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地球內部的世界,有太多的傳說,從凡爾納的《地心遊記》到巨石強森主演的《地心遊記》電影版《地心歷險記2》,從二十世紀早期美國飛行員在北極進入地心世界的傳說,到現代「蜥蜴人」的傳說....真的是這樣嗎?

傳說歸傳說,地心有沒有另一個世界還是要以科學的數據來分析的,首先我們從天體的形成開始來看看地心是否有巨大空洞形成的基礎!
太陽系所有的天體都形成與上一代恆星爆發後的塵埃雲中,通過質量中心逐漸聚集,漸漸長大,最終形成行星、恆星等天體;我們地球是一顆典型的巖石質行星,形成之初溫度是比較高的,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來自於引力坍縮能,因為超大質量對於中心的壓力會轉換成熱能,導致內熱溫度極高,處於流動狀態;而表面則在形成初期的隕石雨中一片火海,這對於後期大氣與海洋的形成至關重要,因為高溫的地球將巖石中鎖住的水分統統蒸發到大氣中,最終冷卻後冷凝成雨水落到地球上,逐漸形成了大海!

這是早期地球的樣子,理論上地球內部超大空間形成的理論基礎!
那麼後期能形成嗎?同樣不會,如果要形成中空的結構的話,地球的自轉速度至少要增加數十倍才有可能形成離心結構,但那種狀態下地球可能會一個鐵餅狀,因為巨大的離心力會導致兩極的直徑變小而赤道地區的直徑加大,理論上也無法形成中空結構!

也許地球會形成這種結構,但依然形成不了空心結構!
地殼變動能形成中空結構嗎?這完全能,因為現在地球上的空洞有很多是地殼變動形成的,也有很多是地下水作用造成的,但整體上這些空洞結構只能小打小鬧,而且沒有明顯的熱源難以支撐文明發展,除非這個文明本身就有其他的能源獲取途徑,比如可控核聚變.....燒煤燒天然氣是不可能的,因為地下封閉空間的氧氣消耗是個問題!而且燒煤燒天然氣的光譜結構和太陽光是有差異的!或者有人會認為地下生命不需要陽光,好吧,那還是需要能源消耗,否則像進化成高等文明是不可能的,因為「火」是一個文明發展等級的重要標誌,幾乎所有工具的源頭都是火的發展!
從幾個角度考慮,地心是不可能存在超大結構的空間的,另一個世界.....應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