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認為月球或因45億年前地球與另一顆行星碰撞形成

2020-10-08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0月8日新媒體專電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22日報導,一項對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月球巖石的研究支持了月球的形成可能是在約45億年前因另一顆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後導致的這一假說。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休斯敦太空中心的天體材料研究與探索性科學研究處的西蒙和同事託尼·加爾加諾領導了這項研究,並將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

科學家們此前提出過許多有關月球如何形成的想法。「大撞擊說」是爭論焦點之一。這一假說推測,當地球是一顆年輕的行星並且剛剛開始形成時,它就被附近的另一顆名為忒伊亞(Theia)的原始行星撞擊。碰撞摧毀了忒伊亞星和地球的一部分,產生的氣體、巖漿和化學元素此後又重新組合形成今天稱為地球和月球的兩個星球。西蒙和加爾加諾的研究為這一可以追溯到1974年的理論增加了支持依據。

西蒙、加爾加諾及其研究團隊在進行一項旨在了解地球與月球巖石之間化學成分顯著差異的研究時發現了「大撞擊」說的證據。他們研究的月石樣本來自50年前由阿波羅任務收集的巖石,並在新技術和工具出現時保存下來,供以後研究使用。

報導稱,研究人員著重研究的是巖石中氯的含量和類型。他們之所以選擇氯,是因為它是揮發性元素,這意味著它會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蒸發,而追蹤它有助於理解行星的形成。氯以兩種豐富而穩定的形式存在:輕和重。術語「重」和「輕」用於描述原子結構有所變化的化學物質,也稱為同位素

研究人員發現,月球巖石中的重氯含量較高,而地球巖石中的輕氯含量較高。重氯具有抵抗變化和保持靜止的特徵,而輕氯更具反應性且對力較為敏感。

報導稱,在「大撞擊說」模型中,地球和月球的巖石最初都包含輕氯和重氯的混合物。但是,隨著行星重新聚集在一起,更大的地球主導了整個發展過程,並將較輕、更容易蒸發的氯氣向自身拉動,使月球上沒有了輕氯和其他更容易蒸發的元素。根據科學家們此前的檢測,這種情況是真實發生過的。

