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或升級為行星 學界認為月球擁有行星的特徵

2020-11-25 川北在線網

月球或升級為行星 學界認為月球擁有行星的特徵

時間:2017-02-21 12:15   來源:中青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月球或升級為行星 學界認為月球擁有行星的特徵 近日一則月球或升級為行星的新聞引發關注。眾所周知,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但這種定義未來可能被徹底顛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專家日前呼籲學界檢討行星的定義,認為月球就像木星和土星的衛星一樣,擁有行

    原標題:月球或升級為行星 學界認為月球擁有行星的特徵

    近日一則月球或升級為行星的新聞引發關注。眾所周知,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但這種定義未來可能被徹底顛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專家日前呼籲學界檢討行星的定義,認為月球就像木星和土星的衛星一樣,擁有行星的特徵,應被重新定義為行星。

  如果國際天文聯會接受他們的論據,不但冥王星可回歸行星之列,太陽系內100多個衛星也有望升格做行星。

  NASA「新視野」號冥王星探索任務總指揮斯特恩和5名同僚指出,公眾對行星一詞往往先入為主,對其他非行星不感興趣。

  為符合更嚴謹的科學定義和增進公眾認識,他們提出在地球物理學的框架內重新定義行星,即強調星體內在物理特質,而非外在的環繞特性。

  報導稱,在新標準下,圍繞其他行星的星體也可視作為行星,地球和月球將成雙行星系。若星體有足夠引力,能令自身從混雜的石塊中成形,也應被視為行星。

  行星的定義有三個要求:一是位於圍繞太陽的軌道上;二是有足夠大的質量使其表面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形);最後是已經清空了其軌道附近的區域。符合這些要求的也只有1900年前發現的8個行星。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

  從古典時代的神聖的遊星演化到科學時代的實在的實體,人們對行星的認識是隨著歷史在不停地進化的。行星的概念已經不僅延伸到太陽系,而且還到達了其他太陽系外系統。對行星定義的內在的模糊性已經導致了不少科學爭論。 從遠古時代起,五個肉眼可見的經典行星就已經被人們熟知,他們對神學、宗教宇宙學和古代天文學都有重要的影響。在古代,天文學家記錄了一些特定的光點是相對於其他星星如何移動跨越天空。

  古希臘人把這些光點叫做「πλ?νητε? ?στ?ρε?」(即planetes asteres,遊星)或簡單的稱為「πλαν?τοι」(planētoi,漫遊者),今天的英文名稱行星(planet)就是由此演化出來的。在古代希臘、中國、巴比倫和實際上所有前現代文明中,是人們幾乎普遍的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並且所有的「行星」都圍繞著地球旋轉。會有這種認識的原因是,人們每天都看到星星圍繞著地球旋轉,而且看起來好像是常識的認為,地球是堅實且穩定的,應該是靜止的而不是會移動的。

