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是柯伊伯帶中的矮行星。冥王星是第一顆被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冥王星是太陽系內已知體積最大、質量第二大的矮行星。在直接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中,冥王星體積排名第9,質量排名第10。冥王星是體積最大的海外天體,其質量僅次於位於離閃盤中的鬩神星。與其他柯伊伯帶天體一樣,冥王星主要由巖石和冰組成。冥王星相對較小,僅有月球質量的1/6、月球體積的1/3。冥王星的軌道離心率及傾角皆較高,近日點為30天文單位(44億公裡),遠日點為49天文單位(74億公裡)。冥王星因此周期性進入海王星軌道內側。海王星與冥王星因相互的軌道共振而不會碰撞。在冥王星距太陽的平均距離上太陽光需要5.5小時到達冥王星。
」八大行星「(Solar System)是太陽系的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第5號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 ,並質量低於月球,自行星之列中除名。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而天王星是在軌道上橫滾的。而曾經被認為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於2006年8月24日被定義為「矮行星」
冥王星為何被踢出九大行星行列,主要是因為它不符合天文學們對行星的最新定義!在2006年被國際天文學會證實給出了行星的條件:必須圍繞太陽運轉;質量要足夠大;周圍要沒有相似大小或形態的天體。冥王星的行星命運就是這麼離奇,人們一開始在強烈的湊夠九大行星的願望中,把它列入了行星的行列,是當時轟動一時的科學新聞。冥王星位於太陽系的外圈,非常黯淡,直到1930年才被人們發現。
隨後一段時間冥王星就作為太陽系的第九行星被人們所了解。但是由於當時科學技術並不發達,人們對冥王星了解得也不多。後來隨著觀測能力提高,人們發現冥王星相比其他八大行星有一定的怪異之處。首先,冥王星沒有最初人們預測地那麼大,它甚至比月球還小。當然,科學家們並不會因為體積就歧視冥王星,因為相比木星,地球也只是小個頭。其次,人們發現冥王星附近還有其他一些和冥王星大小差不多的天體,甚至它的衛星都有自己一半大小。這讓科學家們非常為難,這些新發現的天體難道都要算作太陽系的行星嗎?不過在1998年就有天文學家們提議冥王星不應該屬於行星行列,當時這個提議沒有被認可!到了2006年,在柯伊伯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矮行星,比如鬩神星和鳥神星,尤其是鬩神星,質量比冥王星還要大,所以天文學家們重新定義了行星的幾大要素,而冥王星也因為不滿足行星的定義被踢出九大行星行列!
並不是因為冥王星質量太小,主要是因為冥王星的運行軌道附近有其他的天體,冥王星並沒有清理掉運行軌道附近的其他天體,所以被降級為矮行星行列!水星質量也不是太大,但水星的軌道附近只有水星一個星球,所以水星被定義為行星!同時冥王星的軌道特徵也與其他行星明顯不同,它的性質更類似於幾大行星的衛星。冥王星的軌道與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軌道平面有明顯的角度差異。某些理論甚至認為冥王星原來是海王星的一個衛星,在某次碰撞中脫離了海王星的引力,從而在外逍遙,這種理論可以解釋冥王星非常扁圓的軌道,以及及其傾斜的自轉軸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