西蒙和加爾加諾分析了巖石樣品中其他元素的差異,這些元素與氯屬於同一化學族,即滷族。他們看到,這種較易蒸發的元素族從月球上消失了。

此外,他們並未看到這種化學元素存在的差異是由於地球與月球之間後來的某些現象引起的,因此這種情況很可能從一開始就形成了。

加爾加諾說:「月球上的氯損失可能發生在高能、高溫事件中,這支持了『大撞擊說』。」

相關焦點

  • NASA:月球或因45億年前地球與另一顆行星碰撞而形成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22日報導,一項對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月球巖石的研究支持了月球的形成可能是在約45億年前因另一顆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後導致的這一假說。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休斯敦太空中心的天體材料研究與探索性科學研究處的西蒙和同事託尼·加爾加諾領導了這項研究,並將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
  • 阿波羅號帶回的月球巖石,裡面藏著45億年前的故事,與月球有關
    據報導,日前,來自美國NASA休斯頓太空中心的科研團隊,在對阿波羅號帶回地球的月球巖石進行研究分析後,認為月球的形成或與45億年前地球和另一顆行星的碰撞有關,這項結果也發表在了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
  • 遠古一顆類水星行星與地球碰撞帶來生命元素
    ,大約44億年前,水星大小的胚胎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之後地球富鐵內核形成,對地球帶來了大量碳元素,有助於地球生命的孕育形成。騰訊太空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地球形成歷史上,不斷有大型小行星穿過大氣層碰撞在地球表面,地球上的生命反覆地經歷著浩劫,曾多次被徹底滅絕。但是最新研究顯示,44億年前一顆類似水星的胚胎行星與地球碰撞,為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所有碳元素。
  • 新發現,木星核心並非緊密,可能是45億年前被一顆大行星撞毀
    近期有研究認為,在45億年前,可能有一顆大星球撞了木星,把木星核心都撞「散了」。45億年前,太陽系剛剛形成不久,那時候整個宇宙環境確實是不大穩定,發生各種碰撞應該是有可能的。45億年前,木星可能和大行星發生了碰撞根據2019年8月15日的一項科學報告,大約45億年前,年輕的木星與一顆比地球重10倍的行星胚胎發生正面碰撞。而在這一次猛烈的撞擊中,形成了現在木星這樣的稀釋核心,這個木星核心含有氫和氦。
  • 45億年前,多顆地球衛星都落回地球,只剩下最後一顆衛星月球
    趣味探索訊 為何人類地球會擁有唯一一顆衛星月球呢?關於這個爭議不休的話題,天文學家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論。一種理論認為月球本來自於地球本身,由地球自轉時產生的離心力驅使而成,然而逐漸遠離地球,這正和月球以每年3釐米速度遠離地球理論不謀而合。另一種理論認為月球就是一顆曾經被地球引力捕獲的小行星。
  • 超級計算機模擬月球形成:4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向地球
    一個新的超級計算機模擬研究顯示,月球可能是在45億年前地球與一顆叫做Theia的行星相撞形成的,這個行星和火星大小差不多,科學家們還模擬了其形成機制。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們生成了數種模擬情景的動畫展示,每一種代表了這顆「漫遊行星」 Theia在靠近地球過程中帶有不同自旋數的情況。
  • 月球的形成時間可能比最初認為的要晚一些
    這一撞擊事件不僅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知的地月系統,還使得地球核心區域分化為熔融的外核和固體的內核。但是,關於這一影響的時間以及隨後月球的形成用了多久一直存在爭議。根據德國研究團隊的一項新研究,月球是由巖漿海洋形成的,該巖漿海洋經過長達2億年才凝固。這意味著月球大約在44.25億年前形成,比之前認為的時間晚了1億年。
  • 45億年前,地球吞噬了一顆行星,後來地球上才出現了生命
    01關於月球起源的猜想對於這個問題,人們在過去提出過多種假說,例如有人認為月球本來是原始地球的一部分,後來因為「潮汐共振作用」被甩了出去,也有人認為月球原本不屬於地球,在過去的某一天,當它「路過」地球附近時,碰巧被地球的引力捕獲,還有人認為月球和地球本來就是形成於同一團原始星雲的兩個天體
  • 推翻之前的數據,最新研究確定:月球誕生於44.25億年前
    研究發現月球形成的時間,比之前設想的稍晚一些。當一顆火星大小的原行星(忒伊亞)在與年輕地球碰撞中被摧毀時,碰撞中噴出的碎片就產生了一個新天體,也就是現在的月球。由馬克西姆·莫裡斯領導的德國航空太空中心(DLR)的行星地球物理學家與明斯特大學科學家一起,使用一種新的數值模型,重建了事件發生的時間:44.25億年前,之前關於月球形成假設是45.1億年。
  • 月球形成原認為是「大碰撞理論」,現因日本探測發現,又添新疑團
    月球作為離地球最近的星體,所以也成為了人類跨入星際文明的第一步,一直是人類爭先研究的對象,正因此,月球的起源之謎,也漸漸的被人們所熱議。40多年來,關於月球的形成,一直有多種理論和假說,有人認為月球是被地球俘獲的,有人認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形成的,還有人認為月球是從地球上被甩出去的,但其中,「大碰撞理論」是近年來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認可的假說。根據「大碰撞理論」,地球是和一顆名為忒伊亞星球發生撞擊,使兩顆星球熔融、高度混合。
