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重新解讀海洋風塵記錄對源區古環境演化的指示意義

2021-01-13 瀟湘晨報

亞洲內陸作為全球重要的風塵釋放區,自新生代以來,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區域構造運動的雙重影響下,亞洲內陸的環境格局發生變化,保存在北太平洋的風塵沉積物記錄了亞洲內陸風塵源區古環境演化信息。已有研究普遍認為,北太平洋地區風塵通量越高,指示亞洲風塵源區越乾旱;但有研究指出風塵通量變化與源區乾旱化程度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

為深入探究北太平洋風塵記錄對亞洲風塵源區古環境演化的指示意義,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張強在其導師、研究員劉青松的指導下,綜合研究北太平洋ODP Hole 885A巖心風塵沉積物。研究人員利用前期基於反鐵磁性礦物建立的風塵替代指標提取ODP Hole 885A巖心4.0Ma以來高精度和高解析度的風塵通量演化序列(圖1G),結果顯示,4.0Ma以來北太平洋地區風塵通量逐漸提高,尤其是北半球冰期加強期(intensification of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ation,iNHG,~2.75Ma)風塵通量快速增加;利用化學蝕變指數(CIA)和Rb/Sr評估4.0Ma以來巖心風塵沉積物的風化程度(圖1C-D),發現風塵通量的高低變化明顯受控於樣品的風化強度。隨iNHG事件前後沉積物樣品風化狀態從物理風化到化學風化轉變,ODP Hole 885A巖心的風塵通量顯著提升。基於此,研究提出亞洲風塵源區在iNHG事件前後的古環境演化模型(圖2)。

該模型顯示:iNHG事件前(圖2A),由於亞洲內陸冰川發育規模較小,冰川活動較弱,風塵源區得不到有效的冰雪融水和碎屑顆粒補給,源區以物理風化為主,化學風化過程受到抑制,導致細顆粒風塵物質的產生量偏低;iNHG事件後(圖2B),亞洲內陸高山冰川大規模發育,冰川活動增強,源區獲得大量冰雪融水和碎屑顆粒,促進化學風化過程,產生風塵顆粒。研究表明,北太平洋地區風塵通量的提高,指示源區參與化學風化與風塵產生過程中水分的增加,而非源區乾旱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新模型重新解釋海洋風塵記錄的古環境指示意義,為海洋風塵沉積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關研究成果以Mechanism for enhanced eolian dust flux recorded in North Pacific Ocean sediments since 4.0 Ma:Aridity or humidity at dust source areas in the Asian interior?為題,發表在Geology上。

