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地球磁場與全球變暖之間的關係——結果顛覆認知

2020-12-06 老胡說科學

太陽對地球磁場的影響隨著地球磁場的減弱,人們對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產生了許多誤解。一些人聲稱,磁場減弱導致的太陽輻射增加正在破壞臭氧層,導致全球變暖的速度加快。然而,通過了解磁場、臭氧損耗和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等,本文可以證明為什麼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在深入討論細節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磁場正在減弱如果磁場較弱,太陽輻射就會增加太陽輻射正在破壞臭氧層臭氧層的破壞會導致更多的全球變暖在本文中,將討論這些,無論它們是對是錯。此外,我們還會討論磁場是如何影響地球的、什麼是臭氧層、什麼是「臭氧層空洞」以及什麼是真正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

01磁場

它是什麼?

想像一下,在地球內部有一塊巨大的磁鐵,形狀是長方形,與地軸重合,磁鐵的磁極靠近地球的地理磁極。但是,這個磁體被翻轉了,磁體的南極靠近地球的地理北極,磁體的北極靠近地球的南極。磁力線從磁體的北極到南極。

這是地球磁極和地理磁極之間的一種變化。綠色的圓圈代表地球。粉紅色的線代表磁北極和磁南極,藍色的線代表地理北極和地理南極。另外,灰色的線是磁力線。我們知道,地球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巨大的磁鐵來產生它的磁場。相反,它實際上是由來自外核的鐵水流產生的。液態鐵的流動產生電流,產生磁場。如果鐵水停止流動,那麼電流就會停止形成,地球的磁場就會消失。

地球磁場的作用是什麼?

磁場是保護地球免受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傷害的重要屏障。太陽風是由來自太陽最外層大氣,也被稱為日冕的一組帶電粒子——向外的等離子體產生的。這些帶電粒子無時無刻不在撞擊地球,並有能力摧毀地球的大氣層。然而,磁層的強大力量使它們遠離大氣層。

當來自太陽的磁場線擊中行星時,由於磁力線不能穿過像行星這樣的導電物體,所以它們會在行星周圍形成一個磁層。所以即使沒有磁場,每個行星都有一個磁氣圈。

範艾倫輻射帶和地球磁場的不同部分,圖片來源學習網磁場發生了什麼變化?

研究表明,磁場正在減弱,磁極正在加速移動。地磁北極正在遠離加拿大的北極圈,向西伯利亞靠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北極突然加速移動,從每年15公裡多一點加速到每年55公裡。

1990年至2015年北極磁極的運動。圖片來自世界地磁數據中心/京都大學。這其實不是一個新現象,因為地球的磁極曾經翻轉過。最後一次翻轉發生在78萬年前。然而,41000年前,兩極曾短暫地移動過,但並沒有完全翻轉。過去的反轉在地質學上佔據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大約7000年左右。

該模型首次發表於1995年。這個模型成功地再現了地球磁場的強度。左邊的圖像是磁極反轉前的磁場。右邊的圖像是磁極反轉時的磁場。目前,從SWARM衛星收集的數據顯示,磁場每10年減弱5%,而不是每100年減弱5%,這意味著磁場的減弱速度是原來的10倍。這意味著磁場有可能在500年後消失。然而,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一個極點翻轉需要數千年才能發生。現在,科學家們只能想像如果地球磁場消失會發生什麼。

磁場如何影響地球?

