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早在筆者高中時代,冥王星還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甚至還有著九星連珠的壯觀景象,然而不知道什麼時候,冥王星卻悄悄從九大行星中除名了!而太陽系目前也變成了八大行星。
與我們所熟知的其它行星不同,冥王星距離太陽比較遠,所以發現的時間也比較晚。1930年,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並將其與已知的八大行星並列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這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然而誰也沒有想到,若干年後,冥王星卻被定義為矮行星。

事實上冥王星的軌道十分反常,有時候與太陽的距離比海王星還要近,但絕大部分時候距離太陽還是很遠。冥王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大約為248年。
由於處在太陽系邊緣,冥王星受到的太陽輻射非常少,所以整個星球溫度非常低。根據觀察數據,冥王星表面的溫度在零下238度到零下218度之間,是一個非常寒冷的星球。2016年,美國宇航局發射的新視野號探測器拍攝到了冥王星頂部存在著「皚皚白雪」,這說明冥王星不僅寒冷,而且有著水存在。

20世紀末期,冥王星作為太陽系九大行星的地位就頻頻受到質疑,其主要原因便是冥王星的大小,冥王星的質量和體積甚至比不上太陽系的一些衛星,冥王星的直徑是2360公裡,僅僅只有月球直徑的三分之二左右。

1992年,科學家在可以波帶發現了一些與冥王星質量相似的天體!而在2005年,鬩神星的發現正式動搖了冥王星九大行星的地位,因為鬩神星的質量整整比冥王星多出了三分之一,如此看來,冥王星似乎真的不太適合繼續作為九大行星!
隨著太空探索的發展,科學家們覺得有必要對太陽系的天體做一個整體的規範,於是冥王星便稱為了第一個犧牲者!
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對行星進行了更加規範化的定義
該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它的質量必須足夠大,足以使它自身的吸引力和自轉速度平衡使其呈圓球狀;不受到軌道周圍其他星體的影響,在質量上要有絕對優勢。要有清理軌道附近的小天體的能力質量應少於13個木星質量,軌道基本符合「近圓性」、「共面性」、「同向性」而對於冥王星而言,第三條和第五條是它無法滿足的,所以,冥王星從2006年開始正式被開除出太陽系九大行星行列,被定義為矮行星,而且它還不是太陽系最大的一顆矮行星,在矮行星中也只是排名第二。

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冥王星的除名是必然的結果,從冥王星被發現到被除名,經過了76年的時間。在這76年中,人類的航空航天和天文探索取得了跨越性的進步,太陽系的藍圖也越來越完善,確實需要對不同的天體做一個必要的定義,這是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