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式開始探索太陽系行星:從月球開始!

2020-08-28 最帥男中音

中國已經批准或規劃在未來10年內啟動若干空間探索任務。中國新一代行星科學家在決定未來探索任務的科學目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中國的行星研究界來說,當前計劃對於深空探索的重視不僅標誌著一個新的開始,也標誌著一個轉折點。

  月球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太空探索任務的目標。目前的探測任務在地形、風化結構和基於月球的天文觀測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還提供了關於軟著陸技術、漫遊車和科學儀器的寶貴的工程知識,可用於未來針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空間探索。

  受益於探月任務的工程成果,中國的下一個國家級太空探索任務的目標是火星。中國的火星探索計劃於2020年夏天從地球發射,2021年年初抵達火星。該火星任務將由一個探測器和一個漫遊車組成,主要任務是探測大氣逃逸和液態水流失。




  中國的整體科學目標是探索行星演化。未來木星探索計劃將考慮木星的磁層—電離層耦合、木星大氣動力學以及對木星衛星的探索。毫無疑問,中國已經邁開了行星探索國際化的步伐,正成為這一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中國已經批准或規劃在未來十年內啟動若干空間探索任務。中國新一代行星科學家在決定未來探索任務的科學目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月球到木星 中國邁上行星探索之路


  根據中國於2016年3月17日發布的「十三五規劃」,行星探索成為了國家的重點工作之一。中國首次明確表示計劃走向地月系統之外。對於中國的行星研究界來說,當前五年計劃對於深空探索的重視不僅標誌著一個新的開始,也標誌著一個轉折點。


  在首顆衛星發射升空三十多年後,中國於2003年啟動了首個純科學太空任務——雙星計劃(Double Star),主要研究地球空間環境。2015年以來,中國在地球軌道上投放了若干新的科學衛星,包括2015年的「悟空」號(DAMPE),2016年的 「墨子」號(Micius)、實踐十號衛星(SJ 10)、中國二氧化碳觀測衛星(TanSat),2017年的「慧眼」,以及2018年的中國地震電磁監測實驗衛星(CSES)。還有另外一些任務正在籌備當中,例如與歐洲空間局(ESA)合作的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圖1)。




  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太空任務及其目標。 來源: Earth, NASA; Jupiter, 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Io, 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Mars, NASA/JPL/Malin Space Science Systems; Asteroid, NASA/JPL; Moon, NASA。


  這些近地任務大部分都與美國宇航局的低成本中級探索者計劃(Medium-Class Explorers Program)或發現計劃(Discovery Program)有些相似,並且作為空間科學戰略重點科學技術項目的一部分,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的支持。然而,太陽系探索任務更加昂貴,只能作為中國政府的國家級項目獲得支持。太空探索任務的核心價值在於卓越的科學目標,因此需要經過非常細緻的評估。在這一點上,美中兩國也有所差異。


  美國宇航局的發現計劃或新疆界計劃(New Frontiers Program)通常先邀請行星科學家提出科學目標,再對這些提案進行評估和選擇。而中國的行星探索是一項國家戰略:首先公布候選目標,之後科學家和工程師開始確定優先順序。中國行星科學界的發展及其協商計劃目標的程序在很多方面反映了行星科學在西方世界興起時的情形。例如,美國和蘇聯的早期行星任務主要以技術為中心,但他們很快培養起了行星科學研究,行星科學界快速發展壯大。




  2017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宣布成立首個官方行星物理專業委員會,用十年時間完成了從無到有的跨躍。委員會包括國內外大學和研究機構的100多位科學家,其中一些人曾以地球物理學家的身份在中國工作過,另一些人則作為行星科學家在國外積累了多年經驗後返回中國。同樣在2017年,第一本行星科學專業期刊《地球與行星物理》第一期正式出版。
  地球的近鄰月球被選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太空探索任務的目標。鑑於其自然資源和當前空間工程的發展狀況,月球是理想的空間探索目標。中國的前三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二號和三號分別於2007年、2010年和2013年發射。這些任務在地形、風化結構和基於月球的天文觀測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還提供了關於軟著陸技術、漫遊車和科學儀器的寶貴的工程知識,可用於未來針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空間探索。