  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一個恆星邊上,可能吸收了比較多的宇宙灰塵聚集,拿太陽舉例:太陽大約在40億年前,就吸收很多灰塵,灰塵之間互相碰撞,粘到一起。長期以來,出現了大量的行星胚叫做星子,當時至少有幾十億的星子圍繞太陽運動。星子之間作用規律是:兩個星子如果大小差距懸殊,並且彼此的速度不大,碰撞以後,小星子就會被大星子吸引而被吃掉。這樣,大的星子越來越大。如果兩個星子大小差不多,彼此速度很大,他們碰撞後就會破裂,形成許多小塊,而後,這些小塊又陸續被大星子吃掉。這樣,星子越來越少。大行星就是當時比較大的星子,無數小行星就是當時互相吞併時期沒有被吃的幸運兒。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月球或升級為行星 NASA專家籲學界檢討行星定義(圖)
    月球或升級為行星 NASA專家籲學界檢討行星定義(圖)時間:2017-02-20 12:01   來源:網易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月球或升級為行星?NASA專家籲學界檢討行星定義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專家日前呼籲學界檢討行星的定義,認為月球就像木星和土星的衛星一樣,擁有行星的特徵,應被重新定義為行星。 如果國際天文聯會接受他們的論據,不但冥王星可回歸行星之列,太陽系內   原標題:月球或升級為行星?
  • 月球或升級為行星 NASA專家稱其具有行星的特徵(圖)
    眾所周知,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但這種定義未來可能被徹底顛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專家日前呼籲學界檢討行星的定義,認為月球就像木星和土星的衛星一樣,擁有行星的特徵,應被重新定義為行星。月球  如果國際天文聯會接受他們的論據,不但冥王星可回歸行星之列,太陽系內100多個衛星也有望升格做行星。
  • 月球或升級為行星冥王星的日落:表面地形與地球十分相似
    網絡配圖月球或升級為行星引關注!據悉,此次即將回歸的不僅僅是月球還有冥王星,太陽系內100多個衛星也有望升格做行星。報導稱,在新標準下,圍繞其他行星的星體也可視作為行星,地球和月球將成雙行星系。若星體有足夠引力,能令自身從混雜的石塊中成形,也應被視為行星。
  • 中國正式開始探索太陽系行星:從月球開始!
    中國新一代行星科學家在決定未來探索任務的科學目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中國的行星研究界來說,當前計劃對於深空探索的重視不僅標誌著一個新的開始,也標誌著一個轉折點。   月球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太空探索任務的目標。目前的探測任務在地形、風化結構和基於月球的天文觀測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還提供了關於軟著陸技術、漫遊車和科學儀器的寶貴的工程知識,可用於未來針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空間探索。
  • 月球是行星嗎 月球屬於什麼星
    月球是月亮的天體名稱,也就是我們用眼睛看到的那個月亮。在中秋節還有著賞月、吃月餅的習俗,古時候的神話傳說中月亮上面還住著嫦娥。那麼月球和地球一樣嗎?月球是行星嗎?月球屬於什麼天體呢?一起來看看吧!
  • 地球擁有生命,而相鄰的兩顆行星卻並不宜居,因為它們沒有月球
    地球能夠成為一顆宜居行星是由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地球要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之內,要擁有大氣、磁場、液態水,要能夠較少遭受宇宙中小型天體的撞擊,而為了讓地球成為這樣一顆宜居行星,地球的小兄弟球,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也是太陽系中最為特別的一顆衛星,因為從月球與地球的比例上來講,月球太大了。
  • 是「行星九」,還是一群月球大小的天體?
    ,但也有不少科學家在為冥王星尋找替補。但美國科學家提出的最新結論稱,「行星九」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證明其存在的引力拉動作用,其實是一群月球大小天體的聯合引力。       「行星九」出場       隨著觀測技術和觀測手段不斷升級,科學家發現了一些距離太陽非常遙遠的極端太陽系天體,其中包括被稱為「塞德娜」(Sedna)的矮行星。
  • 忒伊亞,太陽系過去的一顆行星(月球來源)撞擊形成現今的月球
    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這些年人類重返月球又興起熱潮。可見人們對月球的痴迷程度只增不減,而它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知道太陽系有著八大行星,可是以前還存在過一顆行星,不是冥王星,而是一個叫做忒伊亞的行星,據說月球的來源也與其有著很大的關係
  • 新研究認為月球或因45億年前地球與另一顆行星碰撞形成
    新華社北京10月8日新媒體專電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22日報導,一項對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月球巖石的研究支持了月球的形成可能是在約45億年前因另一顆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後導致的這一假說。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休斯敦太空中心的天體材料研究與探索性科學研究處的西蒙和同事託尼·加爾加諾領導了這項研究,並將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
