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魯奇獲邵逸夫天文學獎 致力探索太陽系外適居行星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香港9月29日電 (陳逸舟)太陽系外行星的無數可能性一直吸引著人類的無窮探索,獲得今年邵逸夫獎的科學家威廉·伯魯奇在香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已找到12個行星與地球體積相似,且處於星系適宜居住帶中,將來有機會發現更多。他因在此領域的成就獲得了2015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

  邵逸夫獎由已故香港影視巨子邵逸夫2002年設立,共設天文學獎等3個獎項,每項獎金100萬美元,被稱為「東方諾貝爾」。

  伯魯奇被授予該獎項的理由是表彰他構思及領導克卜勒計劃,該計劃以凌星測光法(或稱凌日法)檢測恆星的亮度,其原理是當行星從恆星與觀察者之間穿過時,會擋住部分光線,使該恆星亮度減弱,這種情形會周期性出現,這個周期就是該行星的公轉周期。

  在克卜勒計劃開始之前,觀測太陽系外行星的方式主要用都卜勒效應。不過,這種方法只能觀測到質量較大、距離恆星較近的行星,這種星球一般溫度較高,且不在恆星適居帶中。

  相比之下,克卜勒計劃是一個「大小通吃」的研究方法,因為其精度更高。截至9月23日,該計劃已經在觀測範圍內找到4696個行星,數量遠超此前所有觀測方法,並已證實其中12個與地球體積相似,又在恆星適宜居住帶中。這僅僅是能夠觀測到的系外行星的0.5%而已,將來有機會發現更多。克卜勒計劃為宇宙生命探索邁進了一大步。

  在致力於發現新星的同時,伯魯奇也關注著地球的氣候變化。他計劃將獎金的一部分,即10萬美元捐出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

  研究過不少行星惡劣氣候的伯魯奇表示,地球與人類文明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應該停止持續了幾個世紀的環境汙染,保護大氣。雖然將來有可能找到一個代替地球的行星,但是在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地球仍是人類的家園。

  他還將捐出另一部分獎金給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基金會,他的同事、摯友大衛·科克(DavidKoch)在2012年因患ALS去世。

  伯魯奇說,在克卜勒計劃研究初期,沒有人相信計劃能夠成功,只有科克相信,並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持。「看著這樣一位好友漸漸死去是非常令人悲傷的。」回首往昔,他的雙眼閃爍著激動的淚光。

  伯魯奇的科研經歷很坎坷。他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取得物理學碩士學位,畢業後曾有機會進入石油公司工作,不過出於對科研的熱愛,他選擇了加入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NASA)。

  1984年,伯魯奇形成了凌星法的雛形。之後,他花了很長時間說服NASA,從1992年到1998年,他提交了4份建議書,均被否決;直到2001年,第5份建議書被採納,被編為「第十號發現計劃」,該計劃由2002年正式展開,2009年3月克卜勒航天飛行器發射。

  伯魯奇說,NASA採用自己的建議「實在太遲了」,因為尋找適居的行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找到外表符合的行星時,還需要有氧氣、有水,也許到我們的子孫那一輩才能有所收穫。

  伯魯奇今年7月從NASA退休,不過他表示,自己熱愛研究,現在依然在NASA工作,且不取報酬。

  他笑著說,退休可以使他逃離行政上的繁文縟節,只做自己想做的研究,並幫助年輕人們在科研上起步。

  也許是因為有寫4份計劃書給NASA而不獲批准的經歷,伯魯奇寄語年輕的學生及研究者,一定要好好練習自己的寫作和表達能力,「這和數學、物理一樣重要」。(完)

