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一顆類水星行星與地球碰撞帶來生命元素

2021-02-08 騰訊太空

地球的形成過程全展示 


地質化學家進行實驗顯示,大約44億年前,水星大小的胚胎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之後地球富鐵內核形成,對地球帶來了大量碳元素,有助於地球生命的孕育形成。


騰訊太空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地球形成歷史上,不斷有大型小行星穿過大氣層碰撞在地球表面,地球上的生命反覆地經歷著浩劫,曾多次被徹底滅絕。但是最新研究顯示,44億年前一顆類似水星的胚胎行星與地球碰撞,為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所有碳元素。


最新研究表明,這顆直徑約4800千米的微型行星與地球融合在一起,之後形成了地球內核,帶來了孕育生命的基礎元素,以及寶貴的晶體,例如:鑽石。如果是這樣的話,地球上孕育的生命將依賴於44億年前的大型碰撞事件。


地球地幔和地殼中如何蘊藏如此大量的碳曾令地質化學家困惑不解,地球多數碳元素是在地球首次形成之後出現的,碳元素被蒸發,或者鎖定在地球內核。美國萊斯大學巖石學家拉傑迪普-達斯古普塔(Rajdeep Dasgupta)博士稱,這項研究將有助於解釋碳等揮發性物質的起源,它們保留在地核外側,大量存在於地幔。之前我們進行了幾項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在地球熾熱階段碳元素並未蒸發進入太空,最終地球將形成金屬內核,因為富鐵合金與碳元素具有較強的密切關係。我們認為,科學家需要打破傳統地球內核構成理論,該理論指出地球內核僅由鐵、鎳和碳構成。


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地質科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在高壓條件下進行實驗,檢測硫磺或者矽如何改變鐵對碳的親和力。結果顯示,如果內核中的鐵合金富含矽或者硫磺,碳被排斥在地球內核之外,進入到地幔之中,地幔主要是由矽酸鹽構成。


達斯古普塔博士說:「我們推測一顆類似水星的胚胎行星具有較高的碳-硫磺比率,以及存在大量碳元素,它已形成一個富矽內核,44億年前與地球碰撞之後,最終被地球所吸收。由於這是一顆較大的行星,它的內核將直接進入地球內核,富碳地幔與地球地幔混合在一起。在這項研究中,我們主要聚焦於碳和硫磺物質。同時,這項最新研究將適用於45億年前月球形成理論,當時一顆叫做『忒伊亞』的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殘骸部分形成了月球。」(悠悠/編譯)

·END·


打造中國領先的太空資訊站

搜索公眾帳號「 騰訊太空 」或「 qqtaikong 」獲取最新資訊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騰訊太空首頁(space.qq.com)

