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是一顆呈紅白色的天體,它是太陽系內最神秘的一顆天體,由於冥王星距離地球數十億公裡,數十億年來一直隱藏在柯伊伯帶的世界內,以至於科學家很難發現冥王星的存在。現如今人類可以了解冥王星,歸功於由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射的新視野探測器,現在流傳的冥王星的照片,大多都是由新視野後拍攝的。

冥王星的發現

十九世紀末,天文學家根據經典力學分析海王星的軌道,他們發現很有可能還要另外一顆還未發現的神秘天體,在攝動天王星的軌道,他們將這顆天體稱之為X行星。1930年年2月18日,美國天文學家湯博通過搜索天文臺所拍攝的照片後,終於發現了冥王星的身影。

冥王星被定義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後來,天文臺拍攝了驗證照片,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終於被證實,此消息轟動了整個人類世界,冥王星也逐漸進入人類的視野。由於當時的觀測手段十分有限,科學家對冥王星體積進行了錯誤的預估,科學家們認為冥王星是一顆直徑比地球還大的天體,科學家們也認為冥王星是太陽系第九大行星。這樣,太陽系被一直認可的八大行星變成了九大行星。

隨著之後更精確地觀測與計算,科學家們發現冥王星遠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它的直徑可能比月球還小。然而當時冥王星是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觀念都已經深入人心,好多科學雜誌甚至地理教材都已經將冥王星稱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如果想再次修改冥王星的天體類型也顯得十分麻煩,僅以天體直徑大小判定冥王星不屬於太陽系九大行星也沒有說服力。所以,冥王星的第九大行星的地位也就一直保持了下來。

冥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的地位被質疑
隨著人類觀測手段的提高,科學家們在冥王星所在的區域內又發現了多顆天體,如著名的鬩神星,鳥神星,妖神星等天體。特別是鬩神星的發現更加動搖了冥王星的地位,鬩神星看來來比冥王星更大,冥王星是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那麼,鬩神星就應該是太陽系第十大行星。因此,有科學家建議將鬩神星定義為太陽系第十大行星。

然而,經過科學家計算,鬩神星的直徑大約為2326公裡,要略小於冥王星,但是鬩神星的質量要比冥王星大27%,因此在海王星以外的離散盤和柯伊伯帶之中發現的天體,應該是和冥王星同等級的存在,冥王星僅為眾多太陽系內較大冰質天體中的一員。如果冥王星定義為第九大行星,那麼太陽系中就會還有第十大行星,第十一大行星,第十二大行星等等。
冥王星被排除在太陽系行星之外
2006年8月21日下午,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定義了行星的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在行星範圍之外,將其劃分為矮行星.矮行星又被稱為「侏儒行星」,體積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且圍繞行星運轉,質量足以克服固體引力達到流體靜力平衡形狀,通俗的將就是外形接近於球形,但是其無法清空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這樣,冥王星就成為了一顆矮行星,也就被徹底拉下了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太陽系又重回八大行星行列。

這樣,這是否就代表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呢?我們暫時無法真正確定。因為太陽系的廣闊超乎我們的想像,人類的探測器也只是飛了很短的一段距離,在遙遠的太陽系邊緣,是否還有一顆或者多顆我們從未發現過的天體在圍繞太陽旋轉,我們目前不得而知。但是,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發展,我們終將揭開這一謎題。

冥王星大陸景色
極致的低溫是冥王星大陸最為顯著的特徵,它距離太陽數十億公裡,太陽能照射到冥王星的熱量極少。冥王星的大陸之上,存在著數千米之高的冰川,這些冰川綿延數十公裡乃至數百公裡的距離,如同一顆天體上突出的巨大尖刺,形成了冥王星之上最為獨特的冰山結構。這些從冥王星上空所看到的冰川和冰山,他們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氮冰,一氧化碳和甲烷。

冥王星的大陸之上還存在著巨大的冰原,巨大的盆地和眾多的隕石坑。這些獨特的地形樣貌部分來自冥王星自身的活動,部分來自其他天體或者隕石對冥王星造成的痕跡。根據新視野號探測器傳回的冥王星的照片,科學家們發現冥王星在零下225攝氏度的表面上覆蓋著大量的甲烷冰。然而,新視野號只能從空中窺探冥王星的大致樣貌,無法真正到達冥王星的表面。因此,人類對於冥王星的了解還是少之又少。


科學家們從冥王星的平均密度推測冥王星可能是由70%的巖石和30%冰水混合而成,它地表上的光亮部分可能覆蓋著一些固體氮以及少量的甲烷和一氧化碳,而冥王星表面的那些黑暗部分究竟是怎樣的存在我們依舊不得而知。科學家們根據傳回的照片推測,冥王星的表面大陸之下,可能存在著數十公裡乃至數百公裡深的地下海洋。


根據科學家的觀測發現,冥王星表面的紅色區域在短時間內曾發生過劇烈的變紅事件,這代表著在冥王星大陸之上還存在著我們所不知道的未知物質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