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為什麼會被踢出九大行星?它做錯了什麼?
對於太陽系行星比較了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目前太陽系當中只有8顆行星,但是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話,其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太陽系當中,其實一直都有9大行星,而多出來的那一個就是位於最外面的冥王星,冥王星從被發現開始,直到2006年之前,一直都是太陽系當中的第9大行星,它的名字起源於古羅馬的神話,寓意為陰間之神,雖然曾經封神,但是最終還是在2006年被推下了神壇,踢出了行星之列。
因為冥王星的位置,位於太陽系的外圈,能夠照射到的陽光,其實很少,所以人類直到1930年的時候,才第一次發現了冥王星,也就是說冥王星也當了76年的行星,但是最終還是被踢了出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對於行星的定義,一般有3條定義,第一、天體必須要圍繞著太陽進行運轉,第二、質量要足夠大,要達到流體靜力平衡,也就是說整體形狀要像一個球,第三、就是在這顆天體的附近,不能有比它質量還大的天體存在。
而對於這3條定義來說,冥王星還是符合前面兩條的,但是卻並不符合第三條,因為冥王星的運行軌道和其他的8大行星完全不同,甚至還會周期性地進入海王星的軌道之內,而且在距離冥王星不遠的地方,還有一顆名叫鬩神星的天體,這個天體的質量居然要大於冥王星,所以冥王星也就無法被稱之為行星了。
但是其實還是有些針對冥王星了,因為這些關於行星的定義,就是在2006年為了將冥王星踢出去而提出來的,那麼為什麼要如此針對冥王星呢?
主要是在1930年的時候,科學家發現冥王星,並且將其當作第9大行星,一開始對於冥王星的質量估計是比較大的,因為海王星就比較的大,但是隨著天文學家的不斷研究發現,冥王星的質量居然只有不到月球的20%,當然,上個世紀對於行星的定義還是比較的簡單的,往往認為有衛星的就是行星,而冥王星就是屬於有衛星的,所以也就一直沒有動它。
直到2005年,天文學家在冥王星所處的柯伊伯帶當中,又發現了一顆天體,這就是後來的鬩神星,而鬩神星質量要比冥王星要大很多,體積也要大將近1.6倍,如果再根據以前判定行星的定義來說,這應該是太陽系當中的第10大行星了,但是要知道,在柯伊伯帶當中,還有其他的天體,如果真的要如此定義的話,整個太陽系,很有可能會直接多出好幾顆行星。
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於是天文學家們便只能重新定義行星了,在2006年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當中,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和投票,冥王星最終被踢出了行星之列,和鬩神星等天體一起被稱之為矮行星,並且對行星進行了重新的定義。
當然,冥王星在整個太陽系當中,依舊還是屬於比較獨特的存在,冥王星在太陽系當中的黃道面的傾斜角度達到了17度,整體的運行軌道,呈現的就是一個橢圓形狀,會很有規律地進入到海王星的軌道當中去,雖然兩者因為共振作用,倒也不至於碰撞在一起,太陽系當中的行星運行軌跡雖然都是呈現橢圓形狀,但是冥王星其實才是最像的,這主要也是因為它的偏心率是最高的。
而冥王星被重新定義為矮行星,使得太陽系當中的行星數量再一次回到了之前的8顆,對於人類來說,踢出冥王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如果不這樣的話,太陽系當中能夠被稱之為行星的天體,是比較多的,而對於冥王星來說,雖然被踢出行星的行列當中,但是在太陽系當中,依舊有著很高的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