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酸鹽風化對山麓冰川流域河水化學主導作用明顯
新疆東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峰及流域 張行勇攝 化學風化在全球物質循環及碳消耗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磨蝕、粉碎、凍融等冰川作用帶來大量的新鮮物質暴露從而影響化學風化過程,但是目前對冰川條件下的化學風化示蹤研究較少。為此,在全球變暖趨勢下,開展冰川流域化學風化研究對探究短時間尺度氣候變化快速響應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高海拔山麓冰川流域受生物過程及人為因素影響較小,為研究冰川環境下Mg(鎂)同位素組成受控機制及化學風化過程提供了有利條件。
-
碳酸鹽風化對山麓冰川流域河水化學主導作用明顯—新聞—科學網
新疆東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峰及流域 張行勇攝 化學風化在全球物質循環及碳消耗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磨蝕、粉碎、凍融等冰川作用帶來大量的新鮮物質暴露從而影響化學風化過程,但是目前對冰川條件下的化學風化示蹤研究較少。為此,在全球變暖趨勢下,開展冰川流域化學風化研究對探究短時間尺度氣候變化快速響應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高海拔山麓冰川流域受生物過程及人為因素影響較小,為研究冰川環境下Mg(鎂)同位素組成受控機制及化學風化過程提供了有利條件。
-
天天學普地||湖泊的化學沉積作用
化學沉積作用按氣候條件可分為兩類:(1)潮溼氣候區湖泊的化學沉積作用潮溼氣候區水量充足,生物繁盛,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強烈,地面上易溶的K、Na組分最早流失,由Ca、Mg等組成的較易溶解的鹽類和由Mg、Fe、Al、Si、P等組成的難溶鹽類,隨後也呈離子或膠體溶液搬運入湖,並在一定條件下相繼發生沉積,如由含鐵巖石分解而成的氫氧化鐵的溶液,膠體溶液與湖水中的電解質發生中和或與湖水相混後
-
高考地理小專題——風化作用
化學風化是地表巖石和水、二氧化碳等發生反應導致的化學分解,它是風化作用的常見類型,其過程會消耗二氧化碳,一般在溼熱地區較為明顯。不同地質歷史時期,陸地分布狀況不同,巖石化學風化強度差異明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有學者認為,11億年前全球陸地分布集中,8.5億年前全球陸地分布發生分裂、巖石化學風化作用增強導致全球氣候變冷,兩極冰川向赤道擴展其至形成「雪球」。
-
地球環境所發現冰期-間冰期流域侵蝕風化與印度夏季風同步變化
地表巖石/礦物風化被認為是維持地球宜居性和不同尺度碳循環平衡的重要因子,是系統地球科學和地表地球動力學領域研究的基礎理論前沿之一。但是,巖石風化與高原隆升、氣候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繫存在較多爭論,特別是季風盛行的青藏高原周邊。
-
化學風化作用能為變暖地球降溫
科技日報倫敦7月11日電 (記者劉海英)最近英國科學家通過對9300萬年前化學風化作用的研究發現,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後,隨著碳排放的減少,在化學風化作用下,氣候會逐漸開始變冷並恢復到原來的水平,這一時間遠比科學家們原來預想的要短,但也需要30萬年之久。
-
【地理概念】風化作用
高緯度寒冷地區或氣候乾旱的中低溫度荒漠地區,降水量少或地面水多呈固態,生物稀少,主要盛行物理風化作用;氣候潮溼而炎熱的地區,植物繁盛,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普遍而強烈,巖石礦物被強烈分解,可形成厚達百米的風化殼。
-
英媒:化學風化可緩解氣候變化影響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 英媒稱,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小組發現,化學風化過程的發生速度有可能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要快得多,進而有可能抵消當前和未來的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氣候變化的部分影響。化學風化指二氧化碳分解巖石,然後被封存在沉積物中。
-
地質地球所重新解讀海洋風塵記錄對源區古環境演化的指示意義
亞洲內陸作為全球重要的風塵釋放區,自新生代以來,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區域構造運動的雙重影響下,亞洲內陸的環境格局發生變化,保存在北太平洋的風塵沉積物記錄了亞洲內陸風塵源區古環境演化信息。隨iNHG事件前後沉積物樣品風化狀態從物理風化到化學風化轉變,ODP Hole 885A巖心的風塵通量顯著提升。基於此,研究提出亞洲風塵源區在iNHG事件前後的古環境演化模型(圖2)。
-
英國科學家發現:化學風化作用能為變暖地球降溫
