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紀黃土高原南部C4植物階段性擴張

2021-01-18 科學網

黃土高原南部渭南剖面2.6 Ma以來高解析度有機質碳同位素變化記錄了1.6 Ma 和0.43 Ma (中布容事件)以來C4植物擴張事件。

 

新生代是地球系統發生重大改變的時期,在地球氣候從「溫室」向「冰室」轉變的變冷進程中,生態系統也發生相應改變。對晚新生代而言,發生在晚中新世的C4植物全球擴張,無疑是是地球環境-生態系統演化的重要事件。目前,國際上對中新世末期C4擴張的研究頗多,但其擴張機制的解釋依然存在較大爭議。相對於晚第三紀C4擴張的研究而言,第四紀時期C4擴張的歷史在全球不同地區的表現形式及其動力機制的研究,無疑也是第四紀生態系統演化的重要課題。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孫繼敏研究員及其合作者選擇了黃土高原南部的渭南黃土剖面為研究對象,以有機質和碳酸鹽碳同位素為分析手段,重建了2.6 Ma以來高解析度有機質碳同位素及其C4植物的演化歷史。結果表明:C4植物分別在1.6 Ma 和0.43 Ma發生兩次顯著擴張,其中尤以與中布容事件(Mid-brunhes event)相當的第二次擴張最為顯著 (見附圖)。他們提出了上述兩次C4植物擴張事件並非多數人提出的東亞夏季風的加強,與大氣CO2的濃度變化也無關,而是與構造尺度(百萬年級)上區域乾旱程度的增強有關,或與降水的季節性分配發生變化有關,即從第四紀的早期向晚期,儘管降水總量趨於減少,但夏季降水有相對增多的趨勢。上述構造尺度的C4擴張疊加在軌道尺度(萬年級)、由夏季風控制的變化之上,構成了黃土高原南部第四紀以來C4植物的演化曲線。(來源: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Sun et al. Stepwise expansions of C4 biomass and enhance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and regional aridity during the Quaternary on the south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12, 34: 57-65 )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裡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嘆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的「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地形單元中,主要的高原有四個,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這四個高原可謂是各具特色,青藏高原是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內蒙古高原是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海拔高度相對較低;雲貴高原石灰巖廣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黃土高原地表崎嶇千溝萬壑,形成獨特的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是怎麼樣形成的呢?
  • 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來源:教師報2020年9月23日,作者:周 勵,原標題:《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我國著名環境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安芷生,已經從事地球科學研究工作半個多世紀了。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黃土高原和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範圍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古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黃土高原最大的特色,就是表層覆蓋有厚厚的黃土土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而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總面積可達64萬平方千米。
  • 黃土高原地表「支離破碎」和「溝壑縱深」的成因是什麼?
    在我國的地形單元中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高原地形應該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相對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廣闊地區。但是,在我國的四大高原中,有兩大高原地勢十分崎嶇,那就是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
  • 黃土高原並非陝北獨有:鹹陽、渭南、銅川境內都有黃土高原地貌
    鹹陽永壽境內黃土高原地貌眾所周知,我國有四大高原,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另外三座高原分別是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以及黃土高原。其中黃土高原作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位於中國中部偏北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陝甘晉高原、隴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由此可見,關於對黃土高原的地理認知,並不是我們通常想到的某片區域「陝北」或是某個位置「延安」。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地表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包括哪些省份?
