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院長到地質地球所視察並作重要指示(圖)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路甬祥院長到地質地球所視察並作重要指示


4月22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資源環境局局長傅伯傑、副局長範蔚茗、計劃局副局長呂永龍等陪同下視察了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此行主要目的是考察該所在油氣資源領域開展的研究工作,同時與科研人員共同探討研究所的定位與發展。

路甬祥院長一行首先視察了油氣資源研究室,詳細詢問了近期的研究進展,察看了在知識創新工程中購置的科研設備及該室的工作環境。然後專門聽取了院知識創新重大項目「環渤海(灣)地區前新生代海相油氣資源研究」的進展報告,並與該項目組成員以及研究所其他領域科研人員進行了座談。科研人員就我國能源緊缺的現狀以及如何與企業合作開展油氣資源勘探,發揮生產性研究方面發表了學術上的觀點。在座談會上,路甬祥院長還與科研人員一起討論了研究所自身定位問題,暢談了把研究所建成國家實驗室,科學研究基地的構想。座談始終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

在座談中,路甬祥院長針對油氣資源勘探研究的問題提出了幾點看法,一是認為區域油氣藏成藏理論很重要,要對中生代和古生代的區域地質構造有宏觀的判明和了解,這是判斷油氣成藏規律的重要方面;二是要發展重、磁、電、震等物探方法的綜合研究,還要發揮研究所在地質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與科學院其它研究所合作,發揮綜合優勢;三是進一步提高方法研究的水平,進一步發展反演算法、計算方法和技術,使觀測到的信息和數據通過有效的模型計算和反演計算重建地下構造。路甬祥院長肯定了研究所在油氣資源勘探研究方面取得的進展,指出油氣資源勘探是國家的需求,你們承擔的這一項目有明確的戰略性目標的科學問題,也有明確的戰略性服務對象的方法技術。路院長指出,現在世界上能源緊張,中國的能源消耗也越來越多,我們應該努力探明中國960萬平方公裡陸地和30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中的各種類型油氣藏,要在勘探手段上有突破。以後要評價這類的研究所,要看對國家資源的勘探和發現有什麼重大的貢獻,對資源認知的理論、手段與技術有什麼關鍵性的突破,這些關鍵性的突破,包括了我們國家資源方面的勘探,同時也為世界同行所承認。

路甬祥院長指出,最近國際能源局勢的緊張,引起國家更多的關注,在科學研究隊伍中,曾經一度後退的地學研究領域可能會重新崛起,因此研究所的定位也要有新的考慮。我們的研究所要在理論上有新的建樹、在技術上有新的突破,這樣才能夠鞏固和提升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位。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油氣資源勘探方面有許多產業部門為背景,在金屬礦產資源、工程地質、地質環境與災害方面的研究很有特色,科研工作又有很強的學科交叉和綜合性,科學的內涵和技術的內涵都很高,像這樣的研究所就應該建成一個國家的基地,建成像國家的重點實驗室、國家的工業技術研究中心一類的具有戰略價值的應用科學研究部門。路甬祥院長認為,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不僅是對於科學院,對整個國家的重要性都在與日俱增。我們的管理部門包括專業管理部門、包括重要管理部門,要採取有力措施,要在體制、機制、資源配置與組織發揮方面推出一系列有利於學科交叉的政策、措施來。路甬祥院長指示,從今年開始,研究所應該考慮體制與基地建設的問題,要有大的工業行業作為背景,形成對國家有戰略價值和戰略意義,而且有豐富的學科分類與學科交叉的科研體系,要儘快把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建成國家實驗室,建成有特色的科學技術的研發基地,在三性建設中作更大貢獻。

路甬祥院長對研究所的人才培養也非常關心,他說,在人才方面,要有像劉光鼎先生那樣有戰略視野的、能夠對中國的未來能源發展戰略不斷提出新見解、新的理論的戰略科學家,還要培養在與地質勘探有關的手段、方法、技術方面,對關鍵性技術有創新的優秀人才。不僅要發展自己的核心隊伍、基幹隊伍,還要充分利用院內外、國內外的優秀人才。不僅要有專業性人才,還要有綜合性的、或其他相關學科例如數學類的人才。

路甬祥院長最後殷切鼓勵與會科研人員,希望科研人員面對國家需求,第一要提高緊迫感和責任感,第二要明確創新沒有止境,我們對地球的認識至少現在還沒達到頂點,我們不能滿足於現狀,創新工程從第二期逐步要走向第三期,開始向更高的目標前進。我們選擇了科學研究作為我們奮鬥的一個價值目標,我們就要enjoy science, enjoy technology, enjoy discovery, enjoy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al, to the people。