許多科學家認為,如果磁場減弱,我們將面臨「數萬億美元的損失」。許多災難的發生會使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人類,處於嚴重的危險之中。

例如,如果沒有磁場阻擋太陽的太陽風和輻射,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太陽輻射量就會增加。這可能導致健康狀況的惡化,如癌症和DNA突變。

此外,如果沒有磁場,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會帶走地球的大氣層。這是可能的,因為太陽的太陽風足夠強大,它可以很容易地從大氣中撕裂氣體。這可能會使地球的環境變得與火星相似。

科學家推測,火星過去與地球非常相似,有磁場、海洋和厚厚的大氣層。然而,在它的磁場在數十億年前消失後它使得火星的大氣層變得毫無保護。一旦它的大氣壓力下降到足夠低,它的水開始蒸發,直到它也被太陽風帶走。

這幅藝術概念圖描繪了火星早期的環境(右圖)——據信那裡有液態水和更厚的大氣層——與今天火星上寒冷、乾燥的環境(左圖)形成對比。由於我們知道磁場正在減弱,太陽輻射也因此而增加,所以有些人認為更多的太陽輻射是造成臭氧損耗的原因。由於臭氧層中的臭氧較少,更多的太陽輻射,尤其是紫外線,會穿透地球,使地球變暖。然而,這是不正確的,請往下看。

02臭氧層

什麼是臭氧層?

臭氧層是平流層中的一層薄薄的物質,其中含有大量的臭氧。臭氧是一種由3個氧原子組成的高活性氣體。

地球大氣的不同部分臭氧層有什麼作用?

臭氧層吸收了大部分的紫外線輻,防止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到地球表面。

什麼是「臭氧層空洞」?

「臭氧空洞」是臭氧層上較薄的區域,允許更多的紫外線進入地球大氣層。臭氧層的變薄並不是由太陽輻射的增加引起的,而是由一種叫做氯氟烴(CFCs)的化學物質濃度的增加引起的。這些化學物質以前可以在噴霧罐、空調和製冷劑中找到。然而,加拿大自1996年起就禁止生產CFC產品,而全球對CFC的禁令從2010年開始生效。這是因為人們已經認識到氯氟化碳對地球及其臭氧層的破壞。此外,這些消耗臭氧的化學物質在大氣中停留約20-100年,持續地破壞臭氧分子。

氯氟烴是如何破壞臭氧分子的?

當由3個氯原子、1個氟原子和1個碳原子組成的氯氟烴分子被釋放到地球大氣中時,它們將緩慢地向上漂移,到達平流層,在那裡紫外線照射這些分子。這導致氯原子脫離。當氯與臭氧分子碰撞時,它帶走一個氧原子,分解臭氧分子。這個反應形成一氧化氯和一個氧氣分子(兩個氧原子)。一個氯原子可以破壞數百個臭氧分子。

這個動畫展示了氯原子對臭氧分子的破壞「臭氧空洞」和全球變暖之間有聯繫嗎?

「臭氧空洞」增加了紫外線照射地球的數量。然而,紫外線不會影響或加劇全球變暖的。全球變暖不是由太陽造成的,而是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造成的。

溫室氣體上升到大氣中,導致地球表面變暖。溫室氣體的增加也阻止熱量從低層大氣轉移到平流層,這樣平流層就會冷卻。冷的平流層會導致臭氧損耗,並促使臭氧損耗雲的形成,即極地平流層雲。臭氧越少,釋放的熱量越少,平流層的溫度就越低,這就增加了臭氧的損耗,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這幅圖像顯示了臭氧損耗的正反饋迴路。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現實生活中出現這種反饋循環的一個例子是北極和南極上空的臭氧損失。當冬天來臨時,極地平流層的溫度下降到零下85攝氏度,比平流層的正常溫度還要低。這導致了極地平流層雲的形成。

03全球變暖

太陽是全球變暖的原因嗎?

太陽不是當前全球變暖趨勢的原因。雖然過去太陽輻射可能影響了地球的全球溫度,但這並不是目前全球變暖趨勢的原因。因為自1978年以來,衛星儀器已經直接測量了太陽的能量輸出,衛星數據顯示太陽輻照度略有下這表明,在過去幾十年裡,太陽並不是導致全球變暖的原因。

此圖比較了自1880年以來的全球表面溫度變化(紅線)和地球接收的太陽能(黃線),虛線顯示的是年平均水平。圖片來源NASA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全球變暖?