  嫦娥四號計劃於2018年登陸月球背面,而首次採樣返回任務——嫦娥五號預計將於2019年從月球正面帶回約2千克的月球土壤。根據長徵五號火箭的發射計劃,這兩項任務可能會短暫推遲。儘管尚未完全確定,但中國還計劃對月球南極進行三次探索。




  受益於探月任務的工程成果,中國的下一個國家級太空探索任務可能將目標指向火星。火星擁有豐富的科學探索意義,而且火星上面的環境可能是宜居的,因此國際行星科學界對它非常感興趣。 2011年,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搭乘俄羅斯的福布斯號採樣返回探測器發射,但未能脫離地球軌道。 2016年1月,中國正式批准了一項新的火星探索計劃,並計劃於2020年夏天從地球發射,2021年初春抵達火星。基於嫦娥三號的著陸技術以及最新研發成果,該火星任務將由一個探測器和一個漫遊車組成。


  任務重點關注的是大氣逃逸和液態水流失。探測器將收集關於近火星等離子體環境中的全局過程的數據,而漫遊車將探索著陸點周圍的局部特徵。將探測器和漫遊車的測量結果結合起來,可以提供從全局到局部細節的不同尺度上的特徵解析度。探測器和漫遊車都將攜帶攝像頭、雷達系統和磁力計。探測器還將配備等離子體分析儀,用於沿漫遊車軌跡測量火星表面磁場。
  這些數據(包括對火星表面的第一次磁場測量結果)將用於解析太陽風和火星電離層之間相互作用的每日變化,以及電流系統的相關變化。在漫遊車和探測器上安裝相同類型的儀器允許在空間和地面之間進行兩點同步測量,從而為了解空間等離子體和近地面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隨之而來的能量耗散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會。此外,探測器和漫遊車還可以與歐洲空間局的火星快車號(MEX)以及美國宇航局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探測器(MAVEN)進行協作。




  嫦娥二號在2012年就已經對一顆小行星進行了一次飛近觀測,而嫦娥五號將帶來有關採樣返回的重要信息。因此,預計接下來將開展彗星或小行星的採樣返回任務。根據「十三五」行星戰略,目前中國有三項行星探索任務正處於規劃階段:計劃於2025年左右執行彗星/小行星採樣返回任務, 2030年左右執行火星採樣返回任務以及木星及其衛星探索任務。然而,火星的採樣返回任務將強烈依賴未來長徵九號火箭的建造(堪比美國土星五號火箭)。雖然這些任務都在政府行星戰略之列,但官方的正式批准和幾項計劃的優先級將最終取決於其科研優勢和工程技術挑戰。

  這三項任務的目標和優先級引起了熱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任務的科學目標。整個決策力圖在科學目標的創新性與實現這些目標所需技術的可行性之間達成平衡。科學家更重視對未知區域的探索,更重視在當下和未來的任務中與來自其他國家的科學家進行合作。工程師則傾向於關注當前技術的可靠性,以及如何基於中國以往任務所留下的資源進行拓展。雙方必須共同努力,以確保這些任務可以取得成功,實現計劃中的科學目標。


  中國的整體科學目標是探索行星演化。對行星進行比較分析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變。 未來的探月計劃有望解析月球內部深處的結構和組成,揭示巖漿海洋結晶和殼-幔分化的機制,並提供直接證據證明月球上水或冰的存在及其來源。


  中國未來潛在的木星探索計劃或將吸引國際行星研究界的關注。木星研究目前是一個熱門話題,從美國宇航局的朱諾號就可見一斑,未來幾十年可能依然會延續這種趨勢,未來計劃中的任務包括美國宇航局的木衛二快船項目(Europa Clipper)和歐洲空間局的木星冰月探測器(JUICE)。雖然中國木星探索任務的科學目標尚未完全確定,但被納入考慮範圍的有木星的磁層-電離層耦合,木星大氣動力學,以及對木星衛星的探索。




  為了探索木星,中國還將建立一個地面望遠鏡觀測站。與大多數由天體物理學家領導的地面望遠鏡觀測站不同,這個望遠鏡項目將由中國科學院下屬的地質與地球物理學研究所的行星科學家領導。它將用於研究木衛一(木星最活躍的衛星)和木星磁層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種相互作用如何影響木星的磁層-電離層耦合系統。這個項目需要大量的國際合作(例如,比利時列日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和行星研究團隊)。


