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新增「行星科學」一級學科!

2021-01-08 中國教育那些事

2019年1月6日,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工作的第3天,每一秒都在刷新人類探月的歷史。這一天的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第四屆學位評定委員會第11次會議,評審通過了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方案,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設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並決定啟動學科的培育工作。

2020年12月8日,國科大決定將行星科學一級學科轉入正式建設階段。這一天,天問一號在太空中已經飛行了3.6億公裡。9天後,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壤樣品回到地球。

2021年1月6日,國科大的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兩歲了。一個月後,天問一號即將入軌火星。

今天,回顧兩年的發展歷程,呼籲設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積極布局學科建設,國科大做了一件應該做、也只有國科大能做的事情。

圖丨魏勇教授匯報行星科學交叉學科增列博士學位授權點情況

行星科學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向何處去?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

為了追尋答案,人類開啟了深空探測,用尖端的技術構築起龐大浩繁的工程,將人類的感知拓展延伸到宇宙中的其他天體。

一批極具熱情又富有想像力的科學家,將這些感知的經驗融入人類的知識體系,為我們指明未來的探測方向。由此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學問,這就是「行星科學」。

這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以地球科學和天文學為根基,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傳統支柱學科,又與工程技術緊密結合,甚至對人文社會科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它與深空探測相輔相成,目的是要探索行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追尋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推知整個宇宙的歷史和規律。

圖丨小行星「國科大星」

如今,深空探測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深空探測工程成就舉世矚目,一個新的深空探測大國正逐漸崛起,而行星科學人才培養卻尚在起步。

中國深空探測的迅猛發展對行星科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迫切要求。作為一個正在崛起中的深空探測大國,在邁向比肩美國的行星科學強國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出一條中國行星科學的建設之路必不可少。

從國家戰略需要出發,應時而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這正是國科大做出的前瞻性的布局。

宇宙最強高校聯盟

2019年7月2日,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10位院士、50多位校長院長,以及教育部、科技部和國家航天局的相關負責領導出席見證。

這個由中國科學院大學牽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27家單位聯合發起的行星科學聯盟幾乎匯集了中國行星科學研究的主力軍,更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甚至被媒體成為「宇宙最強高校聯盟」。

圖丨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成立 (攝影:任暉)

國科大地球科學學院,是一個有著四十多年輝煌歷史的學院。

它曾培養出新中國第一批十八位博士之一,中國第一位地球物理學博士徐文耀研究員;培養出國科大前任校長丁仲禮院士及大批專家學者。

這是一個科教融合學院,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牽頭承建。這個研究所有一百多年歷史,是中國最早的官辦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之一。「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的提出者趙九章和技術負責人錢驥都來自這個研究所。

它培養出了中國首位行星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院士生前在這個研究所建設了國內規模最大的行星科學研究隊伍——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

2018年2月8日,國科大地球科學學院更名為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更名,即是國科大建設行星科學的決心。

圖丨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

蔚然成風

國科大之前,中國的行星科學人才培養近乎空白。國科大之後,行星科學學科培育在中國高校已是蔚然成風。

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的成立,得到了全國其他高校的熱烈響應,先後有華中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等大學加入。目前,聯盟成員已經由27家單位擴展至32家,其他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中。

2020年7月23日,依託中科院鴻鵠專項,地質地球所與青海省籤署共建協議,建設中國首個地基行星光學遙感觀測基地——冷湖行星地質觀測中心,預計可在2021年與「天問一號」探測器進行聯合探測。同時,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行星科學實習基地協議籤訂。

圖丨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院行星科學實習基地揭牌(攝影:何飛)

2020年8月27日,青海省副省長張黎一行訪問地質地球所,雙方商定共同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同日,冷湖行星地質觀測中心與青海民族大學交流,青海民族大學決定建設天文與行星科學學院,開展行星科學學科建設。

2020年9月3日,行星科學一級學科的建設,作為中國科學院大學雙一流周期建設總結的十個典型學科建設案例,提交給教育部。

2020年9月8日,依託相關學科,地質地球所首次招收的行星科學各研究方向10名行星科學新生正式入學,其中包括行星空間物理學5人,比較行星學1人,天體生物學2人,行星內部物理學1人,行星化學1人。