如前所述,目前全球變暖趨勢的真正原因是溫室氣體的增加。這些氣體吸收熱量並阻止熱量從大氣中散發出去,主要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在所有的溫室氣體中,有5種排放最多。

二氧化碳:它是燃燒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和生產水泥等過程的結果。它對全球變暖程度的53%負有責任,並在大氣中持續了200 - 30000年。甲烷:它是由畜牧業生產,特別是奶牛、農業和汙水處理等活動產生的。它造成了全球變暖程度的15%,並在大氣中平均持續了12年。滷代化合物:包括氟氯碳化物、氟氯碳化物和氫氟碳化物。它是諸如空調、電氣設備和製冷劑等化學品生產的結果。它對全球變暖水平的11%負有責任,並在大氣中持續不同的時間,從幾個月到數萬年不等。對流層臭氧:它與平流層中的臭氧不同。平流層的臭氧是好的,而對流層的臭氧是壞的。它對全球變暖水平的11%負有責任,並在大氣中停留數月。一氧化二氮:主要來自化肥和化學生產。它對全球變暖水平的11%負有責任,並在大氣中持續114年之久。

這幅圖顯示了溫室氣體的種類和豐富的大氣氣體。右邊的圖片是溫室氣體,左邊的不是。

04誤解背後的真相

在這4個說法中,只有2個是正確的。

首先,磁場正在加速減弱,兩磁極正在加速移動。

第二,如果磁場較弱,太陽輻射就會增加。磁場的一個主要作用是阻擋太陽風和太陽輻射。因此,如果磁場減弱,它就無法阻擋所有的太陽輻射,從而增加了地球受到的輻射。

第三,太陽輻射不會破壞臭氧層。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氯氟烴,這種物質以前可以在氣溶膠噴霧罐、空調和製冷劑中找到,也可以在極地平流層雲中找到。

第四,受損的臭氧層不會導致更多的全球變暖。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因此,總的來說,地球磁場正在迅速減弱,而不斷增加的太陽輻射正在破壞臭氧層,從而導致更嚴重的氣候變暖,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相關焦點

