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碰撞,會降低行星內部的壓力!比如曾經被撞慘了的地球

2020-10-18 博科園

加州理工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巨大撞擊可以極大地降低行星的內部壓力,這一發現可能會顯著改變目前行星形成的模式。這些撞擊,例如被認為在大約45億年前導致地球衛星月球形成的撞擊,可能會導致內核和地幔壓力的隨機波動,這將解釋地球地幔中一些令人費解的地球化學特徵。以前的研究,錯誤地假設行星內部壓力僅僅是行星質量的函數,因此它隨著行星的增長而不斷增加。

新研究表明,在巨大撞擊後,壓力可以暫時改變,隨著撞擊後星體的恢復,壓力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在發表在《科學進步》期刊上研究主要作者,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西蒙·洛克(Simon Lock)說表示:這一發現對地球的化學結構和隨後演化有重大影響。行星系統通常從一個塵埃圓盤開始,慢慢地堆積成巖石物體。這個過程的主要階段結束是行星大小物體之間的高能碰撞,因為它們聚集在一起形成最終的行星。

這些撞擊的衝擊能量可以蒸發行星大部分,甚至,就像人們認為形成月球的撞擊所發生那樣,將兩個碰撞的物體暫時變成一個旋轉行星物質圓環,稱為「synestia」,隨後冷卻回一個或多個球形物體。研究人員使用巨型撞擊和行星結構的計算模型來模擬形成質量在0.9到1.1地球質量之間天體的碰撞,並發現在碰撞之後,內部壓力比預期的要低得多。研究發現,壓力的下降是由於多種因素的結合:碰撞帶來的快速旋轉。

旋轉產生了離心力,本質上是將物質推離自旋軸;以及熱的,部分低密度蒸發物體。還沒有直接觀測到類地行星的形成,事實證明,行星的物理性質在因碰撞而增長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對行星形成的新觀點比以前模型更加多變和充滿活力,這為對以前的數據進行新解釋打開了大門。最終的結果是,巨大撞擊可以顯著降低行星內部壓力,形成月球的撞擊之後,壓力可能是今天地球壓力的一半。如果是真的,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調和地球地幔的地球化學和行星形成物理模型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

隨著原生地球的成長,與之碰撞的每一個物體都將金屬送入地幔。每次撞擊後,金屬都會從地幔中吸收少量其他元素,然後隨著這些元素一起下沉到地核。溶解在金屬中每一種元素的量,部分地由地球的內部壓力決定。因此,今天地幔的化學成分記錄了行星形成過程中的地幔壓力。今天對地球地幔中金屬的研究表明,這種吸收過程發生在今天地幔中部發現的壓力下。然而,巨大撞擊的模型顯示,這種撞擊融化了大部分地幔,因此地幔應該記錄了更高的壓力,相當於現在看到核心上的壓力。

地球化學觀測和物理模型之間的這種異常,是科學家們長期尋求解釋的一個問題。通過顯示巨大撞擊後壓力比之前認為的要低,本研究可能已經找到了解決這個難題的物理機制,接下來研究人員計劃使用結果來計算在形成過程中壓力的隨機變化如何影響行星化學結構。同時還將繼續研究行星如何從巨大撞擊的創傷中恢復過來,隨著行星的恢復,行星的壓力會急劇增加,但這對地幔如何凝固或地球第一個地殼是如何形成,有什麼影響?這是一個有待探索的全新領域。

