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發現葉蠟正構烷烴氫同位素可作為古高度計

2020-11-25 和訊

武夷山、神農架、貢嘎山和天山表土葉蠟正構烷烴δD-高度關係

  山脈和高原的高程變化能為巖石圈的垂直運動提供指示或者約束,定量重建古高度不僅可以恢復山脈和高原的隆升過程,同時對於理解構造-地貌-氣候的演化及其相互作用也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大氣降水高程效應提供的δ-高度關係,用地表形成的自生礦物中δ18O或δD來估算古高度已經廣泛應用於青藏高原、內華達、安第斯等地區。然而,由於地層中可能缺失合適的自生礦物,加上礦物形成時溫度和蒸發條件的差異以及沉積後同位素交換導致的原生δ信號失真,這一方法仍然受到較大限制。

  來自於陸生高等植物葉蠟中的正構烷烴(nC25-nC33,具有明顯奇偶優勢)廣泛保存於至少在白堊紀以來的沉積地層中,強的C-H共價鍵確保了即使在千萬年時間尺度內與地層水也只有極低的同位素交換。因此,葉蠟正構烷烴氫同位素組成(δDwax)能夠很好地記錄生物合成時所利用水的δD信息,從而可以用作新的穩定同位素古高度計。

  為了發展這一方法,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博士研究生羅攀與合作導師丁仲禮研究員等對中國武夷(000797,股吧)山、神農架、天山表土裡保存的葉蠟正構烷烴的δDwax開展了現代過程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隨著海拔升高,δDwax逐漸變負,其平均高度遞減率為?2.27±0.38‰/100 m;天山高山帶由於西風水汽的貢獻導致了反置的δ-高度關係是個例外(見上圖)。這表明,δDwax敏感且系統地響應了高度變化,如果山脈和高原隆升過程中水汽來源沒有變化,就可以用這種線性遞減率來經驗地估算古高度的變化。

  此外,在相對溼潤的神農架和乾旱但生長季降水充沛的天山,表土葉蠟正構烷烴-大氣降水間表觀分餾(εwax-p)相對一致,平均值為-130‰;而在極度溼潤的武夷山明顯變負-154‰。這意味著生長季水分脅迫可能是控制表土或者沉積物εwax-p的主導因素。如果將來積累更多的εwax-p數據並明確εwax-p在高山帶的變化,就可以基於不同氣候的εwax-p特徵值來計算大氣降水δD,再根據大氣降水δD-高度的關係來理論地估計山脈和高原的古高度。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的地學刊物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Luo et al.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f wax n-alkane δD and altitude in the Wuyi,Shennongjia and Tianshan Mountains,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aleoaltimetry.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1, 301(1-2): 285-296)。

