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伊亞,太陽系過去的一顆行星(月球來源)撞擊形成現今的月球

2020-09-10 獵奇文化

月球,俗稱月亮,古時又稱太陰、玄兔,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自古人們就對月亮很好奇,所以嫦娥姐姐抱著玉兔去廣寒宮給人們尋找答案,只是她一去不復返再也沒回來。

明朝萬曆年間,一個名叫萬戶的官員將自己綁在椅子上,點燃了椅背上的47支火箭——在這位人類歷史上第一位有記錄的航天事業實踐者粉身碎骨600多年之後,月球上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探月經過曲折的發展歷程,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和重要科研成果。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這些年人類重返月球又興起熱潮。可見人們對月球的痴迷程度只增不減,而它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們知道太陽系有著八大行星,可是以前還存在過一顆行星,不是冥王星,而是一個叫做忒伊亞的行星,據說月球的來源也與其有著很大的關係。



忒伊亞曾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科學家推測稱是忒伊亞與地球發生碰撞才形成現今的月球。忒伊亞被認為和火星大小差不多。

月球作為圍繞著地球的星球,它的來歷一直都很神秘,而忒伊亞則被認為是月球的來源。很早以前忒伊亞與地球發生碰撞,所形成的殘骸匯集在一起能夠形成現今的月球,這種推測是由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愛德華·貝爾布魯諾和理察·戈特首次構想的。

這顆星體與地球發生碰撞所形成的殘骸都最終結合在一起,並能夠解釋月球地質學的許多特徵,比如:月球內核的大小、月球巖石的密度和成分。科學家期望於美國的兩顆「地日關係探索者」探測器能夠發現忒伊亞的殘骸物質,最終能有助於揭曉月球是如何誕生的。


關於忒伊亞星球的存在猜想是正確的,那麼這個星球確實是和地球發生了撞擊,其中一部分被地球吸收了,而一部分由於衝擊力走向了宇宙的深處,然後剩餘的一部分由於引力的作用形成了現在的月球,但是為何地球和月球還能存在呢?

這必須要指出的是忒伊亞,在宇宙的尺度內,物質結合的主要能量是引力,這和日常生活中的分子間作用力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用日常生活的經驗去套用宇宙尺度的結論,需要謹慎。換而言之,如果撞擊天體的質量足夠大,是可以把一個天體撞毀的。當然,被撞毀的例子我肯定舉不出來。

但是有臨界的例子,記得天王星有一顆衛星,表面一個環形山達到了其直徑的三分之一。曾經在《十萬個為什麼》中看到,如果撞擊的小天體的更大些,這顆衛星恐怕就難逃一劫了(我先前一直以為是天衛五,不過查了資料之後發現不是,可以看看火衛一作為參照,不過後者的環形山比起記憶中的那個,還只有其尺徑(相對於天體的大小)的一半)。


不管怎樣一直以來月亮是個神奇的星球,首先月球的一舉一動都和地球的生命息息相關,而且月球還有許多神秘現象。月球探索任務有助於揭曉太陽系的歷史變化,或將發現鄰近超新星和地球遠古物種大滅絕事件的關聯性。

