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氣候:氧同位素與溫度(一)

2021-02-15 北京大學LaCOAS

 在古氣候的研究中,氧同位素是解密過去氣候變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大自然中的氧元素由佔絕大多數的O-16(99.76%)、少量的O-17(0.20%)和極少量的O-18(0.04%)組成,它們之間的差異主要來源於原子核內中子數的不同,而這一微小的差異導致它們在地球化學循環中出現十分重要的同位素分餾效應。其中,最重要的兩個過程便是蒸發和凝結。蒸發過程中,輕的O-16相對更容易掙脫束縛進入大氣中,而凝結過程中,重的O-18則會先凝結出來。因此在水汽從低緯度地區蒸發,向極地地區輸送的過程中(伴隨著凝結降水),大氣以及降水中的d18O(O-18所佔的比例)一直處於衰減的狀態。

據Dansgaard(1964)的研究發現,降水中的d18O(d18O_p)的變化主要存在兩種效應:Temperature Effect (溫度效應) 和 Amount Effect (降水效應)。在中高緯度地區,d18O_p的變化主要由溫度效應主導,和溫度變化有很好的線性相關。根據GNIP (Global Network of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的觀測數據表明,在年際變化尺度上,在中高緯地區,溫度變化1℃,d18O_p改變0.54‰ (在模式中,d18O_p的變化為0.50‰)。那在擁有冰芯(Ice Core)中所提供的自末次盛冰期以來的d18O觀測序列的基礎上,是否能夠根據現有的觀測所提供的d18O和溫度變化之間的關係定量的推斷過去兩萬年以來的溫度變化呢?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封面及部分文字來源: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Features/Paleoclimatology_OxygenBalance/ 