  預計中國的貢獻之一是在位於西藏的一個最佳觀測點提供兩個1米直徑的望遠鏡,預計將在2020年投入使用。由於木星是該觀測站的科研重點,未來十年,它還將為歐洲空間局、美國宇航局和中國的木星系統探索任務提供重要支持。


  科學家們在中國太空探索領域的領導地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並且目標也不僅僅局限於單純的技術演示。為了使這些太空任務的科學回報最大化,國際合作受到了高度重視。越來越多在美國和歐洲受訓的年輕科學家正選擇回國與國際團隊展開合作。毫無疑問,中國已經邁開了行星探索國際化的步伐,正成為這一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相關焦點

  • 忒伊亞,太陽系過去的一顆行星(月球來源)撞擊形成現今的月球
    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這些年人類重返月球又興起熱潮。可見人們對月球的痴迷程度只增不減,而它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知道太陽系有著八大行星,可是以前還存在過一顆行星,不是冥王星,而是一個叫做忒伊亞的行星,據說月球的來源也與其有著很大的關係
  • 太陽系第五大矮行星以中國神話人物命名「共工」
    中新社北京3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太陽系第五大矮行星、此前系內最大未命名星球近日獲得以中國水神共工的名字命名,這是太陽系首個、也是迄今唯一一個以中文命名的矮行星。
  • 直擊NASA:太陽系行星探索迄今60年,人類在宇宙留下了什麼痕跡?
    世界的規律▼人們常根據月相的變化制定曆法,如中國的農曆;下圖是月全食序列。圖片來源@NASA曾幾何時太陽系還有第九大行星2006年升空的「新視野號」就為此而生雖然它剛出發7個月冥王星便被「降級」為矮行星但它仍然目標篤定
  • 太陽系的陰暗面-探索宇宙行星
    太陽系中最華麗的日食從地球上看不到。儘管光似乎是天空中的主要元素,但黑暗通常包含最有力的教訓。黑暗定義了最令人敬畏和最害怕的佔星事件,日全食,並激發了科學史上一些最偉大的進步。中國的佔星家開始製作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日食書面記錄。
  • 冥王星的發現,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太陽系
    在天王星被正式認定為一顆行星後,天文學家們開始陸陸續續確認其他行星。1801年,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發現了一顆名為穀神星的新行星。後來,穀神星被降級為一種新的天體,即小行星。穀神星的發現幫助天文學家預測了整個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天文學家觀察天王星和它的軌道時,他們注意到一些細微的變化:在太陽系更遠的地方,有一些大的東西在影響這個氣態巨星。
  • 「天問一號」啟程,揭開中國行星探索序幕
    7月2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前往火星的地火轉移軌道,成功開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同時也揭開了中國行星探索的序幕。從致力於建設幾百公裡外的空間站,到持續深入探測30萬公裡遠處的月球,再到不辭數億公裡的星際長途跋涉與火星邂逅,源於太空深處的無窮吸引力,更透露著我國為實現深空探索目標所作的執著努力——「天問一號」成功踏上奔火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這也是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飛出地球、走向深空的壯舉,由好奇心驅使,也受人類自身的發展需求牽引。
  • 冥王星為什麼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行列?會員到期了?
    導讀:早在筆者高中時代,冥王星還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甚至還有著九星連珠的壯觀景象,然而不知道什麼時候,冥王星卻悄悄從九大行星中除名了!而太陽系目前也變成了八大行星。,冥王星的質量和體積甚至比不上太陽系的一些衛星,冥王星的直徑是2360公裡,僅僅只有月球直徑的三分之二左右。
  • 繼美國後,中國也開始了火星探索之路
    在太空動力學中,霍曼轉移軌道要求太空船在兩顆行星距離最近之前發射,在兩顆行星再次遠離之後到達。火星探測器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一個軌道飛行器,一個著陸裝置,一個可分離的火星車。火星車可以從著陸裝置上滾落,展開的太陽能面板將為火星車在降落區域進行探測提供電力。照相機、探測機和感應器將同步從上方和地表監測火星,研究該星球的氣候和地形。
  • 中國開始探測火星計劃,模擬基地確定
    在4月24日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誌正式公布。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周五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國的行星探測計劃被命名為「天問一號」,意為寓意探求徵途漫漫。
  • 人民網評:「天問一號」啟程,揭開中國行星探索序幕