  • 科學家新理論:45億年前地球大爆炸使地月分離
    科學家新理論:45億年前地球大爆炸使地月分離 科學家模擬的45億年前的地球爆炸示意圖。  實用科學  大家都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但月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學界對此一直沒有定論。
  • 地球曾或被巖漿海洋覆蓋,月球是行星撞擊地球一部分巖漿形成的?
    根據科學報告顯示,似乎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月球形成的可能性原因,在一個名叫LA-VA LAND 的研究中聲稱,一個曾經覆蓋我們地球的巨大巖漿海洋,它可能在月球的誕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項激動人心的研究表明,地球曾被熔巖海洋覆蓋,它看起來與美國宇航局(NASA)在2012年發現的系外行星UCF-1.01類似。
  • 月球怎麼來的?新模型表示月球可能是地球巖漿噴入太空時形成的!
    月球到底怎麼來的?作為第一個人類曾經登陸過的地外天體,我們對它的來源感到深深地疑惑。地球在45億年前形成,之前的研究表明月球在很短的時間後才出現。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對月球起源的普遍解釋是,月球是由兩顆原行星碰撞而成的,也就是兩個世界的雛形。
  • 木星曾在45億年前吞噬一顆原行星 質量是地球十倍
    木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很難窺探它的內核。據信,木星擁有一個相對較小的多巖核心,但「朱諾」號飛船獲取的數據顯示,木星核心的密度低於科學家預計,鬆散度則超出預計。根據天文學家進行的新研究,45億年前木星曾吞噬一顆質量是地球10倍的原行星。此次撞擊能夠解釋木星的神秘內核。
  • 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上了地球,生命才得以在地球出現
    46億年前,太陽從分子雲中坍塌成型,它的身邊,是50到100個巖石行星胚胎,大小介於今天的月球和火星之間在此後的1億年間,近百個行星胚胎碰撞融合成了,我們今天所知的四個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但鮮為人知的是,早期太陽系其實有5顆類地行星。
  • 地球水起源與月球形成有關 大量水約44億年前到人間
    地球水起源與月球形成有關  大量水約44億年前來到人間  星辰在線5月23日訊 據科技日報 (記者劉霞)報導,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1日報導,德國科學家首次將地球上水的起源與月球的形成聯繫起來他們指出,約44億年前,伴隨著月球的形成,水也來到地球上,而這兩者也是生命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必要條件。  從月球上看到的地球。
  • 地球與月球形成時間比以前認為的更晚(圖)
    地球與月球形成時間比以前認為的更晚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地球和月球是迄今為止人們一直認為這次撞擊事件發生在我們的太陽系只有3000萬歲時,或者發生在距今大約45.37億年前。然而丹麥尼耳斯·玻爾研究所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地球和月球形成的時間,比人們以前認為的時間更晚,大約是在我們的太陽系誕生1.5億年後形成的。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上。
  • 地球簡史1:或許地球曾經有一顆姊妹星,促使月球誕生
    冥古宙46億年前,地球軌道附近布滿小行星與塵埃。在相互碰撞以及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一顆比較大的天體在眾多小行星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地球的雛形。註:地球在小行星的相互撞擊中形成據推測,月球是在地球誕生不久後形成的(約45億3300萬年前)。
  • 被地球「甩」出去,月球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目前,關於月球形成的原因,主要由以下4種假說。首先,是俘獲理論,,即認為月球是一顆外來行星,它在穿越太陽系的時候,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被束縛在地球周圍,但太陽引力遠大於地球,按照這一理論,月球應該更可能被太陽捕獲才對。
  • 巨大的碰撞,會降低行星內部的壓力!比如曾經被撞慘了的地球
    加州理工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巨大撞擊可以極大地降低行星的內部壓力,這一發現可能會顯著改變目前行星形成的模式。這些撞擊,例如被認為在大約45億年前導致地球衛星月球形成的撞擊,可能會導致內核和地幔壓力的隨機波動,這將解釋地球地幔中一些令人費解的地球化學特徵。以前的研究,錯誤地假設行星內部壓力僅僅是行星質量的函數,因此它隨著行星的增長而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