各國重返月球計劃,按部就班進行中。而中國的探月工程也探索到了月球的背面。希望隨著科技的進步,可以深入分析月球表面,可以揭示太陽系更多謎團。

相關焦點

  • 忒伊亞為什麼會是月球的前身呢?
    在研究月球是如何形成的過程中,天文學家發現了證據,證明月球是45億年前一顆小行星一撞向地球後造成的。
  • 月球是由「忒伊亞」火星大的小天體,與地球撞擊形成!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地球是如何獲得月球這顆天然衛星的?這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其中有巨大天體撞擊理論,該理論認為月球是由早期地球與一顆名為Theia(忒伊亞)的火星大小巖石天體碰撞而成,並已成為眾多解釋中的領跑者。但關於這是如何發生的細節還不清楚,科學家們仍在努力解釋許多觀察結果。
  • 月球的身世之謎終於揭開!科學家找到答案,忒伊亞再次被提名
    ,地球的確和一顆名為「忒伊亞」的行星相撞,而碎片進入太空融合成月球。看起來似乎版本很多,但事實上,在研究月球起源的過程中,以上每一種假說也都有著相應的科學依據,只不過普遍都因為證據不足而無法自圓其說。作為地球的唯一一顆天然衛星,從地球誕生後不久,月球就一直陪伴在地球的身邊不離不棄,那麼,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 月球到底怎麼形成的?科學家已經找到確鑿證據,忒伊亞無處可逃!
    不過現在科學家終於可以站直腰杆說話了,因為他們在月球演示中發現了忒亞的痕跡(傳說中撞擊月球的行星)月球形成的幾種說法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然天體,只要天氣晴好,農曆月中前後的晚上,一輪明晃晃的月亮掛在天上
  • NASA:月球或因45億年前地球與另一顆行星碰撞而形成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22日報導,一項對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月球巖石的研究支持了月球的形成可能是在約45億年前因另一顆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後導致的這一假說。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休斯敦太空中心的天體材料研究與探索性科學研究處的西蒙和同事託尼·加爾加諾領導了這項研究,並將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
  • 月球形成之謎終被揭曉
    在過去的100多年裡,有關月球的起源眾說紛壇,卻一直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那麼,月球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呢?    第四種假說:撞擊說  支持這個假說的人相信,月球的誕生和45億年前的一場撞擊有關,這場撞擊的雙方,一個是地球,另一個則是一顆未知的行星「忒伊亞」。  截止到目前,以上四種假說中,撞擊說是最被認可的,前段時間,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團隊,也通過超級計算機模擬,再次確認了「撞擊說」。
  • 科學家證實月球由大撞擊形成
    > 模擬顯示或為地球與類似行星碰撞所致
  • 地球水起源與月球形成有關 大量水約44億年前到人間
    地球水起源與月球形成有關  大量水約44億年前來到人間  星辰在線5月23日訊 據科技日報 (記者劉霞)報導,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1日報導,德國科學家首次將地球上水的起源與月球的形成聯繫起來圖片來源:每日科學網站  此前,科學家推測,太陽系內曾經還有一顆行星「忒伊亞」(Theia)。44億年前,「忒伊亞」與地球相撞,形成了現今的月球。科學家一直認為,「忒伊亞」起源於距地球更近的內太陽系。但明斯特大學地球學家現在首次證明,「忒伊亞」起源於外太陽系,它將大量水帶到地球。研究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學》。
  • 月球的「母親」找到了,這顆名為忒伊亞的星球
    但是對於月亮,大家就不是那麼熟悉了,究竟,地球是如何獲得月球這顆天然衛星的照射呢?這還真不好說,畢竟,這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在眾多關於地球獲得月亮的猜想理論之中呢,其中有一個「巨大天體撞擊」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月球是由早期地球與一顆名為Theia(忒伊亞)的火星巖石天體碰撞而成。而且這一理論已經成為眾多理論中的領跑者,大多數人都信服的一個理論。
  • 阿波羅號帶回的月球巖石,裡面藏著45億年前的故事,與月球有關
    據報導,日前,來自美國NASA休斯頓太空中心的科研團隊,在對阿波羅號帶回地球的月球巖石進行研究分析後,認為月球的形成或與45億年前地球和另一顆行星的碰撞有關,這項結果也發表在了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
  • 新研究認為月球或因45億年前地球與另一顆行星碰撞形成
