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現生蝸牛碳同位素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科學網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蝸牛殼體化石分布廣泛且保存良好。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地區的大多數古環境重建和考古工作中,蝸牛殼體化石是唯一可能提供絕對年齡的材料。因此,蝸牛殼體化石的穩定碳同位素(13C/12C)氣候環境意義和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年代意義的研究對於上述地區古環境重建及其年代標尺的建立,以及考古斷代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但是,由於蝸牛殼體碳的來源比較複雜,特別是無機碳的影響,因此目前對於蝸牛殼體碳的來源及其沉積機制存在較大爭議,造成蝸牛殼體碳的古環境和年代學意義尚不清楚,限制了蝸牛殼體在古環境和年代學方面的廣泛應用。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許冰副研究員等人對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現生蝸牛的肉體、殼體以及周邊植物葉片的穩定碳同位素和放射性碳同位素進行了系統分析,構建了新的計算不同來源碳在殼體碳中所佔組分的模型,對黃土高原地區Cathaica蝸牛殼碳來源及其沉積機制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Cathaica肉體的14C活度與植物葉片的活度相同,表明蝸牛肉體的碳主要來自蝸牛的有機食物。由於蝸牛吸食無機碳酸鹽,殼體的14C相對於蝸牛肉體明顯貧化。但是,蝸牛殼體14C的貧化程度在整個黃土高原地區呈現出一致變化,表明在黃土高原地區,Cathaica殼體的14C活度經過校正後能夠提供可靠的年齡數據。此外,蝸牛殼體穩定碳同位素與肉體具有很好的線性關係,來自有機食物的碳佔整個殼體碳的70%以上,表明在黃土高原地區蝸牛殼體碳主要受有機食物控制,反映了有機食物的同位素組成變化,是很好的古食物變化的替代性指標。

 

在上述分析研究基礎上,他們建立了黃土高原地區Cathaica蝸牛殼體初始活度14C校正方法。此項研究不僅明確了黃土高原地區蝸牛殼體穩定同位素的環境意義,而且為其在年代學方面廣泛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方法依據。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放射性碳十四研究的權威刊物《放射性碳》(

