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9月22日電據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22日消息,香港科學館和香港太空館23日起舉行「2020邵逸夫獎展覽」,介紹本年度邵逸夫獎得主情況及其貢獻,並會簡要闡述有關學術領域的基礎科學知識,旨在讓公眾放眼國際,了解世界各地頂尖科學家在科研路上默默耕耘的成果。
「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於2002年11月成立,每年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獲獎者須仍活躍於有關的學術領域、在學術和科學研究及應用上有傑出貢獻、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成就。
2020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獲獎者為美國科學家羅傑·布蘭福德(Roger D Blandford)。他在理論天體物理學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獲獎者共三位,分別為英國科學家格羅·米森伯克(Gero Miesenbck)、德國科學家彼得·黑格曼(Peter Hegemann)以及格奧爾格·內格爾(Georg Nagel)。他們致力研發光遺傳學,徹底改革了神經科學發展的技術。
數學科學獎獲獎者共兩位,分別為美國科學家亞歷山大·貝林森(Alexander Beilinson)和以色列科學家大衛·卡茲丹(David Kazhdan)。他們為表示論和許多其他數學領域帶來根本性的影響。
據悉,此次展覽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邵逸夫獎基金會主辦,並由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和香港教育城聯合策劃。展覽在香港科學館展出至11月18日,在香港太空館展出至12月28日。
另外,香港科學館將於23日起舉辦「百毒不侵──守護健康的抗疫新科技」專題展覽,向公眾闡釋新冠病毒的基本知識,以及有關抗病毒治療和預防疫苗的科學原理。展覽通過展示香港科技大學在抗疫方面的科研成果,呈現香港科研團隊在抗擊新冠肺炎過程中對創新科技的應用。該展覽將展出至明年2月3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