    7月2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前往火星的地火轉移軌道,成功開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同時也揭開了中國行星探索的序幕。從致力於建設幾百公裡外的空間站,到持續深入探測30萬公裡遠處的月球,再到不辭數億公裡的星際長途跋涉與火星邂逅,源於太空深處的無窮吸引力,更透露著我國為實現深空探索目標所作的執著努力——「天問一號」成功踏上奔火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這也是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飛出地球、走向深空的壯舉,由好奇心驅使,也受人類自身的發展需求牽引。
  • 中國向全世界宣布:嫦娥五號正式登月成功!「盜月」行動正式開始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年代,人類在地球上創造出了許多奇蹟,在這數十年時間裡,人類將科技發展到了另一個新高度,已經不再局限於對地球本身的探索,而是將目光轉向外太空看向宇宙那些未知領域,任何一個具備實力的國家都不例外。
  • 月球的爭奪已經開始?如何在月球上合理地劃地盤?
    太空是一個沒有明確邊界的區域,圍繞月球和其他天體運行太空飛行器的法律管轄權存在許多爭議。大家可能也在想,咱們的玉兔二號車,在月球上行駛一圈,中間寫下中國CHINA,標記出咱們的勢力範圍,應該是不可以的。但是咱們的實驗基地及基地附近,會被國際上認可為我們的勢力範圍嗎?一起來看看,探個究竟吧。
  • 太陽系行星群圖
    中國稱為辰星,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偏心率。它每87.96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周,而每公轉2.01周同時也自轉3圈。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時候會更近)。古羅馬人稱作維納斯,中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特。公轉周期是224.71地球日。夜空中亮度僅次於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後才能達到亮度最大。
  • 外國網友假想太陽系行星與月球換位
    如果土星出現在月球的位置中國網1月1日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31日報導,如果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出現在月球的位置,它們從地球上看起來是什麼樣子呢。近日,外國網友製作了一段視頻,展示了木星、土星等天體出現在月球位置時的假想景象。視頻中,碩大的土星出現在地球天際,幾乎佔據了整個天空。這一場景生動地詮釋了這些天體較之月球的龐大體積。
  • 月球或升級為行星 學界認為月球擁有行星的特徵
    月球或升級為行星 學界認為月球擁有行星的特徵時間:2017-02-21 12:15   來源:中青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月球或升級為行星 學界認為月球擁有行星的特徵 近日一則月球或升級為行星的新聞引發關注。眾所周知,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但這種定義未來可能被徹底顛覆。
  • 太陽系存在第九行星?科學界出現兩種假說,第九行星或是一個黑洞
    眾所周知,如今太陽系內有八大行星,四顆巖質行星四顆氣態巨行星,海王星位於行星軌道的最外面,排在海王星後面的則是曾經被納入行星行列的冥王星。2006年的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冥王星「踢出」了行星的行列,它被降為了矮行星。從那之後,太陽系九大行星就變成了八大行星。
  • 月球是行星嗎 月球屬於什麼星
    月球是月亮的天體名稱,也就是我們用眼睛看到的那個月亮。在中秋節還有著賞月、吃月餅的習俗,古時候的神話傳說中月亮上面還住著嫦娥。那麼月球和地球一樣嗎?月球是行星嗎?月球屬於什麼天體呢?一起來看看吧!
  • 如何從零開始建造一顆適居行星
    只有滿足這些先決條件,我們才能考慮從零開始構建一個宜居星球的計劃。現在,建造所謂的「人造宜居行星」就可以有兩種方式。第一個方案,我們可以製造一個行星複製品,包括一大塊被做成巨大球體的巖石,幾乎與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沒有區別。另一個方案,就是在太空中建造一顆巨大的衛星,也許更確切地說,是一個球形空間站,就像《星球大戰》中的死星一樣。第二種方案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星。
  • 為何冥王星會被從太陽系的九大行星裡除名?
    ,預測海王星軌道外側,應該還有一顆未被發現的行星,當時的天文學界將這顆潛在的第九大行星稱為X行星。從那時起,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說法就正式形成並逐漸「風靡全球」在九大行星深入人心的同時,天文學界對冥王星卻爭議不斷,因為湯博發現冥王星後,將其質量估算成了地球的若干倍,但後來的觀測結果卻使得冥王星的質量一降再降。
  • 九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內行星
    九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2006年被科學家降為矮行星)。(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第5號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 ,自行星之列中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