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零開始建造一顆適居行星

2021-01-07 澎湃新聞

建造一個適居星球的想法一直是科幻作家們討論的話題。問題是,我們能做到嗎?如果能做到,我們又該怎麼做?

很多人都嚮往著在外星球的生活

北京時間12月14日消息,無論是建造一個類似行星的空間站,還是完整地複製一顆行星,都遠遠超出了目前的人類科技水平。至少在有生之年,我們都不太可能見證這樣的壯舉。不過,將現有行星地球化倒是一個更可行的選擇。

如今,似乎每個人都想進入太空,有些人甚至想在太空中建立國家。另一方面,世界正面臨著許多全球性的威脅,如氣候變化、人口過剩和潛在的流行病等。為了應對這些威脅,準備一個後備計劃總是好的。顯而易見的一個計劃便是進入太空,在遠離地球的地方建立人類殖民地。

在科幻作品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人類居住在行星大小的物體上。從《星球大戰》中傳奇的死星,到《銀河系漫遊指南》中的行星建造設施,建造一個適居星球的想法一直是科幻作家們討論的話題。問題是,我們能做到嗎?如果能做到,我們又該怎麼做?

基本居住條件

如果想要建造一個可供人類居的星球,我們首先要在太空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場所。最重要的是,這顆星球需要處於適居帶(habitable zone)內。這意味著這顆人造行星的軌道,或者它與最近恆星的距離,應該能夠確保溫度有利於生命的發展。如果這顆行星離恆星太近,我們會被恆星的熱量烤焦,而如果離得太遠,我們又會在嚴酷的低溫下凍結。此外,星球上還必須存在大量的液態水,因為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地球處於太陽系的適居帶內

除了合適的溫度和與恆星的距離外,我們還需要含有可呼吸氣體的大氣層、類似地球的穩定重力、適當的晝夜循環等。只有滿足這些先決條件,我們才能考慮從零開始構建一個宜居星球的計劃。

現在,建造所謂的「人造宜居行星」就可以有兩種方式。第一個方案,我們可以製造一個行星複製品,包括一大塊被做成巨大球體的巖石,幾乎與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沒有區別。另一個方案,就是在太空中建造一顆巨大的衛星,也許更確切地說,是一個球形空間站,就像《星球大戰》中的死星一樣。第二種方案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星。儘管呈現球形,但這顆人造星球並不會以固定的軌道繞太陽運行,而可能只是像其他人造衛星一樣在地球上空盤旋。

對工程師和科學家來說,這兩種方案都是極其艱巨的,但第二種方案相對更加可行。接下來,就讓我們從這個方案開始吧。

構成空間站

如前所述,建造一個類似行星的球形空間站要比建造一個巨大的類地行星容易得多。從《星球大戰4:新希望》中可以看到,死星的直徑大約為120公裡,非常巨大!要知道,人類建造過的最大的空間站長度還不到160米。當然,當你將死星與直徑為12756公裡的地球相比時,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不過,為了簡單起見,我們這裡還是設定為120公裡。

如果我們像建造航空母艦那樣,建造這個類似行星的新空間站,並且主要用鋼鐵作為建築材料,那麼將需要大約1000萬億噸的鋼鐵。以我們目前的技術而言,光是生產這麼多鋼鐵就需要80萬年以上的時間!目前,人類每年只能生產大約18億噸的鋼鐵。

要獲得建造這種類行星空間站的原材料,唯一的變通辦法是向太空獲取,而不是依賴地球的資源。為此,我們可能需要開採小行星,甚至月球。事實上,許多公司都在研究這個概念,一些相關的研究也在進行中。

小行星採礦已經成為一些公司研究的課題

現在,假設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採購原材料的後勤挑戰,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需要利用先進的機器人(能夠在微重力下工作)建造一個可供居住的球形物體。之所以要建造一個類似行星的空間站,是因為這樣才能獲得類似地球的重力。在失重狀態下,我們的身體情況可能會變得十分糟糕。在國際空間站(ISS)長期工作的太空人經常要應對由於微重力造成的骨量流失、低血壓和其他健康問題。

建造一個像死星一樣的類行星球形空間站聽起來很酷,但它可能存在著固有的缺陷:缺乏穩定性。為了保持其穩定運行,我們需要進行大量的主動維護。要實現這一壯舉,人類至少需要成為卡爾達肖夫指數中所謂的Ⅰ型文明。而根據一些科學家的說法,我們距離達到這一水平還需要幾個世紀的時間。

那麼,如果是建造一顆完整的行星呢?

