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以來,就有人相信地下存在著另外一個世界。許多像古希臘這樣的古代文明裡,都有死去靈魂會來到地下的傳說。不過這類說法大多帶有一定的神話性質。現代科學認為,地球是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相信。17世紀的時候,主流科學界還出現了一個新的理論——地球空洞說。這個理論竟然還傳播了很久。直到今天,還是有一部分人在通過不同形式和手段,努力證明地球是空心的。
根據一些地球空洞說研究者的觀點,地球外表面距離內表面有1287千米,地球一半重量在地表,剩下的則在地心空間裡。在地心空間的正中懸掛著一顆太陽,而且分成了白天黑夜兩個半邊。另外在地球的北極和南極附近,有通向地心世界的入口。
這聽上去好像科幻小說裡的內容,但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科學家也認同這一理論。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說法甚至有一定的科學根據。
第一個科學論述地球空洞說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埃德蒙·哈雷,哈雷彗星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哈雷在解釋地球磁場異常的情況時提出,地球內部有不同分層,層層嵌套,不同的球面沿不同方向旋轉,但是它們都圍繞同一個中心。哈雷根據自己對磁場以及太陽和月球引力的研究,認為這就是磁場會出現混亂的原因。他還推測每一層之間的空間內都有發光的大氣,以保證生命可以存活。

哈雷的觀點在往後幾個世紀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科學家放棄了地球內部有多層組成的想法,而是認為地球內部就是一個大空洞。人們依然認為地球中心有一個太陽,內部表面有著宜人的環境。地球空洞說就這樣流行開來。1818年,約翰·克利夫斯·西姆斯對外發布了他的地球空洞說理論,他也成了最有名的地球空洞說支持者。他的理論相當於哈雷理論的簡化版,不過他又加入了新的內容:南北極有通向地球內部的入口。由於這是他獨創的理論,所以人們把這些入口稱作西姆斯的洞。西姆斯曾提議建立去北極的科考隊,因為他堅信在北極一定能找到通往地心的洞口。他還認為地球內部一定有生命,就算沒有人類,也會有大量蔬菜和動物。西姆斯不但確信地球內部是這樣,他認為其他星球也是這樣的結構。
不過在19世紀,西姆斯的言論遭到了大眾和其他科學家的嘲笑。但是他並不灰心,通過各種活動宣傳自己的理論。在一番努力後,他和支持者們甚至向國會提出建立北極科考隊,可惜沒有通過。直到1849年西姆斯死去,他都一直堅信地球空洞說。西姆斯死後,他的支持者仍在努力,他的兒子也參與到宣傳地球空洞說的隊伍中。
傳統的地球空洞說還衍生出更加奇特的理論。塞勒斯·蒂德又創造了蜂窩宇宙理論。他認為整個世界都包裹在一個殼裡,人們實際上生活在地球內部,仰望天空,你看到的是一個奇特的太陽能效應產生的幻覺,星星只是反光而已。蒂德的學說吸引了一部分人,他甚至成立了自己的宗教團體。
雖然西姆斯和蒂德的學說讓人難以置信,但是在20世紀,地球空洞說朝著更加奇幻的方向發展。最終由科學變成了科幻。1846年,儒勒·凡爾納發表小說《地心遊記》,向人們展現了光怪陸離的地心世界。他的小說很快成了類似題材的科幻小說的標杆,小說家們以哈雷和西姆斯的理論為立足點,創作了許多關於史前叢林和消失的人類種族的故事。到了現代,地球空洞說則糅合了各種各樣的內容,甚至有傳說希特勒逃入南極,並和地心的居民達成了某協議。目前最有名的地球空洞說支持者是獨立思想家羅德內·克拉夫,他經常對此發表看法。

在支持地球空洞說的人們眼中,地球內部是一個樹木繁茂的熱帶天堂,裡面住著具有高度文明的種族,可能是人類、外星人或巨人。這些居民可能是古代種族的後裔,比如克拉夫就認為他們是以色列消失的十個部落,靠上帝的指引從北極入口進入地球內部。不管他們來自哪裡,人們總把他們描述成熱愛和平,文明程度遠超我們的人。克拉夫曾表示,地球內部的人有飛碟技術。他們的健康狀況極佳,可以活好幾百歲。他們的科學技術很發達,因為他們的壽命足夠長。地球內部的氣候環境也很好,裡面的人和動物都比地球表面的要更健康。地內溫度適宜,中心的太陽白天提供熱量,夜間則放出較少熱量。樹木能長300多米高,人的身高也達到了4.5米左右。由於環境良好,動物的個頭也很大。
如果地內真有文明,為什麼我們從未接觸過他們,或者是去地內看一看呢?克拉夫認為,是有人去過的,只是有秘密勢力掩蓋了地球空洞的證據。這是一種陰謀論,以現在的技術水平,應該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止人類探索地心世界了。地球空洞說的重要證據之一就是美國上將理察·拜爾德的秘密飛行了。傳說他是第一個飛越北極和南極的人。1947年,他進入了西姆斯的洞,並接觸到了地球內部的種族。

從2000年到2010年,克拉夫一直醞釀去北極探險的計劃,希望能找到地球空洞的證據。但由於探險隊員接連因為疾病和空難而離世,探險計劃被迫擱置。此次計劃如果成行,他們將在北極使用世界最大的破冰船,以探索地球內部的奧秘。克拉夫認為計劃的失敗是有秘密勢力從中作梗,他希望能找到新的資金來源和探險隊隊長來完成自己的計劃。不管他的願望能否實現,地球空洞說還是會一直流傳,直到人們真的能到達地球內部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