相關焦點

  • 歷年邵逸夫獎天文學獎得主
    歷年邵逸夫獎天文學獎得主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得獎者應仍從事於有關的學術領域,在學術或科學的研究或應用上有傑出貢獻,或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之成就。天文獎是其中一項很重要的獎項,這些年來有哪些人獲得呢?
  • 2019年度「邵逸夫獎」公布 三位科學家獲獎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5月21日(星期二)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屆共有三位科學家獲頒獎項,得獎者名單如下。
  • 著名華裔天文學家徐遐生獲2009年度邵逸夫天文獎
    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10月7日晚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本年度的頒獎典禮,5名來自英美重要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分別獲頒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大獎項。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徐遐生獲頒本年度天文學獎,他是獲得這一獎項的首位華人科學家。
  • 天文學家的新發現:八顆潛在適居行星
    作者|Alex Knapp天文學家宣布新發現八顆可能處於適合居住溫度帶的行星。天文學家從美國宇航局(NASA)克卜勒空間望遠鏡(Kepler)找出的候選行星入手,再用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的超級計算機運行算法,對這些行星加以分析。在探索了此類行星存在與否的統計學概率之後,該團隊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了為期數月的跟進觀測。
  • 2020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公布
    2020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頒予羅傑·布蘭福德 (Roger D Blandford)以表彰他對理論天體物理學的根本性貢獻,特別是在活躍星系核的基本理解、相對論性噴流的形成和準直、黑洞的能量提取機制和激波中的粒子加速及其相關的輻射機制
  • 中國的邵逸夫獎應大力宣傳
    可是有一個中國「邵逸夫獎」卻不大有人知道,故中國的邵逸夫獎應大力宣傳。 2002年11月,按邵逸夫先生的意願而設立邵逸夫獎。近期在科研上有傑出成就且仍活躍於該學術領域的候選人將獲優先考慮 截至2020年5月,邵逸夫獎共評選十七屆,頒發了十六屆。 邵逸夫獎提名及評審程序於每年九月開始,該獎評選的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貢獻能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豐富人類精神文明。
  • 美國華裔科學家徐遐生榮獲「邵逸夫天文學獎」
    中國僑網消息:據香港中通社報導,邵逸夫獎基金會6月16日在香港公布2009年度邵逸夫獎名單,5名分別來自中國、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因在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和數學科學領域取得卓越成就而獲獎。  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首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邵逸夫獎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等,16日在發布會上公布得獎名單。
  • 6位重量級科學家獲2020年度邵逸夫獎
    今天(5月21日)下午,邵逸夫獎基金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者名單。格羅米森伯克等6位外國科學家分別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邵逸夫天文學獎和邵逸夫數學科學獎三個獎項。2020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頒予格羅米森伯克、彼得黑格曼和格奧爾格內格爾,以表彰他們所研發的光遺傳學,這是一項徹底改革了神經科學發展的技術。格羅米森伯克是英國牛津大學韋恩弗萊特生理學講座教授暨神經迴路與行為中心主任。彼得黑格曼是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神經科學赫蒂講座教授暨生物物理系系主任。格奧爾格內格爾是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分子植物生理學教授。
  • 英美6名科學家獲邵逸夫獎 今年獎金增至120萬美元
    新華社香港5月31日電(記者張雅詩)邵逸夫獎基金會31日在港公布2016年度邵逸夫獎名單,來自英國和美國的6名科學家獲獎。自今年起,每項獎金增至120萬美元。    邵逸夫獎設有3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以及數學科學。每年頒獎一次,今年開始每項獎金由100萬美元增至120萬美元。
  • 2018年邵逸夫獎名單公布:三個獎項,每項獎120萬美元
    邵逸夫獎基金會網站 圖邵逸夫獎基金會網站5月14日消息,邵逸夫獎基金會於今天5月14日(星期一)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屆共有三位科學家獲頒獎項,得獎者名單如下。所有數據於香港時間 15:30 (GMT 07:30) 在 www.shawprize.org 網站上載。
  • 2018年度邵逸夫獎名單公布
    2018年度邵逸夫獎基金會5月14日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第15屆「邵逸夫獎」得獎的三位科學家
  • 香港舉行「2020邵逸夫獎展覽」向公眾介紹獲獎科學家及其貢獻
    中新社香港9月22日電據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22日消息,香港科學館和香港太空館23日起舉行「2020邵逸夫獎展覽」,介紹本年度邵逸夫獎得主情況及其貢獻,並會簡要闡述有關學術領域的基礎科學知識「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於2002年11月成立,每年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獲獎者須仍活躍於有關的學術領域、在學術和科學研究及應用上有傑出貢獻、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成就。2020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獲獎者為美國科學家羅傑·布蘭福德(Roger D Blandford)。
  • 香港舉行「2020邵逸夫獎展覽」 向公眾介紹獲獎科學家及其貢獻
    中新社香港9月22日電據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22日消息,香港科學館和香港太空館23日起舉行「2020邵逸夫獎展覽」,介紹本年度邵逸夫獎得主情況及其貢獻,並會簡要闡述有關學術領域的基礎科學知識,旨在讓公眾放眼國際,了解世界各地頂尖科學家在科研路上默默耕耘的成果。
  • 80後河北籍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80後河北籍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小河看河北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9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這是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其中,獲獎的河北籍科學家有1位,他是北京大學教授東蘇勃。 1982年出生的東蘇勃是河北省石家莊人,現為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揭曉
    5月21日,在香港九龍香格裡拉大酒店,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中)在記者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新華社香港5月22日電 邵逸夫獎基金會21日在香港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以色列的多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獎項,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
  • 如何從零開始建造一顆適居行星
    很多人都嚮往著在外星球的生活北京時間12月14日消息,無論是建造一個類似行星的空間站,還是完整地複製一顆行星,都遠遠超出了目前的人類科技水平。至少在有生之年,我們都不太可能見證這樣的壯舉。在科幻作品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人類居住在行星大小的物體上。從《星球大戰》中傳奇的死星,到《銀河系漫遊指南》中的行星建造設施,建造一個適居星球的想法一直是科幻作家們討論的話題。問題是,我們能做到嗎?如果能做到,我們又該怎麼做?基本居住條件如果想要建造一個可供人類居的星球,我們首先要在太空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場所。
  • 邵逸夫獎名單公布 頒獎典禮將於9月26日在香港舉行
    2018邵逸夫天文學獎授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及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奧賽太空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暨歐洲太空總署普朗克計劃高頻儀器首席研究員尚-盧·普吉,以表彰他在紅外天文學領域的學術貢獻。他探測出恆星形成過程中星系放出的宇宙遠紅外背景,提出星際物質含有芳香族碳氫分子,提高人類對宇宙學的認識。
  • 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公布,6名科學家獲獎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今天5月21日(星期四)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屆共有六位科學家獲頒獎項,得獎者名單如下。所有資料於香港時間 15:30 (GMT 07:30) 在 www.shawprize.org 網站上載。
  • 2020年「邵逸夫獎」獲獎名單公布 6位科學家獲獎
    【解說】5月21日,邵逸夫獎理事會在香港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以色列的6名科學家獲得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楊綱凱宣布,由於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儀式延期到2021年舉行,具體日期另行通知。
  • 科學家:銀河系或擁有數十億適居行星
    科學家經長期研究發現,銀河系內可能存在數十億顆恆星擁有繞其軌道運行的適居行星。經過長達6年的研究,科學家得出這一結論。根據他們的研究,適於人類生存的行星在銀河系內非常普遍。據科學家估計,銀河系內可能有多達100億顆恆星擁有處於適居區或者說「金髮姑娘區」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