  • 地球上出現第2世界,連科學家都不相信,生命的認知或被顛覆!
    文/仗劍走天涯地球上出現第2世界,連科學家都不相信,生命的認知或被顛覆!人類和宇宙太空相比是非常渺小的,甚至以人類如今的科技,就連對於地球完整地了解,和開發都不能做到,這樣的人類,又怎能稱得上是強大呢?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是目前人類無法觸及到的高度,而南極要比北極更加的讓人類難以探索。不過科學家們在近些年來的全球氣溫變暖的局勢之下,慢慢的對於南極有了一點深入的了解了。
  • 地球磁場異常減弱,或與全球變暖有關,地球會變得不安全嗎?
    地球的磁極是不是要面臨翻轉的可能?即使不翻轉,這種異常的減弱也會給人類帶來不小的威脅。作為地球的保護罩,地球磁場為人類擋住了絕大多數從宇宙射來的高能粒子,使得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發展。有人甚至推測,地球磁場的誕生或與生命出現的時期不相上下。自1683年人類首次記錄地球磁場信息開始,人們就已經發現地球的磁極位置在不斷變化當中。
  • 研究稱全球變暖可致地球傾斜角度改變
    ,在研究地球運動時必須將此因素考慮在內。 最近,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菲利克斯·蘭德爾的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對地軸傾斜角度的影響遠比過去認為的要嚴重。冰川融化後大量淡水注入海洋會造成地球傾斜。據蘭德爾估計,目前格陵蘭冰層融化會導致地軸以每年2.6釐米的速度傾移,並且這個速度在未來還會加快。 蘭德爾的研究小組估計,因溫室氣體排放而引起的海水變暖,也會造成地球傾斜。
  • 新解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關係
    地球科學在經歷了以板塊構造為主要內容的大發展之後,又處於一個新的起點上,既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富有挑戰性的複雜局面,又展示出前所未有的發現和突破機會。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科協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圍繞「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這一主題,多位來自非地球科學專業的科研工作者發表了許多新觀點。特別是大連理工大學的唐春安教授提出的有關地球演化的「鍋蓋效應」模型,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
  • 氣候變化影響地球磁場強度
    原標題:氣候變化影響地球磁場強度  新華社東京9月13日電 (記者藍建中 報導員甘璐)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地球磁場強度發生變動是由於極地冰蓋增減導致地球自轉速度出現變化造成的。這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與地球磁場變化之間的關係。  地球磁場不僅能避免對生物來說有害的宇宙射線和太陽風,還能防止大氣的散逸。
  • 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跟全球變暖是否存在因果性關係?
    先說答案:以當前的科學技術手段,沒有一個東西能夠清楚地建立: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跟全球變暖存在因果性關係。(相關性肯定是有的,但是,相關性不是因果性。是地球氣溫高引起了二氧化碳高?還是二氧化碳高引起了地球氣溫高,這點正方反方都有自己的一套說辭。
  • 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跟全球變暖是否存在因果性關係?
    先說答案:以當前的科學技術手段,沒有一個東西能夠清楚的建立: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跟全球變暖存在因果性關係。(相關性肯定是有的,但是,相關性不是因果性。是地球氣溫高引起了二氧化碳高?還是二氧化碳高引起了地球氣溫高,這點正方反方都有自己的一套說詞。
  • 地球磁場會翻轉?科學家找到了一部分與地幔之間的關係
    在科學這種,地球的磁場變化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說了,在2018年3月份的時候,就具有科學報導我們的地球非洲區域,發現地球磁場的異常變化,因為該地區的磁場在進行減弱狀態,地球的磁場可能進行大翻轉,當時就引發了科學界的熱議。為什麼我們的地球磁場會翻轉?
  • 地球磁場150年裡減弱10%:你感覺到了嗎?
    如果地球磁場發生變化,同時受到傷害的還有圍繞地球旋轉的成千上萬顆衛星和其他航空器,失去地球磁場的保護,它們將赤裸裸地受到外太空高能量輻射的侵害,從而變得非常脆弱。變化!150年裡,地球磁場減弱了近10%通過蜂群衛星過去6個月獲得的測量結果證實地球磁場變弱的總趨勢,同時顯示西半球磁場減弱最為明顯。
  • 全球變暖威脅珊瑚海藻共生關係
    這個奇特的安排是自然界最精美也最複雜的合作,但現在,面對氣候變化,兩種生物間的共生關係正面臨著嚴重挑戰。 珊瑚是海洋裡的一種低級動物,蟲黃藻則是一種珊瑚體內的單細胞藻,它們之間的共生現象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大堡礁,很多熱帶沿海國家居民還可以在珊瑚礁體上種植食物,作為生活和食品來源。
  • 地球工程:削弱太陽輻射,減緩全球變暖
    這篇翻譯自Robinson Meyer原創的題為The Very Optimistic New Argument for Dimming the Sky的科學文章,介紹了用地球工程項目來應對全球變暖的解決方案。2055年,氣候變暖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造成破壞性的影響。長達數月的熱浪席捲了全球多個城市,並且對嬰幼兒和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產生了嚴峻威脅。