    新華社北京10月8日新媒體專電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22日報導,一項對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月球巖石的研究支持了月球的形成可能是在約45億年前因另一顆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後導致的這一假說。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休斯敦太空中心的天體材料研究與探索性科學研究處的西蒙和同事託尼·加爾加諾領導了這項研究,並將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
  • 月球為什麼不是空心的?
    絕大部分物質都集中在了中心位置,形成了太陽,其餘部分形成了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並圍繞著太陽公轉。在太陽誕生後的約5000萬年,在引力作用下,一些微行星相互合併形成了地球。在太陽系誕生的初期,各個天體的軌道還不穩定,相互碰撞就成了必然。這實際上也是行星清空自己軌道的一個過程。圖:正在形成的太陽系這時發生了一個驚天大碰撞。
  • 嫦娥五號的「挖土」之旅,能解開月球形成之謎嗎?
    事實上,如果你計算一下銀河系中的衛星和它們主行星的大小比,我們的月球一定會躍居首位。▲太空人蒂姆·皮克在國際空間站上看見的月落人們認為太陽系中有很多較小的衛星都是行星俘獲的星球,這些星體在遊蕩時離行星太近了,於是行星利用引力捕捉到了它們。
  •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有了地球,月球是如何出現的?水又從何而來?
    毋庸置疑的是,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適合居住的地方。但是,你知道它是如何出現的嗎?與其他行星相比,它具有什麼特點呢?地球的誕生要了解地球是如何形成的,那就有必要回顧一下發生在大約50億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太陽爆發了,塵埃和氣體雲在太陽周圍旋轉著。
  • 月球的形成時間可能比最初認為的要晚一些
    (Theia)撞擊而形成了月球,那時地球還只是一個巖漿球。這一撞擊事件不僅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知的地月系統,還使得地球核心區域分化為熔融的外核和固體的內核。但是,關於這一影響的時間以及隨後月球的形成用了多久一直存在爭議。根據德國研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月球是由巖漿海洋形成的,該巖漿海洋經過長達2億年才凝固。這意味著月球大約在44.25億年前形成,比之前認為的時間晚了1億年。
  • 月球是咋來的?科學家:最好的答案能在金星上找到
    最終,忒伊亞殘留的碎片冷卻凝固,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月球。然而通過對橄長巖76536與其他從月球和火星採集到的巖石樣本進行現代化研究,不禁令人懷疑起月球起源故事。在過去的五年裡,許多研究都暴露出這樣一個問題:即使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假說,也沒有相關證據進行佐證。如果忒伊亞撞擊地球,並導致後來形成了月球,那麼月球應該是由類似忒伊亞星球材料構成的。
  • 忒伊亞與地球相撞的全過程……
    自從成為原行星後一直到誕生初期,地球可謂經歷了無數的碰撞考驗,應該不怕再多一次吧?但……以前的那些小規模天體,無法與忒伊亞相提並論。忒伊亞作為一顆新的行星,同樣充滿活力。忒伊亞離地球越來越近……就體積與質量而言,地球都比忒伊亞要大。因此,對於忒伊亞來說,這是一次巨大的越級挑戰。
  • 如果沒有月球 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
    地球是唯一一顆有大量的水和相對大衛星(月球)的陸地行星。地球是由來自太陽系內部的,大小在月球和火星之間的行星胚胎碰撞而形成的。同時,地球還從更遠的日心距離(太陽視圓面上一點與日面中心的距離。常以太陽半徑為單位)上吸收和聚集物質。
  • 月球形成之謎:科學家發現氧同位素差異,填補「大碰撞說」缺口!
    「大碰撞說(giant-impact hypothesis)」理論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說的是在大約45億年前,有一顆與火星大小差不多或更小、被命名為『忒伊亞』(Theia,古希臘女神的名字)的行星和地球正面碰撞。碰撞產生的能量讓地球產生了巖漿、海洋,同時四散的碎片在地球軌道周圍被吸積形成了早期的月球。
  • 推翻之前的數據,最新研究確定:月球誕生於44.25億年前
    研究發現月球形成的時間,比之前設想的稍晚一些。當一顆火星大小的原行星(忒伊亞)在與年輕地球碰撞中被摧毀時,碰撞中噴出的碎片就產生了一個新天體,也就是現在的月球。由馬克西姆·莫裡斯領導的德國航空太空中心(DLR)的行星地球物理學家與明斯特大學科學家一起,使用一種新的數值模型,重建了事件發生的時間:44.25億年前,之前關於月球形成假設是45.1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