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深夜,只要路過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抬頭仰望就能「捕捉」到幾間燈火通明的實驗室。在這些實驗室裡夜以繼日、攻堅克難的科研工作者中,有一道身影總是讓人難忘。
正是他,建立了6000餘平方米的陶瓷基複合材料研製基地,實現了科研生產一體化,為近20項國家重要任務提供了關鍵的基礎材料和部件;正是他,與團隊並肩作戰,為我國新一代空間動力、高解析度空間遙感和新型飛行器研製關鍵技術突破作出突出貢獻……他的成果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其中2項為第一完成人),省部級獎勵4項,國家行業學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他個人榮譽包括了全國「傑出工程師獎」、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等10餘項……就在今年,他更被評為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黨中央、國務院的嘉獎。他,就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董紹明。
白手起家:「再苦再累都幸福」
2002年,當董紹明從國外留學歸來走進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大門時,他的心中閃過想要實現人生價值的念頭:這所我國無機材料領域歷史最悠久、學科門類最齊全的研究機構,恰好能讓他國外所學的陶瓷基複合材料專業發揮所長。而董紹明所要面對的,自然是接踵而來的困難與挑戰。
對研究所來說,是多了一個新的學科方向和一個艱苦創業的人,可對董紹明而言,除了一片用幾堵牆分割的空地外,他幾乎是「一無所有」的。好在,董紹明這個山東漢子並未退縮,更不曾動搖自己的信念:任何事物都可用智慧與勞動創造!
董紹明主動肩挑大梁,帶領幾個沒有任何陶瓷基複合材料研究背景和經驗的年輕科研人員,開始了漫漫的求索之路。資金從何而來?他帶頭做別人不願做的小項目,哪怕是吃力不討好的;設備、技術怎麼解決?他帶大家鑽研土辦法——親自動手搭設備、做實驗,彼時同事常能看見董紹明從這個實驗室「竄」到另一個實驗室的場景:「不知這次是借材料呢還是蹭設備?」日本友人來訪,問他實驗場地在哪?董紹明幽默地指向牆邊空地說:「看那兒!就是我的實驗室。」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幾年艱苦卓絕的奮戰,一段屬於陶瓷基複合材料的「新畫卷」在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徐徐展開:10餘臺/套陶瓷基複合材料專用設備研發製造成功,國產化率高達90%以上!而董紹明身旁,也並肩立起了一支具備豐厚科研生產條件和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團隊。
然而,看得見的「新畫卷」背後,董紹明也承受了無數大家看不見的苦與累。記不清多少個春節,他深知家鄉老母有多期盼他這個兒子回家,但只能電話囑託幾句便又一頭扎進實驗室裡繼續攻關;記不得多少個凌晨,加班回來怕影響家人又怕吵到鄰裡,他蜷縮在冰冷的汽車裡迷迷糊糊等到天光,活動一下早已麻木的身體,輕手輕腳地上樓……董紹明不曾埋怨半句,卻一直說:「我能投身陶瓷基複合材料這一新興的高科技領域研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再苦再累也是一種幸福。」
研發創新:為高解析度遙感衛星「撐腰」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些年來,董紹明與團隊為近20項國家重要任務提供了關鍵基礎材料和部件。而他,在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繪就的陶瓷基複合材料「新畫卷」,也逐漸被添上了數筆濃墨重彩。
2006年,董紹明和團隊首次被委派一項國家重要科研任務,由他領銜的課題團隊很快投入到緊迫的攻關中。每做一次實驗,董紹明心中都十分緊張,可每成功一次,他心裡又十分喜悅,但不論何時,董紹明都反覆實驗確保萬無一失。過硬的材料性能和高效的研製速度,讓董紹明和團隊名聲大震,隨之而來,一項又一項國家重要科研任務壓在了董紹明和團隊的肩頭:無一例外要求高、時間緊!可每回董紹明總能迎難而上,率團隊夜以繼日地研發,從材料到構件再到工程應用,難啃的「骨頭」一次次被攻堅。最終,總是董紹明團隊的產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定點生產。
研發工作可謂「無往不利」,董紹明深知其背後「創新」二字起到的關鍵作用。自從進入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新的設計理念、新的技術方法、新的應用領域,不斷在董紹明這裡被提出與刷新。
急!2010年5月,我國重大科技專項「高分專項」全面啟動,高解析度遙感衛星的研製迫在眉睫。而這臺高分衛星,卻缺少了一個核心部件——大型支撐結構,沒有這個給衛星「撐腰」,衛星的穩定性根本無從談起。
其實,早在2005年,董紹明就意識到陶瓷基複合材料在空間遙感系統中的應用潛力,隨即帶領團隊開始了創新預研。當「高分專項」啟動後,董紹明早已胸有成竹,由於前瞻性布局與研究積累,2014年8月,我國首個裝配了陶瓷基複合材料支撐結構的衛星——高分二號發射升空,幾天後,首次達到亞米級解析度的圖像被傳回地球。董紹明團隊這次的「撐腰」任務圓滿完成!
當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在太空俯瞰地球不停運轉時,董紹明又在自己的辦公室一隅陷入思考:我國新一代空間相機支撐結構材料的發展之路,下一步該往哪走?
傳承:讓後來者站在他「肩膀」上前行
董博士、董院士……近二十年來,儘管董紹明的「抬頭」步步提升,可他依舊還是最喜歡聽別人叫他一聲「董老師」。除了在科研方面的高瞻遠矚,董紹明在人才培養上的投入更是深謀遠慮的。
與白手起家的曾經相比,董紹明推進建立了6000餘平方米的陶瓷基複合材料研製基地,給後來者們創造了良好的硬體基礎,讓團隊的年輕人都能站在他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即便科研任務繁重,董紹明仍無私支持團隊學生出國深造,他堅信:「待他們學成歸來,一定能為我們團隊注入新的活力。」在董紹明引領下,團隊成員從成立之初皆是陶瓷基複合材料「門外漢」,成長為均能獨當一面的科研英才,更湧現出一批專業技能紮實、敢打硬仗的技術骨幹。在董紹明心中,「人」——是陶瓷基複合材料研究團隊乃至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最為寶貴的財富,更是陶瓷基複合材料「新畫卷」中,不能缺少的一筆。
2019年,董紹明的「陶瓷基複合材料研發工作室」成功申報上海市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成員、高級工程師高樂說:「和董老師一起工作很開心,他不會強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給你,遇到問題都是大家齊心協力解決。」
隨著國家重要任務和成果轉化項目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合作單位慕名前來……如今,全國先進工作者董紹明依舊忙碌在科研生產一線,榮譽和獎勵面前,他初心不改,一如當年剛剛踏入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時一樣,默默地耕耘堅守在陶瓷基複合材料的一方天地中。
來源:勞動報 作者:李佳敏 【來源:勞動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