相關焦點

  • 古氣候:氧同位素與降水(三)
    Rayleigh模型通過若干假設,如絕熱冷卻假設、水滴快速凝結並脫離氣團本體等,最終給出了氧同位素、凝結溫度以及初始溫度之間的關係(Goldsmith et al., 2017; Gat, 1996)。
  • 科學家揭示祁連圓柏中樹輪氧同位素變化及氣候意義
    高解析度的古氣候記錄對揭示年代至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規律,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檢驗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和指導未來氣候變化的預估均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樹木年輪纖維素中的氧同位素作為一種新的古氣候代用指標被廣泛地用於重建過去氣候變化。我國最長的樹輪寬度年表大都基於祁連圓柏所建立。
  • 【中國科學報】鈣華碳氧同位素氣候指代意義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不同地貌部位形成的內生鈣華碳氧同位素的相關性差異,這為鈣華高解析度古氣候重建提供重要依據。目前,該研究成果在英國《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上發表。  鈣華具有較高的沉積速率,使得其重建古氣候的精度可達年、季尺度。這有利於對突發的重大氣候環境事件(洪水、乾旱、地震等)和年—百年尺度氣候周期的研究。
  • PNAS: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法籍博士後Romain Amiot與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旭等組成的一個多國合作團隊近日在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篇題為「東亞地區恐龍氧同位素揭示早白堊世寒冷的氣候」(Oxygen isotopes of East Asian dinosaurs reveal exceptionally cold
  • 古氣候:氧同位素與溫度(二)
    上次提到,在中高緯地區降水中的O18含量(d18O_p)的變化主要是和溫度變化聯繫在一起的,溫度越低的地區降水中O18的含量也越低,那麼根據現有的觀測數據(GNIP)所得到的d18O_p與溫度變化之間的線性關係能從冰芯提供的d18O_p序列中準確的解讀出過去2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麼?比如,末次盛冰期究竟比現在冷多少?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學術交流會
    【會議簡介】   穩定同位素技術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手段。碳、氫、氧、氮作為自然界最常見的組成元素,其在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間的交換、吸收、運移、分配、轉化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
  • 科學網— 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 濱珊瑚團簇同位素研究取得進展
    濱珊瑚(Porites)是重建熱帶海洋氣候環境演變的重要研究載體,利用濱珊瑚骨骼碳酸鈣中的氧同位素組成(δ18O)可重建海水錶層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的變化。然而這種重建往往受海水δ18O值變化的影響。
  • 湖泊溼地植物穩定同位素相關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的生態過程與機制,已成為了解環境變化和生態系統演變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植物作為湖泊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湖泊溼地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重要基礎與支撐。植物體內穩定碳氧同位素(δ13C和δ18O)組成不僅記錄了植物生長過程中外界環境信息的變化,還可以揭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已逐步成為研究植物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重要方法。
  • 【中國科學報】地球環境所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
    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的升溫已導致永久凍土部分融化、生長季延長、樹木大量死亡等一系列生態危機。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樹輪實驗室利用東北地區的油松年輪穩定氧同位素首次定量重建了東北地區年均溫變化,方差解釋量達到46.6%。相關重建結果與中高緯歐亞大陸溫度變化空間相關顯著,也與周邊其餘水文氣候重建同步變化。
  • 研究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定量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的升溫已導致永久凍土部分融化、生長季延長、樹木大量死亡等一系列生態危機。
  • 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古氣候學家一直希望獲得新生代以來的氣候變化記錄,來理解現代的地球氣候演化規律和發展趨勢。整整100年前,米蘭科維奇提出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包括偏心率、傾角以及歲差,影響了地球表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緯度和季節分配,驅動了地球氣候準周期變化(Milankovitch, 1920)。過去50年中,米蘭科維奇假說不但成了一種古氣候研究的理論範式,而且也為古氣候研究提供了天文定年方法。
  • 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變化首次呈現
    原標題: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變化首次呈現 一項進行了數十年的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近日結果出爐——來自6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宣布,涵蓋過去的6600萬年的一個氣候變化記錄項目已經完成,這是人類第一次建立了一個詳細、連續的時間表用以記錄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 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變化首次呈現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9月21日電 (記者張夢然)一項進行了數十年的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近日結果出爐——來自6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宣布,涵蓋過去的6600萬年的一個氣候變化記錄項目已經完成,這是人類第一次建立了一個詳細、連續的時間表用以記錄全球氣候變化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古氣候學家一直希望獲得新生代以來的氣候變化記錄,來理解現代的地球氣候演化規律和發展趨勢。整整100年前,米蘭科維奇提出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包括偏心率、傾角以及歲差,影響了地球表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緯度和季節分配,驅動了地球氣候準周期變化(Milankovitch, 1920)。過去50年中,米蘭科維奇假說不但成了一種古氣候研究的理論範式,而且也為古氣候研究提供了天文定年方法。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過去50年中,米蘭科維奇假說不但成了一種古氣候研究的理論範式,而且也為古氣候研究提供了天文定年方法。 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古氣候學者利用深海沉積物的碳、氧同位素記錄來集成重建新生代氣候歷史。迄今最有影響的集成曲線是2001年 UCSC古海洋學教授Jim Zachos團隊發表在Science上的論文(Zachos et al., 2001a)。
  • 內陸湖泊流域化學風化作用與古氣候研究成果卓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內陸湖泊流域化學風化作用的沉積記錄與古氣候反演」課題利用單一流域盆地沉積物在記錄特定流域內剝蝕和風化產物的獨特優勢,選取內蒙古岱海、青海湖這兩個中國內陸封閉型湖泊作為研究對象,著眼於陸地表生地球化學過程與氣候和生態環境的密切關係,為季風區乃至全球氣候變化提供地球化學依據,並探討其在湖泊古氣候環境恢復中的普遍意義
  • 同位素是如何測定地球的年齡,和陽澄湖大閘蟹真偽的呢?
    當然,這一划分並不絕對,對於所研究的時間尺度來說,放射性半衰期很長或衰變母體的半衰期很短的同位素也被認為是穩定同位素。在某一地質過程中,如果兩相之間同位素交換達到平衡(例如海水中緩慢沉澱碳酸鈣),而平衡分餾係數是溫度的函數,所以只需要測定兩相之間的同位素比值差異就可以求得平衡時的溫度。
  • 地球6600萬年氣候記錄首次呈現
    新的氣候標準曲線成為過去6600萬年氣候的參照標準。這一國際合作研究由全球21家實驗室參與,包括來自德國、英國、義大利、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首先,科學家們詳細研究了海底沉積物中保存的微小浮遊生物的外殼,通過這些貝殼的碳酸鹽物質中氧和碳的同位素關係
  • 地質地球所研究出實時在線氧校正高精度鋨同位素測定方法
    然而由於同位素分餾效應的存在,自然界氧同位素比值存在一定的變化範圍,而實驗室氧同位素測定值也可能隨實驗條件(比如燈絲溫度、發射劑配比及加載方式、離子源氧壓等因素)變化,甚至NTIMS測試過程中氧同位素都可能存在複雜的分餾效應(即氧同位素組成可能隨著測試的進行而發生變化),因此傳統方法採用固定的氧同位素比值進行鋨同位素分析結果的氧校正計算,可能影響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