  • 土星探測器詭異遭遇,發現的事實顛覆認知
    提到太陽系中的行星,相信大家閉著眼睛都能說出它們之間的鮮明的特徵,比如火星是紅色星球、金星是「地獄」星球,地球是適宜生命活動的藍色星球等等。而除了這些特徵迥異的行星,太陽系中還有無數小行星以及衛星。隨著對太陽系不斷深入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太陽系的獨特不僅僅體現在行星上,甚至它們的衛星也也非常的奇特。因為科學家們在某顆衛星上發現了一件顛覆認知的事情,在發現這件事情之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件事不會出現在衛星上。它也因此成為了人類已知的「唯一」。
  • 全球變暖或是太陽周期惹的禍,科學家:太陽磁場變弱
    氣候變化是一個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的擔憂,過去十年被證實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現在專家們已經揭開了太陽要為全球變暖負責的說法。現在知道,全球十大最熱年份中,有五個都是2015年以來出現的,澳大利亞持續的野火危機被認為是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是由平均氣溫上升(比長期平均氣溫高出約1.5攝氏度)和降雨量減少共同引發的。現在,氣候學家已經駁斥了全球變暖可能歸因於人為影響而非自然的說法。
  • 植物「意識」實驗,結果顛覆人類認知,幸好被證明是偽科學
    而且隨著對科學深入的研究,隨著我們對微觀世界的了解,隨著量子力學在20世紀末的成功,人們愈發覺得科學好像與神學又走到了一起。兩個共生的微觀粒子之間存在一種糾纏關係,不管它們相隔多遠,對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進行幹擾,另外一個粒子立即就能做出反應。
  • 最新觀測顛覆了海氣通量的傳統科學認知——Eos以編輯亮點報導該研究成果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黃傳江研究員和喬方利研究員關於海洋邊界層動量通量的研究成果被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AGU)會刊《地球與空間科學新聞》(Eos)作為「編輯亮點」(Editors』 Highlight)的形式進行報導。
  • 全球變暖只是其一,人類認知水平也會下降
    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氣層中的含量佔比雖然很少,但卻被視為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目前有不少科學家質疑這其中的真實性,但仍有不少人認為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引發溫室效應,進而造成地球全球變暖。因此,有不少專家都擔心,按照這種情況,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或許會再次上升,這將讓我們過去所做的減排環保等事情變成白費,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全球變暖的嚴重性也被凸顯出來,過去,在不少人普通人眼裡,全球變暖或許只是溫度上升而已,再嚴重一點,可能是海平面上升,但實際上,全球變暖的影響會讓各地的火災更容易出現,因為,溫度越高,環境也就越加乾燥,因此,更容易引發火災。
  • 地球工程 應對全球變暖最後的猛藥
    「地球工程」也被稱為氣候工程,是指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人類根據認知水平和相應能力,從工程和技術手段在較大尺度範圍對氣候狀況加以調節或修正的各種努力和行為。「地球工程」的定位是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不力情況下的應急措施,目標是解決氣候變化帶來的全球升溫問題。  「地球工程」的想法由來已久。
  • 比預期熱10倍,到達地球的太陽風異常炎熱,或就是它導致全球變暖
    太陽吹出的太陽風也不例外,按照「氣體膨脹製冷」的原理,太陽風的溫度應該會在星際空間中快速衰減,但是全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太陽風的溫度衰減速度並沒有預測的這麼快。根據2020年4月15日發表於《物理學家組織》的一篇文章,威斯康星大學的物理學家發現了來自太陽風溫度的異常。
  • 從「全球變暖」到「全球變冷」:誰在忽悠地球—新聞—科學網
    從預測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無冰覆蓋」到實際上「北極冰蓋面積大幅增加」,人們被警告做好應對「全球變冷」準備,這一頗具戲劇性的反差,著實讓人心中產生大大的疑問:「地球到底是在變暖還是在變冷?」進一步研究揭示,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近50年觀察到的氣候改變速度是此前百年的兩倍,並將氣候改變歸結為人類現代生活方式。研究成果影響逐步走出學術領域,進入公眾生活,但與「臭氧層損耗問題」相比,全球「氣候變暖」在當時只是一個邊緣話題。
  • 華南植物園樹木生長對全球變暖的響應研究獲多項進展
    因此,樹木芽或葉片物候和木質部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是生態學需全面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重點問題,這對準確評估未來全球變化背景下北方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此研究問題,生態中心博士後張邵康在合作導師任海研究員和黃建國研究員的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