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系類地行星中,地球竟然與小行星碰撞的概率最高,水星最低
紐西蘭的科學家統計了直徑在1000米以上的小行星總數,並結合其飛行特點,測定出了小行星與行星相撞的概率。在太陽系類地行星中,其中概率最低的是500萬年才可能發生一次碰撞的水星,其次是150萬年才可能發生一次碰撞的火星以及30萬年才可能發生一次碰撞的金星,我們的地球的概率最高,16萬年就有可能發生一次碰撞。
-
浩瀚宇宙探秘:太陽系行星系列科普《水星》
我們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中心的距離排列,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是距離太陽中心最近的行星,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僅為5790萬公裡,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發現過比水星距離太陽更近的行星。
-
遠古一顆類水星行星與地球碰撞帶來生命元素
,大約44億年前,水星大小的胚胎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之後地球富鐵內核形成,對地球帶來了大量碳元素,有助於地球生命的孕育形成。騰訊太空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地球形成歷史上,不斷有大型小行星穿過大氣層碰撞在地球表面,地球上的生命反覆地經歷著浩劫,曾多次被徹底滅絕。但是最新研究顯示,44億年前一顆類似水星的胚胎行星與地球碰撞,為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所有碳元素。
-
太陽系中溫室效應最強的行星,溫度比水星還要高
水星、金星、地球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有八顆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到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巖質行星,也稱為類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是氣態巨行星。>水星是最靠近太陽的一顆行星,距離太陽57910000千米,水星表面平均溫度為452K,也就是178.85℃,變化範圍從90-700K,即-183.15℃-426.85℃,是太陽系中溫度變化最大的一顆行星,同時也是晝夜溫差最大的一顆行星,白天太陽直射的地方溫度高達427℃,夜晚最低溫度低至-173℃。
-
太陽系密度最高,也是最「軟」的行星:為何地球如此「脆弱」?
太陽系密度最高,也是最「軟」的行星:為何地球如此「脆弱」?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太陽系當中的一顆行星,距離太陽1個天文單位遠,圍繞著佔據太陽系99.8%質量的太陽旋轉。當然除了地球之外,太陽系當中還有其他的七顆行星,而除了八大行星之外,太陽系當中還有小行星帶,柯伊伯帶,奧爾特星雲等等物質組成,其中還包括冥王星,鬩神星,穀神星等等矮行星。那麼太陽系當中的「八大行星」裡,密度最高的星球又是哪顆呢?要說太陽系當中密度最高的星球,首先肯定要排除掉雪線外的四顆大行星,也就是木星土星兩顆氣態巨行星,還有天王星海王星兩顆冰巨星。
-
為什麼在太陽系中,類地行星在內側,氣態行星在外側?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在宇宙中,行星主要分兩類,類地行星、氣態行星,簡單地說,其實就是一部分行星和我們地球家園一樣,是巖石結構的類地行星。而氣態行星的情況則不一樣,主要是以氣體作為主要的組成成分。在我們太陽系內,類地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而氣態行星則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大家是否發現,巖石結構的類地行星主要分布在太陽系內側,而氣態行星則位於遠離太陽的外側。太陽系八大行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律呢?對於這一個問題,有科學家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在研究中,科學家提出了一個類似「分水嶺」的模型,即在我們太陽系內,存在一個「大鴻溝」。
-
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為何只有地球誕生了生命?
目前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唯一擁有生命的星球,人類也是宇宙中已知唯一的智慧生命。人類發明的探測器已經成功造訪了八大行星以及太陽系內的幾顆小天體,天文學家還發現了上千顆類地行星。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其它天體的環境與地球相比簡直就是人間地獄,一個比一個環境更惡劣,這樣惡劣的環境很難誕生生命。
-
太陽系中行星都有多大?地球有18個水星大,木星卻有1300個地球大
從太陽系的中心到最邊緣大約有50000到100000個天文單位的距離。真的非常的大。太陽系除了8顆比較大的行星還有一些矮行星,行星的衛星、小行星和彗星等等星體圍繞著太陽旋轉,組成了龐大的太陽系帝國。太陽系不僅僅在空間上的距離非常的大,各個行星成員之間的塊頭也是非常大的。每個行星都是一個世界。不是有句話說,「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
為什麼說地球密度是太陽系中已知天體密度最大的?
我們所看到的大體模式與我們的八大行星形成的大致順序非常一致:水星是最裡面的世界,其次是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帶,然後是四個分別擁有自己的月球系統的氣態巨行星,柯伊伯帶,最後是奧爾特雲。如果一切都是基於構成它們的元素,那麼水星將是密度最大的行星。與太陽系其他已知的元素相比,水星在元素周期表上所佔的比例更高。
-
太陽系中溫室效應哪家最強?是水星、金星還是地球?