博科園|研究/來自:加州理工學院

參考期刊《科學進展》

DOI: 10.1126/sciadv.aav3746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火星曾經被撞擊,地球也遭遇到碰撞,為什麼火星就不能誕生生命了
    火星,太陽系的第四顆行星,離地球平均距離5,000萬公裡,這和金星離地球的距離基本上是一樣的,因為這三顆行星的存在,不得不驚嘆太陽系或許是宇宙最奢華的生命搖籃,這是一個幾乎是無懈可擊的生命工程的結構,似乎宇宙把所有失敗的可能性都考慮到了,因為它用三個星球的細微差異,把這個工程失誤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 地球因行星碰撞被凍住,其原理可阻止全球變暖,就是風險太大
    雖然,宇宙中發生行星碰撞的機率很高,幾乎每時每刻都會有行星在碰撞中變成宇宙塵埃,但我們所在的太陽系似乎很少發生這樣的事情,至少很少會有體積較大的行星發生碰撞。過去,雖然有很多小行星飛過地球,但基本都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距離上。所以,我們很難直接見到行星碰撞的宇宙景觀。
  • 木星被稱為「氣態行星」,小行星撞擊木星時會「穿過」木星嗎?
    我們都知道,在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行星」,每個行星都有自己獨特的組成部分和特徵,比如在太陽系內,就有八顆不同的行星,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行星的結構進行大致分類:「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屬於「類地行星」,而「木星」
  • 木星既然是氣態行星,太空人是否能搭載太空飛行器直接進入木星內部?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內,我們的地球是一顆巖石星球,但在太陽系內還有另一種形態的行星,比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就屬於氣態行星,而其中的木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所以長久以來都吸引著人們的關注。木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氣態行星,而且在天文學方面,我們人類其實對木星的觀測很久之前就開始。
  • 地球內部很熱,這些熱量從何而來?地球表面溫度會受內部影響嗎?
    ,但地球就不同了,地球只是一顆行星,它的質量還不到太陽質量的33萬分之一,其內部的壓力距離點燃氫核聚變還差著十萬八千裡。既然地球無法產生氫核聚變,那麼其內部接近於6000攝氏度的高溫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地球內部的熱量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壓力。地球雖然只是一顆巖質行星,但質量也達到了5.965*10∧24千克,所以地球的內部必然有著較高的壓力,而地球核心的壓力就是產生熱量的一個主要原因。第二就是原始的餘溫了。地球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現在這番模樣的,它也曾是一顆熾熱的熔巖星球。
  • 行星發生碰撞時會發生什麼?行星的大氣層會受到什麼影響?
    一項由英國杜倫大學領導,格拉斯哥大學參與的研究已經開發出一種基於3-D超級計算機模擬的方法,用來揭示行星碰撞過程中大氣損失的規模。這一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模擬顯示了具有稀薄大氣層的類地行星如何在早期的太陽系中依靠與其他天體的碰撞而進化。
  • 行星發生碰撞時會發生什麼?行星的大氣層會受到什麼影響?
    他們發現,行星擦過的撞擊影響——就像人們認為形成月球的撞擊影響一樣——造成的大氣損失比直接撞擊要少得多。正面碰撞和更高速度的撞擊會導致行星損失更多的大氣,有時甚至會將行星的大氣層和一些地幔(位於行星外殼下的一層)完全抹去。
  • 新知| 金星是曾經的地球,火星是未來的地球?
    太陽系內的其他六大行星,要麼太近,要麼太遠,比如水星距離太陽最近,白天表面溫度達到427攝氏度,再如木星和土星距離太陽太遠,表面溫度都在零下100攝氏度,生命無法生存。  「合適的溫度下才可能存在液態水,從人類發射探測器獲得的結果來看,金星和火星表面上都曾經存在過液態水,因此一般認為太陽系宜居帶為金星到火星的範圍。」
  • 宇宙——木星—巨大的行星
    我認為生命分支會存在於木衛二上!只是因為水是其主要特徵!我想去木星二衛星垂釣打個洞進入水中,看看四周,看到如果有什麼,有什麼潮照相機撲過來拍打照相機,這就是我想做的!我們地球要改變這個龐大的,滑稽的磁體嗎?木星巨大的行星。