複製行星

馬克·亨普塞爾(Mark Hempsell)是英國私營航空公司Reactions Engines的航空工程師,已經對建造人工行星的可能性進行了全面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星際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簡稱JBIS)上。

亨普塞爾認為,沒有必要完全精確地建造地球的複製品。換言之,我們可以建造小一些的複製行星。他估計,要在人造行星上達到相當於地球重力的水平,工程師們可以將地球十分之一的質量壓縮到一個接近月球大小的球體中。地球的質量約為5842萬億噸,而月球的直徑是3476公裡。當然,這仍然需要大量的巖石,但亨普塞爾的建議是,我們可以去模仿大自然創造行星的方式。

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

像地球這樣的巖石行星是由太陽誕生時所釋放出來的殘餘物質積聚而成的。在幾百萬年裡,這些殘留顆粒一點一點、一塊一塊地聚在一起,直到形成一顆適居的行星。亨普塞爾認為,我們可以嘗試模仿大自然形成行星的過程,但要加快速度。

亨普塞爾認為,為了加快速度,我們可以在太陽附近建立一個先進的核聚變設施,在那裡獲取建造新的類地行星所需的較重的物質。他指出,密度較大的元素如鋨(osmium)、銥(iridium)和鉑(platinum)等,將是構建複製行星的不錯選擇。這些較重的元素可以層層疊在一起,然後自然冷卻。

不過亨普塞爾承認,目前人類已知獲得這些元素的唯一途徑是超新星的熱核爆炸。也許只有當我們發展到卡爾達肖夫指數的Ⅱ型文明時,才能建造一個具有如此大能量的核聚變設施。然而,即使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加快行星的形成過程,建造一顆行星也需要幾千年的時間。

更好的選擇:地球化

除了上述兩種異想天開的想法,還有一個更可行的選擇——通過地球化改造行星或衛星,使其適合人類居住。

未來我們或許可以對火星進行地球化改造

在地球化改造中,我們不必從零開始建造行星。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改造已經存在的行星(或衛星),使其環境適合生命生存。例如,我們可以在火星上進行核爆炸,使其大氣層變暖到我們所需的程度。然後,我們需要尋找一種能保留住火星大氣層的技術,使其能像地球一樣維持適宜溫度。許多研究人員相信,這一設想有可能在幾十年內成為現實。

最後總結一下,從科幻作品的角度,從零開始建造行星是相當有意思的情節,但實際上,這一想法的實現離現在的我們還很遙遠。未來幾十年內,我們或許能將火星或月球變得更像地球,對人類來說,這已經是一項難以置信的壯舉。