水星、金星、地球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有八顆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到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巖質行星,也稱為類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是氣態巨行星。
-
太陽系最小的行星--水星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其中最小的行星是水星。而我們的地球直徑約1.28萬千米。18個水星合併起來才抵得上一個地球的大小。水星是一個類地行星,意思是主要由矽酸鹽礦物和金屬組成,比例大約是70%的金屬和30%的矽酸鹽材料。水星的鐵含量比太陽系中任何其他主要行星的鐵含量高。
-
太陽系巖石行星竟然天生有水?地球上的水是怎麼來的?
太陽繫於45億年前從一片星雲中形成。像地球這樣的大行星是逐步吸收空間中的物質一點點長大的。從45億年到38億年之間,那些沒能長成大行星的小個頭星體,還有數量巨大的小行星,在引力作用下和那些大行星相互碰撞。一般認為,在大約45億年前,地球和一個火星大小的星體相撞,形成了月球。
-
太陽系中的有趣科學
現在太陽正處在將氫轉變為氦的過程中。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大約為8光分,即光行走8分鐘的距離。 從太陽向外走,就來到了四顆類地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帶所謂的"小行星密集",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密集,事實上,小行星帶的物質非常稀薄,已經有好幾艘太空船安全通過而未曾發生意外。小行星帶也是分隔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的一條分界線。 從小行星帶再向外走,就來到了四顆類木行星,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太陽系中誰才是最大的行星?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的電腦繪圖從左到右排列的順序距離太陽左。太陽系內部的四個小巖石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四大太陽系外的氣體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re-categorised冥王星是矮行星在2006年所以它沒有包括在這裡。在右下方是一個星系小天體小行星或彗星是在左下角。
-
以神話人物命名的太陽系八大行星,地位最高的是哪一顆?不是地球
最近收到一個消息,太陽系內第三大矮行星、最大的未命名天體2007OR10,被官方定名為共工,這是首顆以中國神話人物命名的太陽系主要天體。眾所周知,對於太陽系主要星體的命名一直是西方主導。當然了,我們習慣了金星、木星、水星、火星的說法,對於八大行星的英文名稱可能並不了解。很多人可能對於古希臘、古羅馬神話也缺乏了解,今天我們就說一說,太陽系九大行星英文名稱對應的神話人物都是誰?這些神話人物中地位最高的是哪一顆?竟然不是地球。
-
太陽系早期有一個行星:忒亞,曾與地球發生碰撞,後來去哪裡了?
在太陽系剛剛形成之初,太陽系內還有一顆類地行星,名叫「忒亞」,然而我們知道,現如今的太陽系內只有8個行星,分別是:金星,水星,火星,地球,木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那行星「忒亞」去了哪裡呢?在當時的太陽系內,還剩下一些邊角碎料,這些邊角碎料形成了太陽系內的其他星球,其中就包括忒亞和地球。
-
關於太陽系的十個誤解!冥王星竟然不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
事實上太陽系中所有的大型行星外圍都發現了星環,木星環從地球上看不到 海王星環同樣如此,即便是天王星也有9個星環,此外還有少許更弱的星環,但由於距離太遠 在地球上都看不到它們誤解七:彗星來自於太陽系之外的區域彗星是太陽系的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它們來自於太陽系的一個或兩個區域
-
宇宙中的家——太陽系
有八個行星, 上萬億個小行星, 彗星和矮行星在繞著它公轉。這八個行星, 其中分類四個類似地球的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和4個氣態行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水星是所有行星裡質量最輕及最小的。水星的一年短過它的一天,造成它整體溫度上有著巨大的波動,水星不具大氣層和天然衛星。
-
關於類地行星的知識
類地行星的大氣層都是再生大氣層,有別於類木行星直接來自於太陽星雲的原生大氣層。類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類地行星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大小與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巖石構成的。類地行星或視其巖石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矽化合物為主,另一類以碳化物為主,像是含碳球粒隕石的小行星。
-
地球因行星碰撞被凍住,其原理可阻止全球變暖,就是風險太大
雖然,宇宙中發生行星碰撞的機率很高,幾乎每時每刻都會有行星在碰撞中變成宇宙塵埃,但我們所在的太陽系似乎很少發生這樣的事情,至少很少會有體積較大的行星發生碰撞。過去,雖然有很多小行星飛過地球,但基本都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距離上。所以,我們很難直接見到行星碰撞的宇宙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