明深知其背後「創新」二字起到的關鍵作用。自從進入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新的設計理念、新的技術方法、新的應用領域,不斷在董紹明這裡被提出與刷新。

急!2010年5月,我國重大科技專項「高分專項」全面啟動,高解析度遙感衛星的研製迫在眉睫。而這臺高分衛星,卻缺少了一個核心部件——大型支撐結構,沒有這個給衛星「撐腰」,衛星的穩定性根本無從談起。

其實,早在2005年,董紹明就意識到陶瓷基複合材料在空間遙感系統中的應用潛力,隨即帶領團隊開始了創新預研。當「高分專項」啟動後,董紹明早已胸有成竹,由於前瞻性布局與研究積累,2014年8月,我國首個裝配了陶瓷基複合材料支撐結構的衛星——高分二號發射升空,幾天後,首次達到亞米級解析度的圖像被傳回地球。董紹明團隊這次的「撐腰」任務圓滿完成!

當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在太空俯瞰地球不停運轉時,董紹明又在自己的辦公室一隅陷入思考:我國新一代空間相機支撐結構材料的發展之路,下一步該往哪走?

03

傳承:讓後來者站在他「肩膀」上前行

董博士、董院士……近二十年來,儘管董紹明的「抬頭」步步提升,可他依舊還是最喜歡聽別人叫他一聲「董老師」。除了在科研方面的高瞻遠矚,董紹明在人才培養上的投入更是深謀遠慮的。

與白手起家的曾經相比,董紹明推進建立了6000餘平方米的陶瓷基複合材料研製基地,給後來者們創造了良好的硬體基礎,讓團隊的年輕人都能站在他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即便科研任務繁重,董紹明仍無私支持團隊學生出國深造,他堅信:「待他們學成歸來,一定能為我們團隊注入新的活力。」在董紹明引領下,團隊成員從成立之初皆是陶瓷基複合材料「門外漢」,成長為均能獨當一面的科研英才,更湧現出一批專業技能紮實、敢打硬仗的技術骨幹。在董紹明心中,「人」——是陶瓷基複合材料研究團隊乃至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最為寶貴的財富,更是陶瓷基複合材料「新畫卷」中,不能缺少的一筆。

2019年,董紹明的「陶瓷基複合材料研發工作室」成功申報上海市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成員、高級工程師高樂說:「和董老師一起工作很開心,他不會強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給你,遇到問題都是大家齊心協力解決。」

隨著國家重要任務和成果轉化項目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合作單位慕名前來……如今,全國先進工作者董紹明依舊忙碌在科研生產一線,榮譽和獎勵面前,他初心不改,一如當年剛剛踏入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時一樣,默默地耕耘堅守在陶瓷基複合材料的一方天地中。