  • 四顆氣態巨行星為什麼會如此巨大?
    四顆氣態巨行星為什麼會如此巨大?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海海,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這些由太陽系烤出的截然不同的行星相當大,由氣體組成,這些巨無霸完全沒有固態表面。
  • 地球形成46億年,內部溫度依然很高,什麼原因阻止冷卻的呢?
    在形成太陽之後,由於內部的核聚變產生向外的巨大輻射壓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周圍較遠處星雲物質的進一步向內聚集,這些星雲物質在距離太陽較遠的軌道上,在太陽引力和聚集物質角動量守恆的共同作用下,開始圍繞著太陽核心進行公轉,在公轉的過程中,由於初始期物質密度較高,相互之間發生碰撞的機率很大,同時這些太陽吸收之後剩餘的邊邊角角,也會因相互之間的引力發生聚集,從而在距離太陽不同距離處逐漸組成了若干小的核心
  • 太陽系早期有一個行星:忒亞,曾與地球發生碰撞,後來去哪裡了?
    在太陽系剛剛形成之初,太陽系內還有一顆類地行星,名叫「忒亞」,然而我們知道,現如今的太陽系內只有8個行星,分別是:金星,水星,火星,地球,木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那行星「忒亞」去了哪裡呢?我們知道,一塊直徑10公裡大的小行星就能夠引發地球生物大滅絕,而當時的忒亞個頭和如今的火星差不多,那它撞擊地球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 行星老大——木星,太陽系中巨大、恐怖但又神秘的行星
    在太陽系誕生的早期,當與未來會成為小行星的微行星發生碰撞時,木星迅速獲得了巨大的質量。與彗星的衝突大部分在太陽系中墜落的隕石會衝向木星與火星,這是因為小行星從太陽系內部區域被移出大部分的小行星,最後會被安置到木星與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 為什麼鐵元素會引發超新星爆發?地球上那麼多鐵會很危險嗎?
    不同質量的恆星最終的核聚變產物會有差異恆星內部之所以能夠進行核聚變,來源於恆星形成初期,周圍大量氣體物質和星際塵埃不斷聚合的結果,隨著吸積物質的逐漸增多,內核引力逐漸增大,引發重力坍縮,加劇物質碰撞,溫度持續上升,壓力不斷加大。當達到1000萬攝氏度左右時,就會激發最輕元素氫原子的核聚變反應,四個氫原子通過鏈式反應形成一個氦原子,並且釋放光子和能量。
  • 太陽系的早期碰撞十分頻繁,所有的巖石星球上都留下了碰撞痕跡
    圖解:地球磁場「太陽」其實是一個巨大而且很粗糙,既沒有過濾也沒有包裝的「核鍋爐」,太陽有一個溫度極高的「核」,「核聚變」就是在這個核心發生的,在這裡原子核發生碰撞並產生巨大的核能,而這個核能通過它的鍋爐爐體源源不斷地到達表層,向外輻射,太陽的燃燒當然也有垃圾,不過太陽是有潔癖的,它的垃圾並不留在自己的體內,而是隨著它的能量一起隨時向外拋射,這種拋射的垃圾叫「帶電粒子」,也叫
  • 地球變成超級地球後我們會變矮?
    災難頻繁發生引力的增大,不僅讓超級地球對生活其上的生命有更大的「吸引力」,對地球之外的星體同樣如此。作為一顆超級行星,超級地球更大的引力將吸引來更多、更大的小行星,因此「世界末日」式的碰撞事件將更頻繁發生。
  • 如果地下火山巖漿全部消失,地球會怎樣?
    在地球冷卻過程中巖漿被封閉在了內部隨著外界可以聚合星際物質的逐漸減少,地球從外部獲取的直接能量來源大大降低,而地球初期地球並沒有大氣層,從而成為向外太空進行熱輻射的一個「熱源」,大量熱能被直接輻射到了宇宙外太空,致使地球整體的溫度逐漸降低。
  • 地球的內部會不會有另外一個世界存在?
    對於地球內部的世界,有太多的傳說,從凡爾納的《地心遊記》到巨石強森主演的《地心遊記》電影版《地心歷險記2》,從二十世紀早期美國飛行員在北極進入地心世界的傳說,到現代「蜥蜴人」的傳說....真的是這樣嗎?
  • 地球最內部的地核為什麼會這麼熱?
    地球最內部的地核為什麼會這麼熱?(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任天):地核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具有極高的溫度,並且是自從地球誕生以來就一直如此。而且,這一熾熱的內核正是我們能夠在這個星球上生存的原因!
  • 獨自扛下了所有,曾經的慧木大相撞,木星是在保護地球嗎?
    這些大量遊蕩在宇宙空間中的彗星,並不是每一個都有著長期穩定的軌道,所以它們對於地球生命而言是一種潛在的威脅,事實上彗星以及小行星被一些行星的引力所捕獲,與行星發生撞擊的事情是宇宙中最為普遍的事情之一,而這種撞擊對於一顆行星本身而言其實是沒有大礙的,最多也就是導致一些地形地貌上的改變,但對於地球而言就不同了,地球上擁有生命,而來自宇宙的撞擊會給地球帶來巨大的地質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