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重新分類到矮行星隊伍中,也就是說冥王星被降級,踢出了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
一時之間,爭論四起,很多人認為這對於冥王星而言並不公平,也有人認為這是冥王星本身特性的必然。
冥王星的發現與命名
冥王星被踢出「九大行星」之列,並不是說冥王星有多可怕,而是天體本身特性的一種必然。
1930年,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根據經典力學推算出,按照天王星軌道的攝動痕跡來說,太陽系必定還有另一顆不為人知的行星,也就是第九顆行星。
經過不斷的觀察和研究之後,人們終於發現了這顆太陽系已知體積最大、質量第二大的行星,並命名為冥王星。
冥王星為什麼被踢出「九大行星」之列
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對冥王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首先就是,冥王星的體積和質量並不是當初認為的那樣龐大,甚至只有月球的三分之一,而且冥王星的運行軌道也不正常,更別說在他周圍那些比他體積、質量還大很多的天體都有一大堆。
冥王星的可怕之處在於其環境的惡劣。冥王星由於距離太陽過遠,所以非常寒冷,平均溫度在零下230度左右。雖然天文學家一度認為冥王星上存在液態水,但這樣的溫度下,就是生命的禁地。
冥王星這顆看起來黑暗寒冷的星球就這樣因為種種因素被科學家從「九大行星」除名,而不是因為傳說的「神秘屍體」等說法才被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