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俗稱月亮,古時又稱太陰、玄兔,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自古人們就對月亮很好奇,所以嫦娥姐姐抱著玉兔去廣寒宮給人們尋找答案,只是她一去不復返再也沒回來。
明朝萬曆年間,一個名叫萬戶的官員將自己綁在椅子上,點燃了椅背上的47支火箭——在這位人類歷史上第一位有記錄的航天事業實踐者粉身碎骨600多年之後,月球上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探月經過曲折的發展歷程,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和重要科研成果。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這些年人類重返月球又興起熱潮。可見人們對月球的痴迷程度只增不減,而它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們知道太陽系有著八大行星,可是以前還存在過一顆行星,不是冥王星,而是一個叫做忒伊亞的行星,據說月球的來源也與其有著很大的關係。
忒伊亞曾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科學家推測稱是忒伊亞與地球發生碰撞才形成現今的月球。忒伊亞被認為和火星大小差不多。
月球作為圍繞著地球的星球,它的來歷一直都很神秘,而忒伊亞則被認為是月球的來源。很早以前忒伊亞與地球發生碰撞,所形成的殘骸匯集在一起能夠形成現今的月球,這種推測是由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愛德華·貝爾布魯諾和理察·戈特首次構想的。
這顆星體與地球發生碰撞所形成的殘骸都最終結合在一起,並能夠解釋月球地質學的許多特徵,比如:月球內核的大小、月球巖石的密度和成分。科學家期望於美國的兩顆「地日關係探索者」探測器能夠發現忒伊亞的殘骸物質,最終能有助於揭曉月球是如何誕生的。
關於忒伊亞星球的存在猜想是正確的,那麼這個星球確實是和地球發生了撞擊,其中一部分被地球吸收了,而一部分由於衝擊力走向了宇宙的深處,然後剩餘的一部分由於引力的作用形成了現在的月球,但是為何地球和月球還能存在呢?
這必須要指出的是忒伊亞,在宇宙的尺度內,物質結合的主要能量是引力,這和日常生活中的分子間作用力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用日常生活的經驗去套用宇宙尺度的結論,需要謹慎。換而言之,如果撞擊天體的質量足夠大,是可以把一個天體撞毀的。當然,被撞毀的例子我肯定舉不出來。
但是有臨界的例子,記得天王星有一顆衛星,表面一個環形山達到了其直徑的三分之一。曾經在《十萬個為什麼》中看到,如果撞擊的小天體的更大些,這顆衛星恐怕就難逃一劫了(我先前一直以為是天衛五,不過查了資料之後發現不是,可以看看火衛一作為參照,不過後者的環形山比起記憶中的那個,還只有其尺徑(相對於天體的大小)的一半)。
不管怎樣一直以來月亮是個神奇的星球,首先月球的一舉一動都和地球的生命息息相關,而且月球還有許多神秘現象。月球探索任務有助於揭曉太陽系的歷史變化,或將發現鄰近超新星和地球遠古物種大滅絕事件的關聯性。
各國重返月球計劃,按部就班進行中。而中國的探月工程也探索到了月球的背面。希望隨著科技的進步,可以深入分析月球表面,可以揭示太陽系更多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