  • 對話行星地質學家:「月球採樣」那些事
    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截至發稿時,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人類已經有四十多年沒有從月面採集月壤和月巖了,「月球採樣」究竟有何意義?記者近日採訪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地質學教授肖龍。
  • 對話行星地質學家:「月球採樣」那點事
    肖龍:行星地質學是行星科學的一部分。在1969年7月「阿波羅」飛船月球採樣返回之前,我們對月球的認識是很膚淺的。「阿波羅」月球樣品研究對月球科學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正是由於「阿波羅」樣品的成功返回,提供了研究月球的實際材料,再結合大量遙感探測數據的研究,才開啟了行星地質學學科。可以說,是「阿波羅」任務開啟了行星地質研究的先河。
  • 超級計算機模擬月球形成:4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向地球
    一個新的超級計算機模擬研究顯示,月球可能是在45億年前地球與一顆叫做Theia的行星相撞形成的,這個行星和火星大小差不多,科學家們還模擬了其形成機制。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們生成了數種模擬情景的動畫展示,每一種代表了這顆「漫遊行星」 Theia在靠近地球過程中帶有不同自旋數的情況。
  • 行星科學研究:月球也經歷過流星雨?
    月球表面眾多隕石坑如何形成備受關注,最新一項行星科學研究認為,月球在8億年前經歷了一場小行星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稱,大約8億年前,月球遭遇了流星體(較小的小行星)的轟擊。
  • 外國網友假想太陽系行星與月球換位
    如果土星出現在月球的位置中國網1月1日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31日報導,如果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出現在月球的位置,它們從地球上看起來是什麼樣子呢。近日,外國網友製作了一段視頻,展示了木星、土星等天體出現在月球位置時的假想景象。視頻中,碩大的土星出現在地球天際,幾乎佔據了整個天空。這一場景生動地詮釋了這些天體較之月球的龐大體積。
  • NASA:月球或因45億年前地球與另一顆行星碰撞而形成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22日報導,一項對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月球巖石的研究支持了月球的形成可能是在約45億年前因另一顆行星與地球發生碰撞後導致的這一假說。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休斯敦太空中心的天體材料研究與探索性科學研究處的西蒙和同事託尼·加爾加諾領導了這項研究,並將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
  • 太陽系八大行星,有的行星沒有衛星,最多的行星擁有超過69顆衛星
    火星和它的衛星太陽系中另外兩顆固態行星,地球和火星,都擁有衛星。地球擁有1顆天然衛星,那就是月球,而且月球是被地球「潮汐鎖定」的衛星,也就是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相同。火星擁有2顆衛星,分別是火衛一,又名弗伯斯,呈土豆形狀,離火星較近,每天繞火星3圈;另一顆是火衛二,又名戴摩斯,平均半徑僅為6.2千米。
  • 太陽系曾經的第九大行星,有可能重新升級為行星嗎?
    行星必須具有足夠大的質量來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形);2. 行星的必須繞著太陽運動,而非其他物體:即地球是行星,但月球卻不是。3. 最後,它必須清除其軌道上的其他天體,這意味著在相同的軌道上不能有其他相對較大的天體:即火星是一顆行星,但小行星和柯伊伯帶上的天體則都不是。
  • 行星生物控制是否有必要? 記NASA為月球和火星計劃加嚴指令
    美國宇航局於7月9日宣布了兩項關於月球和火星任務行星保護的新指令,執行了一個獨立審查委員會去年提出的建議。2、本次指令頒布詳解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在「月球對話」網絡研討會上宣布了這兩項指令,這是NASA對已有幾十年歷史的指導方針進行現代化努力的一部分,NASA認為這些指導方針可能會阻礙其長期的人類探索計劃。布裡登斯汀說,這些指令反映了「NASA在處理月球表面、當然還有火星上的有害生物汙染問題上的思路是如何演變的。」
  • 月球離地球有多遠?距離可容下7大行星
    如果把太陽系的大行星排列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可以放得下幾個?如果你的答案不是「全部」的話,那麼你大概就回答錯了。這裡有一張有趣的合成圖像,顯示所有太陽系內的大行星都可以被排成一線,放到地球和月球之間,甚至還有空餘。
  • 44億年前的行星撞地球,不只撞出了月球,還撞出了地球生命
    但事實是,BSE區域的碳氮比例為40:1,而碳質球粒隕石的碳氮比例為20:1,兩者數據對不上。行星相撞後的情況 團隊在電腦中模擬了10億種不同場景,希望找出哪種情況最可能讓地球出現揮發物質,最終確認,無論是同位素、碳氮比還是BSE區域中碳、氮、硫總量等特徵,都可透過一顆核心約含25~30%硫的原行星將揮發物質以恰當比例轉移到地球上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