Radiocarbon

)(Xu et al. Radiocarbon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s analyses of land snails from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environmental and chronological implications. Radiocarbon, 2010, 52: 149-156)。(來源: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研究獲進展
    深入研究全新世氣候突變事件在不同區域的起迄時間、表現形式、內部結構和轉型特徵等對理解其規律及觸發和傳輸機制有重要意義,是預估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黃土高原位於亞洲夏季風北緣,是研究高低緯氣候系統相互作用的理想區域。
  • 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他一直堅持在科研一線,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系統地研究了中國黃土的堆積、演化及其與古氣候、古環境的關係,並與全球氣候變化聯繫起來;率先將第四紀磁性地層學引入我國,最早指出我國240萬年前的重大地質氣候事件,測定藍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與劉東生院士一起將中國黃土與深海沉積序列進行成功對比,重建黃土高原的氣候歷史;提出黃土堆積演化模式及其與環境演變的關係;由他所領導的研究集體
  • 高解析度石筍研究揭示黃土高原西部最溼潤時期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近日,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一帶一路」氣候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譚亮成及其合作者,利用黃土高原西南緣烏鴉洞的5根石筍中的穩定碳、氧同位素,重建了目前黃土高原地區最高解析度的全新世季風氣候變化序列,對全新世季風氣候及主要突變事件的起迄時間、內部結構及驅動機制進行詳細研究
  • 黃土高原黃土並非來自中亞沙漠
    黃土高原的黃土來自哪裡?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聶軍勝教授等人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黃土高原的黃土主要來自黃河,而非中亞沙漠;黃土高原儲存了黃河從青藏高原東北部搬運來的細顆粒物質。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因此,理解黃河的演化及其泥沙來源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地學界對這些問題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 甘肅黃土高原氣候植被類型與生態建設
    甘肅黃土高原位於我國黃土高原的西端,面積約11萬平方公裡,佔甘肅省面積的24%左右,隴山將其分為隴西和隴東兩大部分。   根據甘肅黃土高原史書方志的記載、現代氣象觀測資料的分析和現生植被的考察資料,可以得出這裡從歷史時期到現今氣候植被類型的地區分布及其變化。
  • 第四紀黃土高原南部C4植物階段性擴張
    黃土高原南部渭南剖面2.6 Ma以來高解析度有機質碳同位素變化記錄了1.6 Ma 和0.43 Ma (中布容事件)以來C4植物擴張事件。目前,國際上對中新世末期C4擴張的研究頗多,但其擴張機制的解釋依然存在較大爭議。相對於晚第三紀C4擴張的研究而言,第四紀時期C4擴張的歷史在全球不同地區的表現形式及其動力機制的研究,無疑也是第四紀生態系統演化的重要課題。
  • 黃土高原的守望者——記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李玉山和唐克麗一生致力於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治理研究,為我國乃至世界水土保持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有這樣的一群科學家,他們始終堅守在黃土高原科學研究第一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家水土保持事業作出了貢獻,為黃土高原秀美山川立下了卓越功勳……83歲的我國著名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裡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嘆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 研究稱造林減少黃土高原徑流
    然而近些年研究發現,黃土高原造林後出現了土壤幹化和徑流減少等現象,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當地水資源緊張的狀況,使本已短缺的水資源更加緊缺,並可能威脅到當地及下遊的供水安全。因此,急需評估造林對黃土高原區域產水的影響,確定合理的區域(流域)森林覆被率,以保障區域協調發展。
  • 亟需加強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種群演變的研究—新聞...
  • 北天山山麓黃土來源研究獲進展
    儘管國內外學者在中亞黃土的年代學與古氣候重建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該區黃土的來源仍存在較大爭議,有待進一步探索。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亞黃土研究組聯合福建師範大學、伊朗荷姆茲甘大學、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定量恢復中亞北天山黃土的物質來源,明確山麓衝洪積物、沙漠與黃土三者之間的成因聯繫,剖析黃土物源研究在中亞地區古氣候演化指標解譯方面的科學意義。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
    黃土高原,許多人並未去過,對其的直觀印象大都停留在千溝萬壑,沙塵漫天,乾旱至極的固有印象中。多年來每每與身邊的朋友聊天,總會問,你們哪有沙漠嗎,你們那是不是很缺水……一連串的類似問題,一時使我也有些困惑,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 生態中心揭示黃土高原草本年輪材料的氣候學價值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傅伯傑研究組在黃土高原草本年輪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1)兩個草本物種的年輪生長均對乾旱脅迫有較為敏感的響應,這意味著水分條件是決定黃土高原草本植物生長的先決條件;2)氣候變暖導致的乾旱脅迫加劇對黃土高原草本植物生長具有明顯的負面影響;3)黃土高原人工草本物種對水分脅迫的敏感程度要高於自然物種,表現出人工物種在未來氣候變化適應方面的脆弱性。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博士生胡鵬翔及其導師劉青松研究員同其他合作者首次對同時期黃土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東部川西黃土沉積進行了多領域交叉研究和對比研究  稀土元素和粘土礦物的研究表明,不同於黃土高原黃土,川西黃土物源來自於青藏高原內部,物源的不同改變了背景磁性礦物的種類、含量和粒徑,但並不是整體磁學特徵的主導因素。
  • 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正在加重黃土高原土壤乾旱
    新華網蘭州12月25日電(記者朱國亮)甘肅省氣象部門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中國黃土高原雨養旱作農業區的土壤乾旱狀況趨於嚴重。  張強介紹,如果按照季節而言,隨著氣候變暖,黃土高原旱作農業區的土壤水分以春、秋季節減少較多,夏、冬季節減少較少。1991-2003年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秋季土壤總貯水量減少了40-90毫米,而夏季只減少了8-36毫米。
  • 黃土高原土壤氮素循環理論與技術研究獲重大成果
    本報訊 近日,由我國著名植物營養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李生秀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科技項目「黃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環與氮肥合理施用理論和技術研究」成果,在陝西楊凌通過了陝西省科技廳組織的鑑定。
  • 黃河河水化學研究揭示溫度對Li同位素季節性變化的控制
    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黃土具有較為均一的、可以代表上地殼的元素及Li同位素組成,並得益於季風造成的強烈季節性氣候反差,使得Li同位素示蹤陸殼尺度上矽酸鹽風化成為可能。研究結果表明,黃河河水Li主要來源於黃土的矽酸鹽風化(佔比約60%),另一個重要的來源是蒸發巖的溶解(佔比約25%),其同位素呈現出約5‰的季節變化。
  • 在黃土高原,她「找到」了防風固沙的「它」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在高原上,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畫面:生物土壤結皮研究專家趙允格和她的研究團隊,每人捧著一個大盤子,走在黃土高原的梁梁峁峁上,遇見陡坡時,大家齊刷刷地蹲坐在地上,屁股蹭著黃土,一點一點往下遛,而上半身的全部力量,都用於保護手裡的樣本以零為起點,趙允格及研究團隊用10年時間反覆考察、實驗,證實生物土壤結皮在控制黃土高原退耕地土壤流失方面功不可沒
  • 在黃土地上創新有為|重點實驗室巡禮
    他們重建了黃土高原的氣候歷史,深入研究了東亞季風的歷史與變率,揭示了亞洲季風與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變化的聯繫,開展了南北半球古氣候對比研究……此時的黃土室已成為國際第四紀研究的一面旗幟。例如,劉禹團隊在樹輪穩定同位素方面的研究被該領域國際權威Leavitt教授評價為「亞洲最可靠、可與世界其他三大洲樹輪同位素結果比較的曲線」;金章東團隊十餘年如一日堅持對2008年汶川地震後的環境進行監測,是國際上系統評價大地震對地表過程和碳循環深遠影響的範例;韓永明團隊利用瑪珥湖開展的研究為國際「人類世」金釘子選址提供了中國方案;晏宏團隊從南海硨磲化石中獲得日—小時解析度的颱風和寒潮頻發信息,填補了古天氣研究的空白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我國是黃土分布最廣的一個國家。黃土,色黃褐,實際上是顆粒均勻的、砂粉質的黃色塵土物質,一般由易溶解的鹽類和鈣質結合組成,比較鬆散,遇水後極易崩解。我國大西北的黃土高原即由黃土構成,它厚80-120米,最大厚度可達180-200 米,覆蓋面達63萬平方公裡,堪稱世界之最。這厚厚的黃土來自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