2020年9月19日,成都理工大學宣布,在全校範圍內開始招收「2020級行星科學英才班」,彰顯了中國相關高校對行星科學人才培養的重視。

植根於深厚的歷史底蘊的學術傳承,發起於科學家報國的初心。國科大行星科學兩年的建設與發展,最終成為了各相關高校的共識。

2019年1月12日,嫦娥四號實現人造太空飛行器首次登陸月球背面,美國和前蘇聯都沒實現的偉大壯舉,由中國人完成。

「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為了支撐中國「深空探測」的國家戰略,未來,還需要千千萬萬有著太空夢的年輕人加入行星科學研究的隊伍之中。

響應國家建設需求,應時而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以中國科學院大學為代表的中國高校,已經走在路上。

數據來自青塔

相關焦點

  • 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兩周年
    地星學院院長、我所所長吳福元院士提出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2018年12月4日,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論證會在我所召開。當時參加會議的25位評委來自國內20家單位,其中包括3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3位院士,與會專家一致表示:基於學科發展趨勢以及國家深空探測戰略對人才需求的迫切性,需要抓緊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培養中國自己的深空探測人才。
  • 行星科學本科班誕生 「宇宙最強專業」到底學點啥
    「行星科學本科人才培養已經迫在眉睫,不幹不行了。」2020年12月26日,成都理工大學行星科學英才班班主任李春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該校設立的全國首個行星科學領域的本科班(以下簡稱英才班)已完成組班,21位學生將於2021年春季學期正式開始上課。行星科學學科建設是推動我國成為深空探測強國和行星科學強國的重要基礎。因此,構建完善的行星科學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 成都理工大學行星科學本科班完成組班
    2020年12月26日,成都理工大學行星科學英才班班主任李春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該校設立的全國首個行星科學領域的本科班(以下簡稱英才班)已完成組班,21位學生將於2021年春季學期正式開始上課。行星科學學科建設是推動我國成為深空探測強國和行星科學強國的重要基礎。因此,構建完善的行星科學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 萬衛星院士:從深空探測大國邁向行星科學強國
    、國科大1989屆校友萬衛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5月20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天文學視角相對宏觀,通過研究行星來理解太陽系乃至宇宙的起源和整體演化,典型問題如太陽系內外行星宜居帶、行星軌道遷移等;而地球科學更注重行星本身細節,通過研究行星來理解地球與行星的起源和整體演化,典型問題如行星多圈層耦合、行星宜居環境起源與演化等。深空探測的科學目標並不局限於任何學科,所採用的技術手段也多種多樣,以天文學和地球科學為主的眾多學科交匯融通,催生了行星科學,即行星科學脫胎於傳統學科體系。
  • 「宇宙最強專業」—行星科學本科班誕生!
    2020年12月26日,成都理工大學行星科學英才班班主任李春輝向記者透露該校設立的全國首個行星科學領域的本科班(以下簡稱英才班)已完成組班,21位學生將於2021年春季學期正式開始上課。
  • 全國首個行星科學本科班來了!「宇宙最強專業」到底學點啥
    李迪 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行星科學本科人才培養已經迫在眉睫,不幹不行了。」2020年12月26日,成都理工大學行星科學英才班班主任李春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該校設立的全國首個行星科學領域的本科班(以下簡稱英才班)已完成組班,21位學生將於2021年春季學期正式開始上課。行星科學學科建設是推動我國成為深空探測強國和行星科學強國的重要基礎。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級學科名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大王牌學科
    重點學科一般是指高校或學術性科研機構,將有限的資源用於某些學科,以實現人才和技術上的突破,在激烈的競爭中佔領專科建設與發展的一席之地,這些專科被稱為「重點學科」,從1986年到2007年為止,我國共評選出全國286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你知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級學科有哪些?
  • 清華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通過專家...
    清華新聞網9月28日電 9月24日,清華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通過專家論證。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出席論證會。楊斌在致辭中對各位專家的指導表示感謝,他介紹了清華大學的研究生辦學思路,並強調學校高度重視各位專家對學位授權點的指導意見和建議,表示會以開放發展、交叉融合的思路做好清華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建設。
  • 我校新增7個一級學科(專業學位)博士點
    新聞網訊 日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了《關於下達2017年審核增列的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我校共獲批新增7個一級學科(專業學位)博士點和8個一級學科(專業學位)碩士點。新增的7個博士點分別是:生物學、系統科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物理學、軟體工程、藥學等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口腔醫學博士等1個專業學位博士點。新增的8個碩士點分別是:心理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統科學、化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設計學等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國際商務碩士、應用心理碩士等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
  • 鰲江流域國家一級教授、院士有幾位?