    黃土高原從名稱上來看,我們就知道擁有非常多的「黃土」,黃土高原也因有深厚的黃土層而出名,黃土高原黃土層的平均厚度在50至80米之間,最後的地方可以達到150米以上,對於這些黃土的來源,科學家普遍傾向於「風成說」,也就是由風力作用帶來並沉積在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的形成是在風力沉積和地殼抬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黃土高原地處我國的第二級階梯,面積十分廣闊,總面積達64萬平方千米。
  • 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有多大多高?
    說到黃土高原,大家一定會想起三十多前那首火遍全國的《黃土高坡》,歌詞略如下: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照著我窯洞曬著我的胳膊,還有我的牛跟著我。……留下我一望無際唱著歌,還有身邊這條黃河。」很多人對黃土高原的印象其實就來源於這首歌。
  • 重建土壤水庫是黃土高原治本之道
    植物的繁生反過來又鞏固和提高了土體的滲蓄能力和抗衝性能。隨著土層增厚,其蓄水容量必然增大,形成巨大的「土壤水庫」,防止了地面徑流的發生,從而從根本上消除了水土流失的危害。這樣的規律和理論不僅被250萬年以來黃土古土壤系列的地質事件所驗證,而且還被百餘年來子午嶺屢遭墾荒後的植被自然恢復和群眾生產實踐中把「三跑田」變為「三保田」的事實所證實。這是與黃土的滲透率高和蓄水層厚分不開的。
  • 黃土高原竟然是大風颳來的,秦漢時期毀林開荒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從黃土高原的形成來看,目前主流媒體普遍認為是由大風「刮」來的,即「風成說」,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大約發生在第四紀冰期,由於氣候乾冷,位於以西的亞歐大陸內部的廣闊區域植被稀少,巖層、沙礫裸露風化,形成的更為細小的顆粒被西北風和西風帶北支流帶至黃土高原附近;其二是在賀蘭山、六盤山、秦嶺以及太行山等地形的阻擋下,風速降低,被風攜帶的細小顆粒便在此堆積
  • 劉東生:黃土與環境
    峁:多分布於黃土高原北部,為圓錐形丘陵,是一種發育在各種黃土堆積上的參丘; 墚:多分布於黃土高原中部,為長條形的脊狀地形,是一種疊加的古侵蝕地形; 塬:多分布於黃土高原南部,為平臺狀地形,由多層疊覆的黃土/古土壤層構成。 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 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黃土高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大碰撞的效應地理學家們的地質研究表明,距今240萬年前開始的第四紀更新世,是我國黃土生成時期,故黃土高原的正式形成時間應該在距今240萬年之後。但黃土高原比較特殊,它由「黃土」和「高原」合一而成,所以黃土高原的成因可以追溯到更早時期,推演到數千萬年前的板塊碰撞也未嘗不可。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什麼是窯洞?+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 黃土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原因在於這片土地擁有對於中國早期農耕至為重要的資源:由層層塵土堆積而成、厚達數以百米計、幅員相當遼闊的黃土高原,賦予中國農民早在1萬多年前宜居、宜耕環境,食物充足為文明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而黃土的出現都是因為風——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等群山聳立起來,改變了風向並使氣流抬升,冷凝成雨降落下來。
  • 周尚哲:第四紀冰凍圈,全球變化長尺度研究
    人類誕生於上新世甚或中新世,其快速進化又幾乎與北半球歐美大冰蓋反覆出現的第四紀相對應。誕生於非洲的原始人類及後來的智人到底何時和如何走出非洲擴散於世界,人類形體、器官、大腦和智能的演進與冰凍圈的擴張與退縮有著怎樣的聯繫,都是重大科學問題,也隱含生動的人地關係真諦,對人類學、人文地理學都具有十分深遠的學術意義。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
    黃土高原,許多人並未去過,對其的直觀印象大都停留在千溝萬壑,沙塵漫天,乾旱至極的固有印象中。多年來每每與身邊的朋友聊天,總會問,你們哪有沙漠嗎,你們那是不是很缺水……一連串的類似問題,一時使我也有些困惑,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 Geology:古近紀晚期北美黃土的成因
    關於黃土的形成過程,已有諸多研究。但是,全球氣候變化和構造活動對形成風成沉積物的控制作用一直存在爭論,最著名的就是中國黃土。亞洲中部地區的黃土形成於始新世晚期或始新世-漸新世(EO)轉換期間,全球變冷、副特提斯海退縮、青藏高原的隆升等地質過程,曾被認為是黃土形成的誘因。目前,以黃土為代表的風成沉積物其形成機制仍需進一步探討,這也涉及到對構造-氣候相互關係這一重要科學主題的探討。
  • 甘肅黃土高原氣候植被類型與生態建設
    甘肅黃土高原位於我國黃土高原的西端,面積約11萬平方公裡,佔甘肅省面積的24%左右,隴山將其分為隴西和隴東兩大部分。   根據甘肅黃土高原史書方志的記載、現代氣象觀測資料的分析和現生植被的考察資料,可以得出這裡從歷史時期到現今氣候植被類型的地區分布及其變化。
  • 揭開黃土高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 劉東生院士與「新風成說」
    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而關於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無數地質工作者在研究黃土的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問題。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
  • 黃土高原成壤過程赤鐵礦生成主控氣候要素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