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6日,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工作的第3天,每一秒都在刷新人類探月的歷史。這一天的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第四屆學位評定委員會第11次會議,評審通過了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方案,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設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並決定啟動學科的培育工作。
2020年12月8日,國科大決定將行星科學一級學科轉入正式建設階段。這一天,天問一號在太空中已經飛行了3.6億公裡。9天後,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壤樣品回到地球。
2021年1月6日,國科大的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兩歲了。一個月後,天問一號即將入軌火星。
今天,回顧兩年的發展歷程,呼籲設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積極布局學科建設,國科大做了一件應該做、也只有國科大能做的事情。
圖丨魏勇教授匯報行星科學交叉學科增列博士學位授權點情況
行星科學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向何處去?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
為了追尋答案,人類開啟了深空探測,用尖端的技術構築起龐大浩繁的工程,將人類的感知拓展延伸到宇宙中的其他天體。
一批極具熱情又富有想像力的科學家,將這些感知的經驗融入人類的知識體系,為我們指明未來的探測方向。由此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學問,這就是「行星科學」。
這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以地球科學和天文學為根基,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傳統支柱學科,又與工程技術緊密結合,甚至對人文社會科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它與深空探測相輔相成,目的是要探索行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追尋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推知整個宇宙的歷史和規律。
圖丨小行星「國科大星」
如今,深空探測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深空探測工程成就舉世矚目,一個新的深空探測大國正逐漸崛起,而行星科學人才培養卻尚在起步。
中國深空探測的迅猛發展對行星科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迫切要求。作為一個正在崛起中的深空探測大國,在邁向比肩美國的行星科學強國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出一條中國行星科學的建設之路必不可少。
從國家戰略需要出發,應時而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這正是國科大做出的前瞻性的布局。
宇宙最強高校聯盟
2019年7月2日,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10位院士、50多位校長院長,以及教育部、科技部和國家航天局的相關負責領導出席見證。
這個由中國科學院大學牽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27家單位聯合發起的行星科學聯盟幾乎匯集了中國行星科學研究的主力軍,更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甚至被媒體成為「宇宙最強高校聯盟」。
圖丨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成立 (攝影:任暉)
國科大地球科學學院,是一個有著四十多年輝煌歷史的學院。
它曾培養出新中國第一批十八位博士之一,中國第一位地球物理學博士徐文耀研究員;培養出國科大前任校長丁仲禮院士及大批專家學者。
這是一個科教融合學院,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牽頭承建。這個研究所有一百多年歷史,是中國最早的官辦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之一。「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的提出者趙九章和技術負責人錢驥都來自這個研究所。
它培養出了中國首位行星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院士生前在這個研究所建設了國內規模最大的行星科學研究隊伍——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
2018年2月8日,國科大地球科學學院更名為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更名,即是國科大建設行星科學的決心。
圖丨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
蔚然成風
國科大之前,中國的行星科學人才培養近乎空白。國科大之後,行星科學學科培育在中國高校已是蔚然成風。
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的成立,得到了全國其他高校的熱烈響應,先後有華中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等大學加入。目前,聯盟成員已經由27家單位擴展至32家,其他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中。
2020年7月23日,依託中科院鴻鵠專項,地質地球所與青海省籤署共建協議,建設中國首個地基行星光學遙感觀測基地——冷湖行星地質觀測中心,預計可在2021年與「天問一號」探測器進行聯合探測。同時,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行星科學實習基地協議籤訂。
圖丨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院行星科學實習基地揭牌(攝影:何飛)
2020年8月27日,青海省副省長張黎一行訪問地質地球所,雙方商定共同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同日,冷湖行星地質觀測中心與青海民族大學交流,青海民族大學決定建設天文與行星科學學院,開展行星科學學科建設。
2020年9月3日,行星科學一級學科的建設,作為中國科學院大學雙一流周期建設總結的十個典型學科建設案例,提交給教育部。
2020年9月8日,依託相關學科,地質地球所首次招收的行星科學各研究方向10名行星科學新生正式入學,其中包括行星空間物理學5人,比較行星學1人,天體生物學2人,行星內部物理學1人,行星化學1人。
2020年9月19日,成都理工大學宣布,在全校範圍內開始招收「2020級行星科學英才班」,彰顯了中國相關高校對行星科學人才培養的重視。
植根於深厚的歷史底蘊的學術傳承,發起於科學家報國的初心。國科大行星科學兩年的建設與發展,最終成為了各相關高校的共識。
2019年1月12日,嫦娥四號實現人造太空飛行器首次登陸月球背面,美國和前蘇聯都沒實現的偉大壯舉,由中國人完成。
「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為了支撐中國「深空探測」的國家戰略,未來,還需要千千萬萬有著太空夢的年輕人加入行星科學研究的隊伍之中。
響應國家建設需求,應時而立行星科學一級學科,以中國科學院大學為代表的中國高校,已經走在路上。
數據來自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