相關焦點

  • 如何從零開始建造一顆適居行星!
    只有滿足這些先決條件,我們才能考慮從零開始構建一個宜居星球的計劃。現在,建造所謂的「人造宜居行星」就可以有兩種方式。第一個方案,我們可以製造一個行星複製品,包括一大塊被做成巨大球體的巖石,幾乎與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沒有區別。另一個方案,就是在太空中建造一顆巨大的衛星,也許更確切地說,是一個球形空間站,就像《星球大戰》中的死星一樣。第二種方案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星。
  • 科學家:銀河系或擁有數十億適居行星
    科學家經長期研究發現,銀河系內可能存在數十億顆恆星擁有繞其軌道運行的適居行星。經過長達6年的研究,科學家得出這一結論。根據他們的研究,適於人類生存的行星在銀河系內非常普遍。據科學家估計,銀河系內可能有多達100億顆恆星擁有處於適居區或者說「金髮姑娘區」的行星。
  • 天文學家的新發現:八顆潛在適居行星
    作者|Alex Knapp天文學家宣布新發現八顆可能處於適合居住溫度帶的行星。天文學家從美國宇航局(NASA)克卜勒空間望遠鏡(Kepler)找出的候選行星入手,再用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的超級計算機運行算法,對這些行星加以分析。在探索了此類行星存在與否的統計學概率之後,該團隊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了為期數月的跟進觀測。
  • 科學家發現一顆大氣層含水的適居星球,但不適合人住
    據《每日郵報》9月12日報導,最新發表於《自然天文學》的一項研究報告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團隊在距地球111光年外發現了一個大氣層含水的適居星球,上面很可能就存在有機生命體。這顆星球名為「K2-18b」,位置處於獅子座宜居帶(距離地球111光年),直徑為地球2.25倍,質量則是地球的8倍。
  • 網友問:金星處於太陽系的適居地帶內,人類能移居金星嗎?
    金星處於太陽系適居地帶的內邊緣處,直徑比地球略小,但是表面環境及其惡劣,不適合人類居住。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而且屬於內行星,但是金星表面的環境,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也有科學家提出一個設想,利用充氣的氣球放置到金星大氣中,由於金星的大氣非常稠密,所以氣球會懸浮在金星大氣層中的一定高度內。在氣球中,我們可以放置探測器,甚至太空人也可以在其中做科學研究。
  • 伯魯奇獲邵逸夫天文學獎 致力探索太陽系外適居行星
    中新社香港9月29日電 (陳逸舟)太陽系外行星的無數可能性一直吸引著人類的無窮探索,獲得今年邵逸夫獎的科學家威廉·伯魯奇在香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已找到12個行星與地球體積相似,且處於星系適宜居住帶中,將來有機會發現更多。他因在此領域的成就獲得了2015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
  • 適居之家:逆勢破局,重構商機,做全屋AIoT智能家具的開拓者
    智能語音沙發智能家居雖被視為正處於行業風口,但是受業界目前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限制,如何將多品牌、多樣式、多系統智能單品集成於一體,給用戶帶來更舒適的家居體驗,仍是不少智能家居企業頗感棘手的問題。對此,適居之家強調解決智能單品的兼容性難題,實現跨產品、跨品類的互動。
  • 追逐外星的生命適居帶!
    由於有如此多的系外行星需要研究,研究目標已經慢慢地從發現的過程轉向了分析,進而追逐外星的生命適居帶!不幸的是,科學家們仍然被這樣一個事實所困擾:我們所認為的「宜居帶」受制於許多局限。長期以來系外行星研究的首要任務之一是尋找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行星。
  • 40光年外發現三顆類地行星 或適宜生命存活
    5月2日,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聲稱,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探測到距離地球40光年外存在著三顆類地行星,這三顆星球位於另一個星系,繞一顆名為TRAPPIST-1的低溫褐矮星(褐矮星是處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大小的天體,類似恆星,但質量不夠大,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觀察者網注)環行。科學家認為其中至少有一顆適宜生命存活。
  • 天文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一顆行星的誕生
    根據歐洲南部天文臺的超大型望遠鏡的觀測結果,位於520光年外的御夫座(Auriga)的年輕恆星AB Aurigae的圖像顯示,這顆恆星周圍的塵埃和氣體雲中出現了「扭曲」,表明有一顆行星正在形成。儘管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動力學仍不甚了解,但基本的公認機制是,行星是在年輕恆星周圍的氣體雲和塵埃雲中產生的。
  • 天文學家團隊首次證明行星能夠存活於白矮星附近
    一個天文學家的團隊首次偵測到一顆行星以非常近的距離繞著一顆白矮星(white dwarf)旋轉,其旋轉周期為 34 小時。最令人興奮的是,這個發現指出行星最終是可以存在於白矮星的適居帶(habitable zone),也就是它們理論上能夠持續生命之處。
  • 警方果斷介入調查「武漢愛享適居」
    原來劉先生的房東董女士發現,武漢愛享適居公寓管理有限公司不僅沒有按時給她付租金,而且已經跑路了。房東董女士說,「我8月份跟武漢愛享適居公寓管理有限公司籤的合同,到現在我一分錢也沒收到,問了我的業務員,他們跟我說武漢愛享適居公寓管理有限公司確實跑路了。那我說現在怎麼搞呢,他說你如果房子裡面有租客的話,你就自行跟租客解決,如果沒有的話,你就把房子收回」。
  • 建造《星球大戰》中「死星」,一顆小行星足矣!
    NASA的一名工程師近日提出了一種建造電影《星球大戰》中「死星」的方法,並且該方法與「銀河帝國」所採用的方法截然不同。
  • 《追捕祝融星》| 愛因斯坦如何摧毀了一顆行星
    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在幾個世紀的觀測中,人們發現水星軌道存在輕微的擾動。這與牛頓理論所預言的行星行為有些許偏差。為了解釋這種現象,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法國天文學家勒威耶進行了計算,於 1859 年提出假設:水星軌道內尚有一顆未被人們發現的行星。
  • 更神似的類地行星!發現一「恆星-行星」系統與「太陽-地球」如雙胞胎
    當我們提到類地行星時,它們實際上有多像地球?由於多數類地行星的母恆星屬於紅矮星,與太陽相差甚遠,整個系統實際上無法和太陽系比擬。不過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新的系外行星,不只大小跟地球差不多,連母恆星溫度、大小也都跟太陽非常接近,仿佛第二個繞著太陽轉的地球。
  • 送你一顆星星 EVE行星開發不完全指南
    一顆星星有多重要?《三體》中的雲天明告訴我們,星星可以是浪漫的象徵,也可以是浩劫來臨時人類的庇護所。那麼,在星戰網遊EVE中,如果送給你一顆星星,你能做什麼呢?事實上,在資深EVE玩家的眼裡,星星不僅代表了浪漫,更是一大筆財富的代名詞。」
  •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相當於地球質量的「流浪行星」
    宇宙中的某些行星會脫離恆星系的引力束縛,離家出走。天文學家把這些漂流者稱為"離群流浪行星"。現在,一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質量和火星或地球差不多的流浪行星。現在,這兩個組織的團隊宣布發現了一顆流浪行星。目前還未確認它與地球的距離。團隊表示,這證明了微透鏡技術能夠有效地發現流浪行星。天文學家認為,在恆星系初期,一些低質量的行星會從恆星的引力中彈出。幼年期恆星的情況可能很混亂,恆星和所有行星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有時會形成引力彈弓效應。"根據行星形成理論,比如核心吸積理論,離群行星的典型質量應該在0.3到1.0地球質量之間。"
  • 空相——一顆行星的默劇
    在西方佔星學中,相位是指行星和行星之間所成的角度。比如一個人的本命盤中太陽和月亮呈0度角,我們就稱為」日月合「。佔星盤就像我們人生的一部腳本,行星就是演員,宮位是這部戲的場景,而星座則是表現的方式,當行星和行星之間產生相位,就好像演員和演員之間產生了互動,有了對手戲,於是你的人生舞臺便有了自己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