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蝸牛殼體化石分布廣泛且保存良好。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地區的大多數古環境重建和考古工作中,蝸牛殼體化石是唯一可能提供絕對年齡的材料。因此,蝸牛殼體化石的穩定碳同位素(13C/12C)氣候環境意義和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年代意義的研究對於上述地區古環境重建及其年代標尺的建立,以及考古斷代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但是,由於蝸牛殼體碳的來源比較複雜,特別是無機碳的影響,因此目前對於蝸牛殼體碳的來源及其沉積機制存在較大爭議,造成蝸牛殼體碳的古環境和年代學意義尚不清楚,限制了蝸牛殼體在古環境和年代學方面的廣泛應用。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許冰副研究員等人對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現生蝸牛的肉體、殼體以及周邊植物葉片的穩定碳同位素和放射性碳同位素進行了系統分析,構建了新的計算不同來源碳在殼體碳中所佔組分的模型,對黃土高原地區Cathaica蝸牛殼碳來源及其沉積機制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Cathaica肉體的14C活度與植物葉片的活度相同,表明蝸牛肉體的碳主要來自蝸牛的有機食物。由於蝸牛吸食無機碳酸鹽,殼體的14C相對於蝸牛肉體明顯貧化。但是,蝸牛殼體14C的貧化程度在整個黃土高原地區呈現出一致變化,表明在黃土高原地區,Cathaica殼體的14C活度經過校正後能夠提供可靠的年齡數據。此外,蝸牛殼體穩定碳同位素與肉體具有很好的線性關係,來自有機食物的碳佔整個殼體碳的70%以上,表明在黃土高原地區蝸牛殼體碳主要受有機食物控制,反映了有機食物的同位素組成變化,是很好的古食物變化的替代性指標。
在上述分析研究基礎上,他們建立了黃土高原地區Cathaica蝸牛殼體初始活度14C校正方法。此項研究不僅明確了黃土高原地區蝸牛殼體穩定同位素的環境意義,而且為其在年代學方面廣泛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方法依據。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放射性碳十四研究的權威刊物《放射性碳》(
Radiocarbon)(Xu et al. Radiocarbon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s analyses of land snails from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environmental and chronological implications. Radiocarbon, 2010, 52: 149-156)。(來源: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