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給出中國行星探索路線圖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地質地球所給出中國行星探索路線圖

2018-07-1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根據中國2016年發布的「十三五規劃」,行星探索是我國的重點工作之一,它最核心的意義在於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理解生命的起源,以及探索潛在的宜居星球環境。行星探測所需要的工程及科學知識儲備通常極其複雜,根據以往的國際經驗,國際合作在此類大型計劃中往往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行星探索路線對於中國發展行星探測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受《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刊編輯邀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勇、中國科學院院士萬衛星與客座學者堯中華,通過對照國際空間探測發展歷史,系統闡述了中國的空間探測發展脈絡,介紹了中國行星學界最近幾年的迅速發展,包括成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行星物理專業委員會以及創辦中國第一個行星物理專業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簡稱EPP),並展望了未來潛在的發展方向(如圖)。

  文章還重點評述了中國該如何與國際行星學界相結合:中國的火星探測項目可與國際火星探測的科學目標各自發揮其獨特的優勢;通過國際合作建造以望遠鏡為主的木衛系統地質活動觀測平臺,帶領中國木星探測迅速獲得重大國際影響力,並在未來二十年木星探測潮流中發揮重要作用。

  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Wei Y, Yao Z H, Wan W X. Chinas roadmap for planetary exploration[J]. Nature Astronomy, 2018, 2(5): 346-348.DOI:10.1038/s41550-018-0456-6)。

    論文連結

  Nature官方報導】Nature Research從月球到木星,中國邁上行星探索之路

 

  圖:中國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數年的探測計劃及其探測目標(圖片來源: Earth, NASA; Jupiter, 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Io, 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Mars, NASA/JPL/Malin Space Science Systems; Asteroid, NASA/JPL; Moon, NASA)

  根據中國2016年發布的「十三五規劃」,行星探索是我國的重點工作之一,它最核心的意義在於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理解生命的起源,以及探索潛在的宜居星球環境。行星探測所需要的工程及科學知識儲備通常極其複雜,根據以往的國際經驗,國際合作在此類大型計劃中往往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行星探索路線對於中國發展行星探測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受《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刊編輯邀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勇、中國科學院院士萬衛星與客座學者堯中華,通過對照國際空間探測發展歷史,系統闡述了中國的空間探測發展脈絡,介紹了中國行星學界最近幾年的迅速發展,包括成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行星物理專業委員會以及創辦中國第一個行星物理專業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簡稱EPP),並展望了未來潛在的發展方向(如圖)。
  文章還重點評述了中國該如何與國際行星學界相結合:中國的火星探測項目可與國際火星探測的科學目標各自發揮其獨特的優勢;通過國際合作建造以望遠鏡為主的木衛系統地質活動觀測平臺,帶領中國木星探測迅速獲得重大國際影響力,並在未來二十年木星探測潮流中發揮重要作用。
  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Wei Y, Yao Z H, Wan W X. China’s roadmap for planetary exploration[J]. Nature Astronomy, 2018, 2(5): 346-348.DOI:10.1038/s41550-018-0456-6)。
    論文連結
  【Nature官方報導】Nature Research:從月球到木星,中國邁上行星探索之路
 