相關焦點

  • 太陽系類地行星中,地球竟然與小行星碰撞的概率最高,水星最低
    恐龍滅絕論當中,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說法最多,流傳最廣。而目前,有幾十顆阿莫爾、阿和阿波羅型小行星飛行在火星、地球和金星的軌道範圍內。紐西蘭的科學家統計了直徑在1000米以上的小行星總數,並結合其飛行特點,測定出了小行星與行星相撞的概率。
  • 太陽系類地行星中,地球竟然與小行星碰撞的概率最高,水星最低
    在太陽系類地行星中,其中概率最低的是500萬年才可能發生一次碰撞的水星,其次是150萬年才可能發生一次碰撞的火星以及30萬年才可能發生一次碰撞的金星,我們的地球的概率最高,16萬年就有可能發生一次碰撞。
  • 水星軌道混亂,可能會在未來導致火星撞地球,我們需要警惕嗎?
    對於人類來說,最可怕的災難可能就是宇宙中的其他天體和地球發生碰撞了,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直接導致了一次可怕的生物大滅絕,那麼如果太陽系內行星的運動軌道發生了變化首先,就算水星軌道異常導致行星碰撞,也只會是太陽系內的四顆類地行星發生變化,像木星和土星這樣的巨型氣態行星並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這些行星的體積和質量遠超類地行星,水星的軌道異常無法對它們造成影響。
  • 給天文學家出難題的行星——水星的結構與起源
    不過這種「簡單」到了擅出難題的水星這裡也變成了難題,因為測算行星質量的基本思路是利用行星的引力,具體方法則是觀測在行星引力作用下物體——比如衛星——的運動。不幸的是,水星卻是一位「光杆司令」,連一顆衛星都沒有。因此,本來很容易確定的質量在水星這裡變成了難題。當然,這道難題絕非無解。
  • 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為何只有地球誕生了生命?
    ●誕生生命需要哪些條件?目前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唯一擁有生命的星球,人類也是宇宙中已知唯一的智慧生命。人類發明的探測器已經成功造訪了八大行星以及太陽系內的幾顆小天體,天文學家還發現了上千顆類地行星。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其它天體的環境與地球相比簡直就是人間地獄,一個比一個環境更惡劣,這樣惡劣的環境很難誕生生命。
  • 45億年前,地球吞噬了一顆行星,後來地球上才出現了生命
    02「大碰撞假說」講了些什麼?該假說認為,45億年前,一顆行星撞上了地球,而月球就是在此次撞擊事件中形成的。這顆行星被稱為「忒伊亞」(Theia),科學家推測,「忒伊亞」的大小與火星差不多,45億年前,「忒伊亞」以大約5公裡/秒的相對速度撞擊了原始的地球,猛烈的碰撞產生了極溫的溫度,同時將大量的物質(主要是地球和這顆行星的地幔物質)拋出。
  • 九大行星:水星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時代,人們便發現了水星,古希臘人賦於它兩個名字:當它初現於清晨時稱為阿波羅,當它閃爍於夜空時稱為赫耳墨斯。不過,古希臘天文學家們知道這兩個名字實際上指的是同一顆星星,赫拉克賴脫(公元前5世紀之希臘哲學家)甚至認為水星與金星並非環繞地球,而是環繞著太陽在運行。僅有水手10號探測器於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訪水星。
  • 水星可能也存在生命?難道太陽系所有的行星,都曾經存在生命?
    科學家根據推測,認為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後來發現金星上也可能有生命存在,最近科學家又發現,水星上曾也有生命存在,難道太陽系所有的行星都曾經存在生命?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一起聊行星(1)——水星
    它不僅離太陽很近,離地球也不遠,最近和最遠距離分別約為7700萬千米和2.2億千米,以最近距離而論是離地球第三近的行星(僅次於金星和火星)。這麼一個鄰居,我們多少還是應該了解了解的。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水星。
  • 宇宙太陽地球的來龍去脈以及與生命的關係淺談
    太陽形成後,會產生激烈的恆星風,把圍繞在身邊的殘渣餘孽吹遠,重物質難以吹的很遠,就在太陽近一些的地方漸漸凝聚成了行星。這一類行星叫類地行星,又叫巖質行星,就是星球表面有一層固態巖石包裹的陸地。類地行星有四顆,按據太陽由近及遠分別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 太陽系有一顆縮小版的地球?擁有磁場和大氣,地位更是特殊
    但對於水星有著怎樣的特殊性,我們卻對此知之甚少,事實上,水星確實在太陽系行星中的地位比較特殊,而這種特殊性,恐怕與太陽對水星那特殊的「關愛」有關。這種關愛太過寵溺,畢竟它都被曬「禿」了。水星是一顆固態行星,與地球類似,它們都有著堅固的地表。
  • 宇宙中有多少類地行星?你若知道答案,便不會再懷疑存在外星生命