路甬祥院長此行對地質地球所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切合實際的要求,對把該所進一步建成國家研究基地發出了戰略性、引導性的指示。該所科研人員表示,一定繼續努力,要像路甬祥院長所希望的那樣,不辜負黨、國家和人民的期望,不辜負研究所的歷史傳統,也不辜負老一輩科學家的創業。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 2018-04-13 科學傳播局 【視察結束後,正在當地相關院屬單位調研的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立即在深海所主持召開座談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的重要指示精神,對下一步深海科技創新工作作出部署,並於4月13日下午在京主持召開院黨組中心組學習會進一步學習貫徹,切實提高加快中科院改革創新步伐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新聞—科學網
    推進海洋強國建設離不開科技興海
  • 路甬祥出席中科院學部成立50周年巡講活動
    為慶祝學部成立50周年,5月31日上午,「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禮堂舉辦主題報告會,邀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作題為「百年物理學的啟示」報告。中國科學院京區各研究所的科研骨幹、研究生院的師生700餘人參加了會議。
  • 地質地球所重新解讀海洋風塵記錄對源區古環境演化的指示意義
    亞洲內陸作為全球重要的風塵釋放區,自新生代以來,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區域構造運動的雙重影響下,亞洲內陸的環境格局發生變化,保存在北太平洋的風塵沉積物記錄了亞洲內陸風塵源區古環境演化信息。已有研究普遍認為,北太平洋地區風塵通量越高,指示亞洲風塵源區越乾旱;但有研究指出風塵通量變化與源區乾旱化程度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為深入探究北太平洋風塵記錄對亞洲風塵源區古環境演化的指示意義,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張強在其導師、研究員劉青松的指導下,綜合研究北太平洋ODP Hole 885A巖心風塵沉積物。
  • 地質地球所關於黃土古氣候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北極冰蓋演化的信息主要來自深海氧同位素記錄,但是學術界逐漸認識到後者實際上反映的是兩極冰蓋變化的綜合環境效應,並且可能受到大洋底流水溫的嚴重影響。北極冰芯的連續環境記錄僅能夠追溯至第四紀晚期,如何獲得更老時期高緯氣候和北極冰蓋演化的信息,成為古全球變化研究的重大命題。這方面的研究對認識北極冰蓋的未來發展趨勢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京會見美國科學雜誌主編
    10月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京會見了美國科學雜誌主編Bruce Alberts。    路甬祥簡要介紹了中科院創新2020科技發展戰略的制定情況,以及在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與成果轉化方面所採取的舉措,並就轉基因技術研發、對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援助、研究生教育、國際人才流動、科技期刊、國際科技合作,特別是大科學工程國際合作等雙方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交換了意見。    國際合作局相關領導陪同會見。
  • 路甬祥院長:加強華人生命科學家間合作意義重大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出席會議並致辭 7月19日上午,2004全球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出席會議並致辭。他說,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在人口與健康、農業與環境保護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人口的平均期望壽命值已達到73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2014-12-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路甬祥:百年物理學的啟示
    今天,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為我們作報告,報告的題目是「百年物理學的啟示」,下面我們歡迎路院長作報告!  路甬祥:  同志們,同學們,為了慶祝中國科學院學部建立50周年,同時也紀念世界物理年,我非常高興地來到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跟大家一起回顧百年物理學的進展,以及對我們的啟示。
  •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2020-07-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磁場還是地球的保護傘,屏蔽太陽風帶電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減少大氣離子逃逸,從而保護地球宜居環境。古地磁學研究表明,地磁場存在從百萬年尺度到千百年尺度不等的長期變化,這些變化是理解和重建過去地球內部動力學過程的重要依據。考古磁學是解析地磁場全新世以來百年尺度高解析度精細變化特徵的有效途徑。全新世地磁場分布表現為很強的區域特徵,深入研究各區域地磁場變化是認識地磁場全球分布的基礎和前提。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膠北古元古代淡色花崗巖巖石成因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原標題: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 英國利茲大學古氣候模擬團隊到地質地球所交流---中國科學院
    英國利茲大學古氣候模擬團隊到地質地球所交流 2016-10-24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教授Alan Haywood一行於10月15日至21日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進行學術訪問。
  • 陽曲法院學習貫徹侯曉東院長在山西綜改示範區學習調研座談會上的...
    8月4日下午,陽曲縣法院召開黨組中心組(擴大)會議,學習貫徹習近平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及太原中院黨組書記、院長侯曉東在山西綜改示範區學習調研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黨組書記、院長楊效熙主持會議,其他院領導及各部門負責人、各員額法官、院黨支部各委員參加學習。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2015-02-02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博士生胡鵬翔及其導師劉青松研究員同其他合作者首次對同時期黃土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東部川西黃土沉積進行了多領域交叉研究和對比研究
  • 地質地球所給出中國行星探索路線圖
    地質地球所給出中國行星探索路線圖 2018-07-1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行星探測所需要的工程及科學知識儲備通常極其複雜,根據以往的國際經驗,國際合作在此類大型計劃中往往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行星探索路線對於中國發展行星探測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地質地球所發現葉蠟正構烷烴氫同位素可作為古高度計
    武夷山、神農架、貢嘎山和天山表土葉蠟正構烷烴δD-高度關係  山脈和高原的高程變化能為巖石圈的垂直運動提供指示或者約束,定量重建古高度不僅可以恢復山脈和高原的隆升過程,同時對於理解構造-地貌-氣候的演化及其相互作用也具有重要意義
  • 地質地球所揭示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大型走滑...
    地質地球所揭示下地殼粘度控制喜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帶大型走滑斷層的形成 2020-10-23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27所高校學子角逐「地質+」雙創大賽—新聞—科學網
    11月26日至27日,2020年「地質+」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產教融合高峰論壇暨第三屆「地質+」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在浙江地質科技創新創業園舉行,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27所高校師生、38個團隊項目入圍全國總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