  圖:中國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數年的探測計劃及其探測目標(圖片來源: Earth, NASA; Jupiter, 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Io, 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Mars, NASA/JPL/Malin Space Science Systems; Asteroid, NASA/JPL; Moon, NASA)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中國正式開始探索太陽系行星:從月球開始!
    目前的探測任務在地形、風化結構和基於月球的天文觀測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還提供了關於軟著陸技術、漫遊車和科學儀器的寶貴的工程知識,可用於未來針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空間探索。   受益於探月任務的工程成果,中國的下一個國家級太空探索任務的目標是火星。中國的火星探索計劃於2020年夏天從地球發射,2021年年初抵達火星。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歡迎你!
    1999年由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研究所擁有一流的技術平臺,目前已建成地球物質成分與性質分析、地質年代學測定、地球內部結構探測、空間環境觀測野外臺站、古環境數據分析、數據計算處理與數值模擬、深部資源勘探裝備研發等七大技術平臺系列,具備了對從空間地磁環境觀測到地球深部探測與數值模擬進行全方位綜合研究的能力
  • 「天問一號」啟程,揭開中國行星探索序幕
    7月2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前往火星的地火轉移軌道,成功開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同時也揭開了中國行星探索的序幕。從致力於建設幾百公裡外的空間站,到持續深入探測30萬公裡遠處的月球,再到不辭數億公裡的星際長途跋涉與火星邂逅,源於太空深處的無窮吸引力,更透露著我國為實現深空探索目標所作的執著努力——「天問一號」成功踏上奔火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這也是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飛出地球、走向深空的壯舉,由好奇心驅使,也受人類自身的發展需求牽引。
  • 帝國理工地質專業玩跨界,增設地球與行星科學,瞬間變得高大上!
    ,最近該系竟然在2019年新增了一門專業,MSci地球與行星科學(F647),能把地質學和行星研究結合起來,這門專業瞬間變得高大尚起來。01 地球科學與工程系概況世界不斷增長的人口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保持對自然資源(水,能源和食物)的可持續利用,這是我們享受高質量生活所必需的,同時更應該保護環境。理解和解決這一挑戰背後的科學和工程是地球科學的核心,這是一門涵蓋物理、化學、數學和其他科學的跨學科學科。
  • 距地球最近的矮行星穀神星的地質很活躍
    科學家稱,由於小行星撞擊產生了熱量,穀神星可能在短時間內適宜居住,但不一定已有生物存在。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行星地質學家Kirby Runyon(並未參與本研究)稱:「我們觀察到的這個近期的、溫熱溼潤的地質系統,擁有你能想到的生命所需的所有材料。」
  • 人民網評:「天問一號」啟程,揭開中國行星探索序幕
    7月2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前往火星的地火轉移軌道,成功開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同時也揭開了中國行星探索的序幕。從致力於建設幾百公裡外的空間站,到持續深入探測30萬公裡遠處的月球,再到不辭數億公裡的星際長途跋涉與火星邂逅,源於太空深處的無窮吸引力,更透露著我國為實現深空探索目標所作的執著努力——「天問一號」成功踏上奔火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這也是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飛出地球、走向深空的壯舉,由好奇心驅使,也受人類自身的發展需求牽引。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原標題: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 英媒:科學家首次繪出「宇宙路線圖」 歷時10年
    參考消息網3月17日報導 英媒稱,歷時10年時間,科學家對未知宇宙進行的探索為我們呈現了一幅令人難以置信的宇宙圖景,向人們清晰地展示了我們的銀河系和10萬個遙遠星系之間的路徑。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14日報導,由恆星、行星和小行星構成的、擁有10萬萬億個恆星的波瀾壯闊的本超星系團圖景綿延5億光年,被命名為「蘭天」,夏威夷語意為「無盡的天堂」。  這一驚人的發現向人們展示出我們的家園——地球和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正位於這一廣袤的宇宙網絡的邊緣。  這幅壯闊的路線圖看似密度很大,實則不然。
  •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探索太空以理解地球
    我們對地球的大部分認識來自對地球當前狀態的觀測,以及從物理學和生命科學的視角對地球過去的推測。假設我們所知道的物理學和化學定律在整個宇宙中都是通用的,那麼地球地質學和大氣科學也可以用來理解其他行星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最早應用這個思想進行的科學研究可以追溯到伽利略通過對比地球和月球的山谷來研究月球。1980年,R. Sharp提出:行星探測是條雙行道。
