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宇宙中發生行星碰撞的機率很高,幾乎每時每刻都會有行星在碰撞中變成宇宙塵埃,但我們所在的太陽系似乎很少發生這樣的事情,至少很少會有體積較大的行星發生碰撞。過去,雖然有很多小行星飛過地球,但基本都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距離上。所以,我們很難直接見到行星碰撞的宇宙景觀。

行星撞擊形成的宇宙塵埃散落地球
行星碰撞所造成的結果是相當嚴重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達到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直接導致了統治地球上億年的恐龍全部滅絕,也造成了地球上近80%的物種消失。現階段,我們通過行星探測器傳回的行星照片,也可以看到像水星、火星、月球之類的巖石行星在小行星撞擊之後留下的累累傷痕。

儘管現階段的地球十分的安全,但在4.66億年前,地球也曾受到了小行星的困擾。
2019年9月18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新研究指出,相關數據顯示太陽系中兩個小行星發生強烈碰撞的時間和地球一段冰河時期的時間恰好吻合。這場發生在太陽系中的巨大行星碰撞發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其直接造成了一顆直徑約為150千米的L-球粒隕石母體被摧毀。

研究人員在地球的沉積記錄中研究了外星物質,這包含了隕石和微隕石。他們通過食石酸處理了地球上4.66億年以前的巖石樣本並提取出外形物質,隨後,研究它們是什麼物質以及來自哪裡。結果表明,這些外星物質中的絕大多數都來自宇宙中的災難性事件。
地球「進食」
小行星被摧毀的事件雖然常見,但這顆L-球粒隕石母體被摧毀之後,卻產生了大量的宇宙塵埃,這些塵埃在碰撞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裡,逐漸擴散到了整個太陽系內部。塵埃擴散過程中逐步穿越了地球,並不斷地被地球引力吸引,最終充斥在地球大氣中或落在地球表面。

事實上,地球幾乎每天都在「吞噬」外星物質,我們可以把這個現象想像成地球「吃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Philipp Heck指出,正常情況下,地球每年獲得的外星物質可達到4萬噸,這意味著地球每天都需要「進食」約110噸的外星物質。
不過,大家遠不必為此驚慌。儘管這些物質絕大多數都是宇宙塵埃,但大多數都會漂浮在遠離地表的大氣層中,哪裡的吞食量可能為地表的1000~10000倍。但即便是達到4億噸的太空塵埃量,也僅僅恰好相當於人類2015年生產的塑料總量。

外星塵埃「凍」住了地球
研究人員在對塵埃樣本進行分析以確認它們的來源之後,便開始了解如此大量的大氣塵埃會對古地球氣候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毋庸置疑,但整個太陽系的空間都被細微的宇宙塵埃所填充斥的時候,地球所接收的有效太陽能量就會變少,再加上宇宙塵埃對光和熱的吸收,地球的表面溫度逐步出現下降,進入了一個新的冰河時期。

過去的研究指出,在奧陶系中期,地球海平面出現了急劇下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大部分的水變成冰。而這個時期恰恰是太陽系兩顆行星發生巨大碰撞的時期,此時,大量的宇宙塵埃充斥著整個太陽系。所幸的是,地球溫度並不是瞬間下降,而是經過了近200萬年的變化,這為地球生命創造了足夠的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

瑞典隆德大學的Birger Schmitz指出,當時的氣溫下降可能引起了地球上新物種的爆發,同時,他也指出,這次溫度驟降的時機對地球來說相當完美。
利用宇宙塵埃阻止全球變暖
研究結果一經公布,就有人提出,可以通過向地球遠端的大氣層輸入塵埃來阻止全球變暖的趨勢。但Heck指出,這可能是一個非常極端的方案。

我們知道,在研究古代地球氣候變化時,其時間尺度都是以百萬年為基本單位。而如今的全球變暖是一種溫和的提升,也就是說,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周期內,人類所能感受到的壓力並不是很大。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更為穩健的方法,比如減少碳排放,恢復森林面積等更為安全的方案來緩解氣候壓力。
畢竟,在向地球大氣中放入大量塵埃的過程中,一旦出現任何差錯,對整個人類來言,都有可能是致命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