論文連結

圖1.ODP Hole 885A巖心風塵沉積記錄和風化指標

圖2.亞洲風塵源區iNHG事件前後古環境演化新模型

【來源: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地球早期生物-環境演化記錄:前寒武紀疊層石
    疊層石縱貫地史大部分時期,對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環境變遷、古海洋化學性質及海平面升降、沉積礦產,乃至地外生命都有重要的價值。本書採用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以太古宙-元古宙發育的疊層石為研究對象,特別是對神農架群疊層石進行了詳細記錄與描述,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地質公園教學、科研和科普教育與宣傳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 探尋湖沼裡的風塵往事
    作者:老莊 文章來源於: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所2001年,時年83歲的劉東生院士在《第四紀研究》上撰文指出,既然在太平洋的深海沉積中都可追溯到到來自亞洲內陸的風塵信息,為什麼離風塵源區更近的我國湖泊沉積中卻沒有關於風塵堆積的報導?劉先生之問,為開啟利用黃土以外的地質載體研究風塵變化指明了方向。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2015-02-02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使得黃土/古土壤序列的古氣候意義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 地質地球所關於黃土古氣候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北極冰蓋演化的信息主要來自深海氧同位素記錄,但是學術界逐漸認識到後者實際上反映的是兩極冰蓋變化的綜合環境效應,並且可能受到大洋底流水溫的嚴重影響。北極冰芯的連續環境記錄僅能夠追溯至第四紀晚期,如何獲得更老時期高緯氣候和北極冰蓋演化的信息,成為古全球變化研究的重大命題。這方面的研究對認識北極冰蓋的未來發展趨勢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
    「每年所發布的『十大進展』都在世界知名的學術期刊發表了相關論文,這些進展更新了人類對早期生命起源、生物演化以及古人類等領域的認知。」在蔡華偉看來,「這是對中國古生物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最有力的證明。」2019年的「十大進展」也體現了這一特點。其中,距今已有5.18億年的清江生物群,刷新了人類對寒武紀海洋生態系統的認識,它也因此而位列榜首。
  • 地質地球所提出化石磁小體可作為古環境代用指標
    由於趨磁細菌生理活動和細菌類型對氧氣濃度等環境因子較為敏感,因此,化石磁小體有潛力作為古環境重建的代用指標。化石磁小體屬於單磁疇、強磁性顆粒,亦是沉積剩磁的良好載體。 前人在西南太平洋、北太平洋、赤道太平洋和南大洋第四紀沉積物中發現勻稱狀化石磁小體在有機質含量較低的暖期佔主導,而拉長狀化石磁小體大量出現在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冷期。
  • 通過歷代地球霸主的興衰,了解地質環境演化過程
    為了更好的理解和分析地球演化的過程,地質學家們依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地質生態將地球按照宙、代、紀、世的單位進行了劃分。縱觀這些地質學意義上的階段劃分,整個「顯生宙」歲月下的11個紀元是了解地球物種演化的重要階段。下面就讓我們簡單梳理一下不同紀元下,地球上地質環境和物種特徵的變遷過程吧。
  • 探尋生態系統運行與演化的秘密——生態地質調查思路及方法解讀
    我們認為,生態地質調查應該重點關注風化殼、包氣帶的結構、物理化學特徵與演化,因為這部分是地球表層系統中最活躍、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是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和水圈相互作用最關鍵的地帶,它決定了生態系統的運行與演化。因此,圍繞當今生態環境及其問題,從整體性、系統性出發,搭建生態與地質條件之間的橋梁,促進地學與生態學的滲透與融合,突出兩者的協同效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胡俊等-GCA: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下地殼演化中的意義
    胡俊等-GCA: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下地殼演化中的意義大陸下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是當今固體地球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華北克拉通北緣新生代漢諾壩玄武巖中存在大量深源捕虜體,同時,漢諾壩地區附近出露晚太古代懷安麻粒巖地體,為研究現今及太古宙下地殼的關係,以及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大陸下地殼演化中的作用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對象。
  • 地質地球所發現赤鐵礦漫反射光譜的影響因素及環境意義
    赤鐵礦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反鐵磁性礦物,是古地磁和古氣候信息的良好載體。目前,有多種方法可以對赤鐵礦進行定量化研究,如利用巖石磁學參數HIRM(hard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及S-ratio(IRM-300mT/SIRM)可以確定赤鐵礦的絕對含量和相對含量。
  • 地質地球所揭示華北北緣大青山地區古元古代快速高溫進變質-退變質...
    地質地球所揭示華北北緣大青山地區古元古代快速高溫進變質-退變質作用的成因 2015-11-04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沈冰:揭開雪球地球與動物演化的奧秘
    「2018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內容涉及過去一年我國在古脊椎動物、古人類、古生態與古環境、早期生命、地層學等多個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科學傳播力的重大創新科研成果。沈冰課題組的研究方向包括地球生物學、早期生命演化及沉積地球化學等。
  • 英國利茲大學古氣候模擬團隊到地質地球所交流---中國科學院
    英國利茲大學古氣候模擬團隊到地質地球所交流 2016-10-24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  利茲大學是英國紅磚大學之一,羅素大學集團成員,下屬地球環境學院是英國大氣科學中心掛靠單位。Alan Haywood是學院研究創新主管,領導著英國規模最大的古氣候模擬團隊。
  • 劉東生:黃土與環境
    黃土高原秘密的不斷發現,提示著地球科學一個新時期的到來,至少在亞洲大陸上是如此。 作為大自然打造的三個近代氣候環境檔案庫之一,黃土高原的獨特之處在於,這裡生活著上億的人口,他們擁有百萬年的歷史;他們的生活和未來的發展需要科學;他們需要認識自己在自然界所處的位置,需要了解祖先和自身所經歷的複雜的環境演化歷史。 黃土高原是由黃土構成的。
  • 揭開雪球地球與動物演化的奧秘——記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沈冰課題組
    「2018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內容涉及過去一年我國在古脊椎動物、古人類、古生態與古環境、早期生命、地層學等多個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科學傳播力的重大創新科研成果。沈冰課題組的研究方向包括地球生物學、早期生命演化及沉積地球化學等。
  • 路甬祥院長到地質地球所視察並作重要指示(圖)
    路甬祥院長到地質地球所視察並作重要指示以後要評價這類的研究所,要看對國家資源的勘探和發現有什麼重大的貢獻,對資源認知的理論、手段與技術有什麼關鍵性的突破,這些關鍵性的突破,包括了我們國家資源方面的勘探,同時也為世界同行所承認。 路甬祥院長指出,最近國際能源局勢的緊張,引起國家更多的關注,在科學研究隊伍中,曾經一度後退的地學研究領域可能會重新崛起,因此研究所的定位也要有新的考慮。
  • 南古所科考隊挺進無人區 探尋青藏高原演化奧秘
    (除署名外,均王金淼攝)(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文匯網(付鑫鑫):今年8月底至10月初,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南京大學等單位派員組成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南京地層古生物科考分隊,奔赴西藏藏北無人區開展科考。中國境內的青藏高原,佔我國陸地面積的26%。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膠北古元古代淡色花崗巖巖石成因
  • 地質地球所發明一種實現電感耦合等離子體離子源
    同位素年代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是同位素地質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有效釐定地質體的時代、示蹤地質體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如巖漿、變質和熱事件發生的時間、巖漿源區和演化過程等,是探索殼幔相互作用、構造熱事件和地球動力學等前沿科學問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