  • 地質地球所等獲得感磁微生物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新認識
    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出現最早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傳統觀點認為,細菌和古菌等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顯著區別之一在於,前者的細胞中不具有細胞器(由生物膜包被,並且具有特定形態和功能的亞細胞結構)。
  • 地質地球所月壤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理解月壤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月壤剖面記錄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輻射歷史,以及小行星對月面的撞擊歷史;同時,無論是環繞探測、軟著陸巡視探測,還是採樣返回,所獲得的數據和樣品幾乎全部來自月球表面特別是月壤層。但月球軌道器和月球車的遙感觀測等,基本均未能提供與月壤形成相關的直接證據。2019年1月3日,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成功著陸。
  • 【專題複習】地球的歷史,地質年代名稱的由來,值得每個人解讀
    地球目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人類對地球的探索也從未停止過,同這個浩瀚的宇宙一樣,她的誕生本身仍是一個謎團。在中國,也不乏人們探尋地球起源的傳說。 關於浩瀚的宇宙,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的地心說居於宗教統治的淫威下長期盛行。 直到哥白尼提出的以太陽為中心的日心說,掀起了一場天文學上根本性的革命,引起了人們對地球、宇宙的認識的巨大思想變革。是人類探求客觀真理路上的裡程碑。
  • 冥王星被踢出九大行星 降為矮行星·網易探索頻道
    引子:在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4日上午公布了行星定義決議草案的最終版本。現在太陽系的天體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探索頻道將為您進行跟蹤報導)    相關報導
  • 你所不知道的「火星院士」萬衛星
    悲痛之餘,萬衛星扛下了老師未竟的事業,立志為中國的空間科學打開一片新天地。2004年,由於學科調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時任所長丁仲禮和副所長朱日祥邀請下,萬衛星攜整個團隊來到北京,加入地質地球所。到北京後,萬衛星越來越忙。寧百齊半開玩笑地抱怨:「以前我們天天在一起,現在我都見不著你!」
  • 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新增「行星科學」一級學科!
    中國深空探測工程成就舉世矚目,一個新的深空探測大國正逐漸崛起,而行星科學人才培養卻尚在起步。中國深空探測的迅猛發展對行星科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迫切要求。作為一個正在崛起中的深空探測大國,在邁向比肩美國的行星科學強國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出一條中國行星科學的建設之路必不可少。從國家戰略需要出發,應時而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這正是國科大做出的前瞻性的布局。
  • 全球空間天氣路線圖及對中國的啟示
    對於穿越極區的航空乘客,他們所接受的輻照劑量會增大。 空間天氣事件還會引起地磁場劇烈擾動,進而可能在地面長導體內形成地磁感應電流,對中國的電網、輸油管線等產生影響。對於東西走向的導體,由於其切割地磁場磁力線,產生的感應電流遠大於南北走向的導體。而中國的輸電線路大多為西電東送,恰好切割地磁場磁力線,有可能產生較強的地磁感應電流,從而引起供電系統故障。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大型國際地學合作項目,李廷棟擔任中法喜馬拉雅地質構造合作研究項目中方聯繫人。這也開啟了李廷棟探索青藏高原地質構造的「科研長徵」。此後的30多年中,他先後主持或參與主持過6個青藏高原的地質科研項目,對青藏高原地質構造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發表論著20多篇(部)。
  • 「專題」你所不知道的行星——水星(Mercury)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
  •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2015-04-0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但所有這些模型都只是針對當前的地磁場強度所建立。實際上,自19世紀人們開始對地磁場進行連續的常規觀測以來,地磁偶極磁場強度平均每百年衰減5-7%。地磁場的快速衰減將直接影響著磁層頂的位置。
  • 地質地球所發現葉蠟正構烷烴氫同位素可作為古高度計
    因此,葉蠟正構烷烴氫同位素組成(δDwax)能夠很好地記錄生物合成時所利用水的δD信息,從而可以用作新的穩定同位素古高度計。  為了發展這一方法,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博士研究生羅攀與合作導師丁仲禮研究員等對中國武夷(000797,股吧)山、神農架、天山表土裡保存的葉蠟正構烷烴的δDwax開展了現代過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