    老平陽籍國家一級教授、院士有幾位?--張鋆、姜立夫、蘇步青。姜伯駒、葉志鎮、謝作偉。正教授裡面也有千差萬別,還分為四個等級,最高為一級教授,其次為二、三、四級。通常,能夠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教授的教授一般都是學界非同凡響、極具影響力的泰鬥級人物,即院士級別。院士是一級教授,但一級教授不定是院士,長江學者是二級教授。按照規定,一級教授基本上只有院士才能達到相關的評定標準。這麼看一級教授是獲得院士之後才能獲得的,所以一級教授更難獲得。
  • 線上線下來了20多位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
    線上線下來了20多位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介孔材料基礎科學中心」今天啟動!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人禾、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楊俊林在啟動會上講話。張人禾為科學中心戰略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鳴元及委員頒發聘書。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匯報項目基本情況及具體實施方案。中國石化集團副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在庫代表科學中心核心參與單位匯報相關工作。科學中心揭牌,線上線下來了20多位院士
  • 20多位國際院士把脈 在煙臺聆聽世界的聲音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2日訊以「後疫情背景下健康產業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將於12月3—4日在煙臺舉行,來自11個國家的20多位國際院士和2位諾獎獲得者、20多位醫院院長、醫科大學校長將發表精彩演講,共同為健康產業發展把脈。
  •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永信:我國行星科學研究面臨重要發展機遇
    行星科學是研究太陽系內與系外行星、衛星、彗星等天體和行星系的基本特徵以及它們形成和演化規律的一門學科,未來我國行星科學要如何發展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行星科學目前主要聚焦於太陽系內不同天體的研究,包括行星的地表特徵、巖漿活動、內部結構與過程、大氣和空間環境等。其中搜尋地外宜居環境和生命一直是深空探測的重要目標。行星宜居性是指行星具有支持生命發育的潛力。
  • 兩會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郝躍:設立集成電路一級學科要...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設立集成電路一級學科要納入到國家統一的評估體系中去,在國家學科建設與管理的框架下面進行探討。在學科建設上,要並重基礎課程和實踐環節,實現人才數量和質量的雙重提升。在注重人才培養的同時,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仍需提升產業核心競爭能力,加速關鍵技術和產品突圍。
  • 「遙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第三次論證會在北大召開
    2017年7月17日上午,「『遙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第三次論證會」在北京大學逸夫貳樓3221會議室召開。會議由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洪陽教授主持。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龔健雅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校長宮輝力教授,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宮鵬教授,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吳立新教授,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沈雲中教授,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劉仁義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閻廣建教授,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書記楊旭教授、張過教授,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副院長柯長青教授
  • 2015新增兩院院士名單公布 浙大4位在職教授入選
    浙江在線·教育新聞網12月07日訊(記者 吳俏婧)12月7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浙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羅民興、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楊樹鋒、建築工程學院教授陳雲敏3位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陳純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目前,浙大教師中共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8人。
  • 中國工程院公布新增院士名單 18位外籍專家當選院士
    經濟日報北京11月27日訊 記者常理報導:中國工程院27日公布了2017年新增院士名單,有67位院士當選。此外,外籍院士增選結果同步產生,比爾·蓋茨等18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據悉,此次新當選的67名院士中,男性63人,佔94%;女性4人,佔6%。
  • 加拿大工程院2020年新增院士名單公布 新增16位華人院士
    當地時間6月15日,加拿大工程院(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CAE)發布了 2020年52名新增院士名單,其中包括50位院士,兩位外籍院士。
  • 科學賞|兩院新增院士名單出爐 浙江6人當選
    中國工程院12月7日公示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共選舉產生了70位新當選院士。新當選的院士中,來自高等院校的有34人,佔48.6%,其中,浙江新增2名工程院院士,分別是浙江大學陳純教授和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教授。中科院學部同日公布了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
  • 南京郵電大學擬新增博士點讓人迷惑,竟然放棄計算機學科?
    第一輪雙一流評選,南京郵電大學憑藉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20年是第一輪雙一流建設收官之年,也是新一輪博士點申報年,南京郵電大學申報新增一級博士點3個,包括:數學、物理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博1個,電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