英國科學家發現:化學風化作用能為變暖地球降溫 最近英國科學家通過對9300萬年前化學風化作用的研究發現,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後,隨著碳排放的減少,在化學風化作用下,氣候會逐漸開始變冷並恢復到原來的水平,這一時間遠比科學家們原來預想的要短,但也需要30萬年之久。
-
長江流域地質發展及古地理演化過程
因此至古生代末,長江流域尚未形成統一塊體。 進人早三疊紀,長江流域基本上繼承了晚古生代的古地理面貌。華南地區除川滇、華夏古陸及龍門等古島外,長江流域中、東部為上下揚子淺海覆蓋,浙贛湘桂一線存在一深水海槽。流域西部仍為崑崙、巴顏喀拉——松潘——甘孜深水海槽。以唐古拉古陸為主體的羌塘板塊已向北移,使金沙江洋盆消減萎縮,藏南為深水海槽。
-
大規模火山活動擾動了石炭紀-二疊紀的冰室氣候
現代大型河口泥質沉積物的研究表明,其化學風化指數所指示的化學風化強度與流域的緯度和表層溫度具有很好的相關性 (Li and Yang , 2010),即流域的緯度越低、表層溫度越高,所產生的河口泥的化學風化強度越高。
-
湖泊溼地植物穩定同位素相關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的生態過程與機制,已成為了解環境變化和生態系統演變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植物作為湖泊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湖泊溼地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重要基礎與支撐。植物體內穩定碳氧同位素(δ13C和δ18O)組成不僅記錄了植物生長過程中外界環境信息的變化,還可以揭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已逐步成為研究植物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重要方法。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與我國北方乾旱區和極地地區不同,近40年間青藏高原整體上呈現氣候變暖變溼、湖泊面積和數量增加的趨勢,但高原內部湖泊變化具有明顯的空間異質性。氣候變溼和冰川融化是主導高原湖泊變化的主要因素,但部分流域湖泊受氣候乾旱或凍土退化影響,湖泊面積呈現萎縮趨勢。
-
地理百科|風化作用
機械風化( mechanical weathering)不改變巖石的化學成分,只改變其大小與形狀。影響機械風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溫度和壓力。當落到地面的弱酸性降水滲入地下,並與土壤中的二氧化碳結合後,碳酸便成為化學風化過程的強大動力。碳酸緩慢地與諸如石灰巖和大理石中的方解石這樣的礦物發生化學反應,從而使巖石溶解。 地球物質的自然風化過程是非常緩慢的。某些環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能夠加速或減緩風化過程。氣候的主要變量包括降水量、溫度和蒸發量。
-
地球環境研究所:利用湖泊沉積物10Be記錄示蹤地磁極性倒轉事件研究...
布容-松山倒轉(Brunhes-Matuyama reversal,B-M)事件是第四紀發生的最近一次地磁極性倒轉事件,是晚第四紀地層劃分以及全球氣候記錄對比的重要時間標記。多年來,中外學者曾利用冰芯、深海記錄、中國黃土以及火山巖記錄對B-M倒轉事件發生的時間、倒轉過程尤其是海陸記錄這一事件「不同步」的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
-
地科院開展關於河流溶質產生及運移機制的研究
本站訊(通訊員 鍾君)化學風化與氣候變化之間的負反饋關係對調節大氣CO2濃度和地質歷史時期以來的氣候演化有重要意義。地表流域化學風化的影響因素眾多,例如巖性、溫度和流量等,各影響因素同時發生作用且存在相互聯繫,因此辨析各因素對化學風化的影響作用和控制機制是研究的重點及難點。
-
探討風化作用:風化和風化帶中礦物的穩定性
1、風化作用風化作用——是地殼表層巖石在溫度變化、大氣、水和生物等各種因素作用下,發生機械破碎和化學變化的作用。是指地球和宇宙間、地殼表層與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間物質與能量轉化的表現形式。風化作用是在大氣條件下,巖石的物理性狀和化學成分發生變化的作用。
-
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湖泊,究竟是海?還是湖泊?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裏海」這個名字的時候,第一反應都會覺得這就是一個海,其實,裏海並不是海,而是一個湖泊,但是,此湖泊非我們一般印象中的湖泊,而且一個寬大程度接近海的湖泊,所以我想它名字的由來大概也跟這個有點關聯吧。
-
湖泊熱力循環及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湖泊熱力學過程是湖泊生態系統中最基本的物理過程,與湖泊光學和水動力學過程緊密相關,同時對物質分解、浮遊生物的新陳代謝及初級生產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水溫及其季節變化決定生物群落結構和水生生態系統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