來源:勞動報

↓分享

↓點讚

原標題:《全國先進工作者 |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董紹明:鑄就陶瓷基複合材料的「新畫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記全國先進工作者、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董紹明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董紹明。白手起家:「再苦再累都幸福」2002年,當董紹明從國外留學歸來走進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大門時,他的心中閃過想要實現人生價值的念頭:這所我國無機材料領域歷史最悠久、學科門類最齊全的研究機構,恰好能讓他國外所學的陶瓷基複合材料專業發揮所長。
  • 中國實驗室: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熱電發電 材料研國際領先,清華重陶瓷...
    首屈一指的無疑是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該所是一個無機非金屬材料綜合性研究機構,不但研發能力一流,而且將產品研發和應用相結合,是將研發產業化的典範。在高校研究室方面,除了知名的清華大學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外,武漢理工大學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都是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研究方面的頂尖實驗室。
  • 上海矽酸鹽所:薪火相承一甲子 材料築夢新時代
    她就是我國無機材料領域歷史最悠久、學科門類最齊全的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矽酸鹽所)。上海矽酸鹽所淵源於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工程所)。1950年,工程所改建為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成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建立的15個研究機構之一,後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專攻陶瓷、玻璃、冶金三大學科領域;1959年獨立建所,定名為中國科學院矽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1984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2019年,上海矽酸鹽所迎來了獨立建所60周年、工程所建所91周年華誕。一甲子櫛風沐雨,近百年春華秋實。
  • 3月24日「先進陶瓷前沿與應用發展高峰論壇」演講嘉賓江東亮院士報告:先進陶瓷發展前沿與關鍵科學技術問題
    江東亮院士 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學習與工作經歷:        江東亮院士於1960年畢業於南京化工學院。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2年入選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
  • 11月9日蘇州先進陶瓷論壇演講嘉賓江東亮院士報告:先進陶瓷發展前沿與關鍵瓶頸問題
    江東亮院士 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學習與工作經歷:        江東亮院士於1960年畢業於南京化工學院。
  •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2020年接收推薦免試生招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淵源於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9年獨立建所,定名為中國科學院矽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1984年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 上海矽酸鹽所在鈮酸銀基陶瓷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研究員王根水團隊提出一種提高AgNbO3反鐵電材料儲能特性的新思路,實現了儲能密度和儲能效率的同步提升。Ag0.76La0.08NbO3陶瓷被證明同時具有微米級和納米級的反鐵電疇,從而具有相對高的極化強度和相對低的回滯效應。此外,Ag0.76La0.08NbO3陶瓷還表現出優異的頻率穩定性和溫度穩定性。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王根水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高性能、無鉛鐵電材料(Ag0.935K0.065)NbO3(
  •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01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史迅、陳立東、副研究員仇鵬飛、瞿三寅等與美國克萊姆森大學教授賀健合作,提出了一種維度匹配的熱電複合材料設計新策略,即使用同樣具有一維結構的無機半導體材料製備高性能PVDF/Ta4SiTe
  • 【分支機構動態】空天動力複合材料及應用專業委員會2020年度學術...
    、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和超高溫結構複合材料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承辦、陝西省纖維增強輕質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和陝西省碳/碳複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辦的空天動力專委會2020年度學術會議在中國六盤水市順利召開。
  • 2020先進陶瓷科技與產業大盤點
    上海光機所在鋱鋁石榴石基磁光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周聖明領銜的透明陶瓷課題組在鋱鋁石榴石基(TAG)磁光陶瓷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在國際上首次製備了ZrO2做燒結助劑的高質量鋱鋁石榴石磁光透明陶瓷,其在1064nm處的直線透過率達到82.04%,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 航空發動機用理想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
    陶瓷基複合材料的分類陶瓷基複合材料,根據增強體分成兩大類:連續增強的複合材料和不連續增強的複合材料。其中,連續增強的複合材料包括一方向,二方向和三方向纖維增強的複合材料,也包括多層陶瓷複合材料;不連續增強的複合材料包括晶須、晶片和顆粒的第二組元增強體和自身增強體。陶瓷基複合材料也可以根據基體分成氧化物基和非氧化物基複合材料。
  • 中科院院士成會明在上海矽酸鹽所第十七期「東生講壇」作報告
    中科院院士成會明在上海矽酸鹽所第十七期「東生講壇」作報告 2019-01-1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東生講壇」,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成會明作為主講嘉賓,為上海矽酸鹽所130多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作了題為「石墨烯等二維材料的製備與應用探索」的學術報告。
  • 【會議動態】ISCT-8峰會分會場:複合材料測試及評價精彩預覽
    >複合材料具有重量輕、比剛度、比強度高、加工成型方便、耐化學腐蝕等特點,已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電子電氣等領域,在近幾年更是得到了快速發展。複合材料測試及評價技術是複合材料研發和複合材料結構設計的重要基礎。
  • 「潔淨天空計劃」開發航空發動機全氧化陶瓷基複合材料內渦輪導管
    AllOxITD項目團隊成員包括德國宇航中心(DLR)、亞琛工業大學(RWTH ITA)的für Textiltechnik研究所和Schunk Kohlenstofftechnik公司,整個項目周期自2015年12月到2020年5月,資金總額達362萬美元(307萬歐元)。
  • HRL 實驗室發表陶瓷基複合材料3D列印新工藝
    HRL 確定了最耐用的陶瓷基複合材料處理範圍。圖為HRL 3D列印的陶瓷複合材料噴嘴。目前已有陶瓷基增強材料,最著名的例子是使用長陶瓷纖維增強材料的陶瓷基複合材料(CMC),例如碳化矽/碳化矽(SiC / SiC),其韌性達到>30 MPa m1/2。傳統上,這些陶瓷基複合材料是由經過多次陶瓷前驅體聚合物浸潤和熱解步驟的剛性纖維預成型件製成的。
  • 上海矽酸鹽所固態電解質陶瓷材料研究獲進展
    然而,LLZO易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應,在表面生成離子絕緣的Li2CO3層,造成大的界面阻抗,阻礙LLZO基固態鋰金屬電池的應用推進。此外,固態電解質沒有浸潤性,不能像液態電解質一樣浸入正極去構築離子傳輸通道,從而導致正極內部離子傳輸阻塞。因此,需要設計新方法以增強LLZO空氣穩定性,並通過構築離子傳輸通道來實現鋰離子在正極內部的快速均勻傳輸。
  • 所級中心案例1--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建設方案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建設方案 一、研究所概況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經過近5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以基礎性研究為先導,以高技術創新和應用發展研究為主體的綜合性研究所。目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結構陶瓷及複合材料、無機功能陶瓷、人工晶體材料、無機塗層材料、特種玻璃材料、生物與組織工程材料、環保與能原材料、空間材料與工程、中國古陶瓷科學技術、無機材料分析檢測與表徵等。此外,還建有以實驗室成果工程化、產業化研究及高技術產品生產為主要任務的嘉定中試基地。研究所目前擁有專用科研儀器設備約2.5億元,其中分析、測量儀器約1.2億元。
  • 連續纖維增韌碳化矽陶瓷基複合材料研製成功
    由國防科工委主辦的連續纖維增韌碳化矽陶瓷基複合材料技術發展與應用研討會近日在西北工業大學召開。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張立同院士科研創新團隊研製成功的「連續纖維增韌碳化矽陶瓷基複合材料」,技術突破了研究「瓶頸」,填補了國內空白,技術成熟,以該材料工程化工作探索發展途徑與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
  • 【周報10W5】中國複合材料學會•行業簡訊
    3、中航高科前三季度淨利4.01億,增長18.46%,複合材料業務收入增長。【行業進展】1、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曾宇平團隊面向高性能氮化矽陶瓷材料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進展。製備出的氮化矽陶瓷,其熱導率經第三方檢測最優可達136.9W/(m·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