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40年代,法國數學家兼天文學家勒維耶,根據天王星的異常軌道運動結合萬有引力定律,預測出了第八大行星海王星的位置
海王星因此被譽為「筆尖上的行星」,勒維耶預測海王星的故事,也成了經典物理學的高光時刻,19世紀末,天文學家又根據海王星異常軌道運動,預測海王星軌道外側,應該還有一顆未被發現的行星,當時的天文學界將這顆潛在的第九大行星稱為X行星。
1930年2月18日,美國天文學家湯博根據以往的巡天照片,確認自己發現一顆新天體,其所在天文臺對該天體實施跟蹤後,確定這個新天體就是天文學界一直在尋找的X行星,該行星後來命名為冥王星。
從那時起,太陽系九大行星的說法就正式形成並逐漸「風靡全球」
在九大行星深入人心的同時,天文學界對冥王星卻爭議不斷,因為湯博發現冥王星後,將其質量估算成了地球的若干倍,但後來的觀測結果卻使得冥王星的質量一降再降。
1978年,通過對冥王星衛星卡戎的體積質量進行觀測,天文學家反推出了冥王星的質量,只相當於月球的五分之一,21世紀的今天,冥王星的質量更是被精確成了月球的六分之一,體積則只有月球的三分之一。
2005年,天文學家在柯伊伯帶內發現了新天體鬩神星,質量為冥王星的1.27倍,但體積比冥王星略小。
鬩神星和當時發現的若干柯伊伯帶天體,開始挑戰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天文學界意識到如果不對「行星」進行更細緻的定義,那麼太陽系內的行星數量,很可能就會隨著觀測技術的提升而快速增長。
於是乎2006年8月的第二十六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上
成為行星的條件被重新定義為
繞恆星公轉的天體
質量大到足以保持圓球形結構
公轉軌道附近沒有和自身體積以及質量相仿的其他天體
只有同時滿足以上三點要求的天體,才能被稱為行星,同時為了處理包括冥王星在內的「介於小行星與行星之間的天體」,天文學界又在小行星和行星之間,新增了一個名為「矮行星」的分類,專門用來安置類冥天體。
截至目前,太陽系內已被承認的矮行星,一共有5顆,它們分別是冥王星,穀神星,鳥神星,鬩神星,妊神星。
2015年7月14日,新視野號探測器到達了距離冥王星僅有12500公裡的位置,和它一起到達的,還有天文學家湯博的一部分骨灰,作為第一個發現冥王星的人類,他肯定想不到自己死後,還能以這種方式拜訪冥王星。
從默默無聞到成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再到後來被開除行星籍,「發配」到矮行星家族,冥王星被人類發現的這90年間,過得不可謂不精彩。
但更有趣的是,由於關心天文學的人並不多,所以現在仍有相當一部分人,以為太陽系有九大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