  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葉蠟正構烷烴氫同位素可用作古高度計
    來自於陸生高等植物葉蠟中的正構烷烴(nC25-nC33,具有明顯奇偶優勢)廣泛保存於至少在白堊紀以來的沉積地層中,強的C-H共價鍵確保了即使在千萬年時間尺度內與地層水也只有極低的同位素交換。因此,葉蠟正構烷烴氫同位素組成(δDwax)能夠很好地記錄生物合成時所利用水的δD信息,從而可以用作新的穩定同位素古高度計。
  • 地質地球所提出一種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分析系統
    高溫裂解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質譜儀(TC/EA-IRMS)可用於微量水的氫氧同位素分析,但目前尚未見將其與離線製備系統相結合用於包裹體水氫同位素分析的相關研究報導。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分析實驗室工程師韓文念等人提出一種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分析系統,並於近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名稱:一種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分析系統
  • 水生植物烷基脂類含量和分布特徵及其單體氫同位素組成
    研究發現沉水植物具有較高含量的長鏈正構烷烴和長鏈脂肪酸,與陸生植物脂類含量接近,表明當湖泊中沉水植物大量生長時,其可能對沉積物的長鏈脂類存在較大貢獻。但藻類長鏈正構烷烴和長鏈脂肪酸的含量較低,表明其對沉積物長鏈脂類的影響可能較小。
  • 地質地球所提出化石磁小體可作為古環境代用指標
    由於趨磁細菌生理活動和細菌類型對氧氣濃度等環境因子較為敏感,因此,化石磁小體有潛力作為古環境重建的代用指標。化石磁小體屬於單磁疇、強磁性顆粒,亦是沉積剩磁的良好載體。 前人在西南太平洋、北太平洋、赤道太平洋和南大洋第四紀沉積物中發現勻稱狀化石磁小體在有機質含量較低的暖期佔主導,而拉長狀化石磁小體大量出現在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冷期。
  • 氫同位素分析又有新突破
    2018年5月,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氚測量課題組使用自主研製的微型快響應電離室作為色譜檢測器,使用自主研製的金屬毛細柱對三個含氚氫同位素混合樣品進行了色譜定量分析
  • 中物院材料所氫同位素研究團隊長期招收聯合培養研究生
    >團隊主要研究領域示意圖工作地點: 四川省江油市專業需求: 材料、物理、化學等理工科專業招生類型: 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由於研究工作需要,本團隊長期誠招聯合培養研究生(名額不限)具體要求如下:一、課題組研究方向簡介及招聘要求本團隊瞄準國家重大需求,以「問題驅動」 模式為主,主要針對聚變能、氫能等新型能源中的氫同位素與材料相容性問題開展研究
  • 氫同位素分離及製品技術開發取得重大突破
    除此,氕還可做氣相色譜的載氣,用於氫同位素的分析上。氕氧結合生成無氘水或超輕水,可治療癌症,被醫學領域稱為「生命之水」。 氘,是氫的又一種穩定同位素,也稱為重氫。氘作為核聚變的重要原材料,不僅可以軍用,而且也可以民用。受控核聚變(人造太陽)就是以氘為重要基礎原料,把氘氚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巨大能量收集起來,為人類造福。
  • 金屬所揭示雜原子調控的碳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
    低碳烷烴,包括C2~C6鏈烷烴,主要來源於天然氣、油田伴生氣、頁巖氣、石化和煉油過程的副產。它們儲量豐富,價格低廉,由於所含的飽和碳氫鍵十分惰性,工業用途狹窄,一直以來作為低價值的燃料使用。
  • Urey與氫同位素的發現
    的一所鄉村公立學校任教(圖1),然後又搬去Montana繼續教書。這段時期,同位素研究者熱衷於尋找尚未發現的同位素。而Urey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參與者。根據Ferdinand G.Brickwedde的回憶,1929年Urey在華盛頓參加的一次科學會議時,在計程車上問Joel Hildebrand:Berkeley的研究有什麼新發現?
  • 地質地球所給出中國行星探索路線圖
    地質地球所給出中國行星探索路線圖 2018-07-1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  受《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刊編輯邀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勇、中國科學院院士萬衛星與客座學者堯中華,通過對照國際空間探測發展歷史,系統闡述了中國的空間探測發展脈絡,介紹了中國行星學界最近幾年的迅速發展,包括成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行星物理專業委員會以及創辦中國第一個行星物理專業期刊
  • 路甬祥院長到地質地球所視察並作重要指示(圖)
    以後要評價這類的研究所,要看對國家資源的勘探和發現有什麼重大的貢獻,對資源認知的理論、手段與技術有什麼關鍵性的突破,這些關鍵性的突破,包括了我們國家資源方面的勘探,同時也為世界同行所承認。 路甬祥院長指出,最近國際能源局勢的緊張,引起國家更多的關注,在科學研究隊伍中,曾經一度後退的地學研究領域可能會重新崛起,因此研究所的定位也要有新的考慮。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歡迎你!
    1999年由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研究所擁有一流的技術平臺,目前已建成地球物質成分與性質分析、地質年代學測定、地球內部結構探測、空間環境觀測野外臺站、古環境數據分析、數據計算處理與數值模擬、深部資源勘探裝備研發等七大技術平臺系列,具備了對從空間地磁環境觀測到地球深部探測與數值模擬進行全方位綜合研究的能力
  • 分門別類看湖泊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湖泊是在內動力或外動力地質作用下,陸地形成的上比較寬廣的天然積水凹地。青海湖瀘沽湖地球表面的湖泊,不論其何種成因類型,湖泊形成都必須具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能集水的窪地,即湖盆;二是提供足夠的水量使盆地積水。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原標題: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 烷烴的官能團化研究取得進展
    直鏈烷基醇作為大宗化學品在工業界具有廣泛的用途,是製備增塑劑及表面活性劑等的重要原料。目前,工業上合成直鏈烷基醇的方法依賴對直鏈α-烯烴反馬氏氫甲醯化反應和隨後的氫化反應。由於該過程往往得到各異構體醛中間體,氫化前需有額外分離步驟。
  • 地球演化史——地質年代表
    學好地理很重要,學地理就要先學地球,因為地理知識的主體就是地球,而地球是一個時刻在運動演化的生命體。
  • 地質地球所月壤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玉兔二號」月球車利用搭載的全景相機、探月雷達、導航相機、避障相機和可見-近紅外成像光譜儀對著陸區進行探測,發現月球表面有許多小隕石坑,多數被細粒月壤覆蓋,石塊很少。在任務的前12個月晝裡,月球車在行駛路徑上觀測到45個以上隨機分布的小坑,它們直徑達幾米,覆蓋有大量碎塊(圖1)。
  • 認識我們的地球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地球是什麼樣子的?有多大?有多重?趣說地質學--認識我們的地球作者:王清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已退休)好奇心和求知慾是人類的本性,也是科學進步的源動力。最新的測量數據表明,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徑為6378.38公裡,極半徑為6356.89公裡,二者相差了21.49公裡。測量還發現,和地球的參考橢球面相比,北極地區高出約19米,南極地區低下去24~30米。
  •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能源所研究員潘哲君訪問地質地球所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能源所研究員潘哲君訪問地質地球所 2018-03-2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CSIRO)能源所研究員、非常規天然氣儲層工程實驗室主任、國際SCI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執行副主編潘哲君訪問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並於3月22日在研究所作了題為Gas transport in proppant supported shale fracture
  • 低碳烷烴活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報導了一種通用且比較溫和的方法,在室溫下使用廉價的鎢鹽作為光催化劑,通過氫原子轉移(HAT)活化甲烷、乙烷、丙烷和異丁烷中的C(sp3)–H鍵。W10O324-是一種多功能且廉價的基於多金屬氧酸鹽的氫原子轉移光催化劑,可以有效地破壞輕鏈烷烴的強鍵和未活化的C–H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