    而對於太陽系外廣闊的宇宙空間而言,我們能夠準確觀測到某一顆恆星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不要說去探索某一顆具體星球上是否存在著某種未知形式的生命了。所以,對於外星生命的討論,我們只能夠從理論出發,在理論中尋求答案。我們不知道宇宙中可能孕育出怎樣奇特形式的生命,所以我們只能以地球生命為基礎去討論地外生命。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要孕育生命就必須要有和地球相仿的環境。
  • 科學星期五︱盧昌海:有超高比例重元素卻「皮薄餡厚」的水星
    不過這種「簡單」到了擅出難題的水星這裡也變成了難題,因為測算行星質量的基本思路是利用行星的引力,具體方法則是觀測在行星引力作用下物體——比如衛星——的運動。不幸的是,水星卻是一位「光杆司令」,連一顆衛星都沒有。因此,本該很容易確定的質量在水星這裡變成了難題。               當然,這難題絕非無解。
  • NASA:月球或因45億年前地球與另一顆行星碰撞而形成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22日報導,一項對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月球巖石的研究支持了月球的形成可能是在約45億年前因另一顆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後導致的這一假說。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休斯敦太空中心的天體材料研究與探索性科學研究處的西蒙和同事託尼·加爾加諾領導了這項研究,並將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
  • 水星特殊的構造特徵,如何揭示其演變過程?
    水星核心與其形成和早期生命有關在太陽系中,星體密度僅次於地球的行星水星,擁有一個相對龐大的金屬核心,且半徑達到了1800到1900公裡之大,大約佔據了星球半徑值得85%。然而,就我們目前的觀測來看,其巖心形態並不是固體,而是熔融液體的形式。
  • 水星曾經是否存在生命
    水星是一個沒有大氣層的行星溫度可以達到430攝氏度水星炙熱 地形混亂 對此有一種新的解釋它開啟了一種可能性:這顆多巖石的行星地表下可能曾有過組成生命的成分這一理論提出水星的內部可能曾有過揮發性元素和化合物這些物質很容易地從氣體變成液體或固體揮發物 是包含水在內的一類化學物質我們知道在地球 生命的出現和維持離不開水當處於固態時這些化學成分可能會因巖漿或暴露於陽光而被加熱成氣體然後 從行星內部逃逸出來水星表面可能因氣體的快速釋放而變得不穩定產生了至今仍然存在於水星上的坑
  • 又一顆類地行星被發現,與地球極為相似,距離我們100光年
    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遍布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人類盡其所能的利用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來供人類科研、發展和消遣娛樂。然而,畢竟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環境也在遭受不斷的破壞,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地球的環境被破壞的體無完膚,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人類又將何去何從呢?基於多種原因,人類開始衝出大氣層放眼宇宙,探索地球的起源,宇宙的奧秘和外星球生命的存在。
  • 水星會擁有生命嗎?科學家正在解開5大謎團
    這些元素的比例是在地球,火星,月球和金星上測量的,似乎與人們認為它們形成的溫度有關。但是在水星上,我們看到的鉀比我們預期的要多得多。」實際上,水星上鉀與汞的比例與火星相當,而火星離太陽更遠。約翰尼斯承認,沒有任何現有的行星形成模型可以正確解釋這一偏差。因此,科學家開始研究水星可能離太陽更遠,大約和火星形成的可能性,並由於與另一個大天體的碰撞而被推向更靠近恆星。
  • 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上了地球,生命才得以在地球出現
    46億年前,太陽從分子雲中坍塌成型,它的身邊,是50到100個巖石行星胚胎,大小介於今天的月球和火星之間在此後的1億年間,近百個行星胚胎碰撞融合成了,我們今天所知的四個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但鮮為人知的是,早期太陽系其實有5顆類地行星。
  • 44億年前的行星撞地球,不只撞出了月球,還撞出了地球生命
    44億年前一場大碰撞,不只撞出了月球,地球也在這次大碰撞中獲得了大部分碳,氮和其他生命必需的揮發性元素。 44億年前,地球有點像今天的火星,地核含有揮發性元素,但除了地核以外的矽酸鹽質地層區域(全矽酸鹽地球,簡稱BSE),氮、碳、硫等揮發性元素卻相當貧乏,而地核不與地球的其他部分相互作用,但它上面的一切(地幔、地殼、水圈和大氣)都是相互聯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