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公布,6名科學家獲獎

2021-01-17 科技獎勵進行時

全面 | 及時 | 權威 | 共享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今天5月21日(星期四)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屆共有六位科學家獲頒獎項,得獎者名單如下。所有資料於香港時間 15:30 (GMT 07:30) 在 www.shawprize.org 網站上載。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每年頒獎一次,每項獎金一百二十萬美元。今年為第十七屆頒發。


「邵逸夫獎」得獎者如下

 

天文學獎頒予

羅傑.布蘭福德 (Roger D Blandford)

2020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頒予羅傑 • 布蘭福德 (Roger D Blandford) 以表彰他對理論天體物理學的根本性貢獻,特別是在活躍星系核的基本理解、相對論性噴流的形成和準直、黑洞的能量提取機制和激波中的粒子加速及其相關的輻射機制。羅傑 • 布蘭福德是美國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盧克 • 布魯森講座教授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教授。羅傑 • 布蘭福德是當代最出色的全方位理論天體物理學家之一。他關注極為廣泛的天體物理學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堪稱為一位罕有的「全才」科學家。他是引力透鏡效應模擬和詮析方面的先驅。他對來自費米太空船的γ射線數據的分析,和引力波的研究,均有建樹。他在研究領域最重要的貢獻,是對活躍星系核及其相對論性噴流的基本理解。

他著作或合著了多篇論文,確定了活躍星系核涉及的關鍵過程是由大質量黑洞吸積所引起,這些過程同樣與γ射線爆發和恆星質量級別的黑洞有關。他和研究夥伴對於相對論性噴流令人矚目的多尺度加速和準直提出了關鍵性見解,當中涉及複雜的流體動力學和電動力學過程。他有遠見卓識,確定磁力矩可從自旋的(克爾)黑洞中提取能量,從而有效驅動噴流。他在論文中提出,圍繞大質量黑洞的吸積盤會產生快速風。科學家現在才開始利用高解析度的無線電和紅外幹涉觀測儀進行直接探測,從而披露圍繞大質量黑洞的最內層吸積和噴流形成區,布蘭福德有先見之明,早已就此加以理論分析,而他早年的文章日益受到重視。盤風與原恆星的外向流亦有關。

另一項越來越多人關注的工作是雙黑洞的終極去向,這是星系之間併合而產生的結果。他也是「迴響技術」的共同發明人,該技術觀察放射過程的線譜和連續譜,從頻譜的時間變化來探索遠距超大黑洞附近的氣體空間結構,這個手段已廣為應用,成為了標準的技術。 布蘭福德對這個課題的貢獻始於分析工作,但在最近的論文中,他和他的團隊不斷探索更精密的數值技術,模擬自旋和吸積黑洞的強引力環境,從而切實掌握複雜的物理學。

除了自身的研究外,羅傑 • 布蘭福德更努力不懈參與科學界的服務,2010年領導美國天體物理學「十年調查」,踏上高峰。

布蘭福德在理論天體物理學多方面都作出深遠貢獻,他創意無限,表現傑出,獲頒2020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平均頒予

格羅.米森伯克 (Gero Miesenböck)

英國牛津大學韋恩弗萊特生理學講座教授暨神經迴路與行為中心主任

彼得.黑格曼 (Peter Hegemann)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神經科學赫蒂講座教授暨生物物理系系主任

格奧爾格.內格爾 (Georg Nagel)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分子植物生理學教授

2020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平均頒予格羅 • 米森伯克 (Gero Miesenböck)、彼得 • 黑格曼 (Peter Hegemann)和格奧爾格 • 內格爾 (Georg Nagel),以表彰他們所研發的光遺傳學,一項徹底改革了神經科學發展的技術。格羅 • 米森伯克是 英國牛津大學韋恩弗萊特生理學講座教授暨神經迴路與行為中心主任。彼得 • 黑格曼是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神經科學赫蒂講座教授暨生物物理系系主任。格奧爾格 • 內格爾是德國維爾茨堡大學 分子植物生理學教授。

要明白大腦的運作,我們需要了解神經細胞交流時所使用的語言。鑑於人類大腦中有860億個神經細胞,它們之間的交流異常複雜,要了解其中過程是極富挑戰性的。每個神經元可以與其他神經元進行多達近萬次接觸,導致萬億個突觸連接。感謝2020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獎人:牛津大學的格羅 • 米森伯克、柏林洪堡大學的彼得 • 黑格曼和維爾茨堡大學的格奧爾格 • 內格爾,他們近年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發現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讓我們能夠追蹤和控制實驗動物的神經網絡。

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可控制個別神經細胞活動的方法,以便觀察細胞之間交流時所用的網絡,並確定細胞交流過程的調控。在過去一個多世紀,科學家通過化學或物理方法直接激活局部的神經細胞,以檢測和控制神經網絡裡的細胞電位變化。神經科學家的夢想是利用光來間接控制細胞電位變化,以達到較少侵入性及更準確地控制和觀察神經網絡在完整有機體的功能。第一個關鍵突破是於2002年米森伯克及其同事所發明的光遺傳學工具。他的研究小組使用自然光敏蛋白(視紫質),這是一種使視覺產生色素的蛋白。研究小組把果蠅的光敏視紫質基因植入脊椎動物的培養神經細胞。結果,培養細胞表現出由光引起的神經元活動模式。基於這個初步研究結果,米森伯克率先證明這種方法可應用於完整的果蠅,並且通過光學激活指定的環路,從而改變果蠅的行為。米森伯克在第一份報告中得出結論:「由於每個靶神經元都對光感產生反應,因此無需深入了解其空間坐標。這技術可同時準確地處理大量神經元,而不會對不同功能的周邊神經元產生不良幹擾。」米森伯克的方法開創了光遺傳學的新紀元。

將這種方法應用於動物時,雖然果蠅視紫質對於光所作出反應,但反應比較緩慢,果蠅的遺傳機制也過於簡單,這些都是技術上的缺點。幸運的是,另一幾乎和米森伯克的研究同時進行的衣藻趨光性的研究,發現一種較為簡單受光調控的正離子通道蛋白。雖然視紫質最先是在某些原始微生物中發現並分離的,但藻類具有快速趨光反應,證明單個受體蛋白足以引起細胞膜電流的變化。在1991年發表的早期研究中,彼得 • 黑格曼在衣藻發現一種含視紫質的光受體。經過多年對光感的研究,黑格曼和格奧爾格 • 內格爾合作並分別於2002年和2003年發表兩篇論文,他們使用 基因克隆方法,證明兩種光敏通道蛋白 ChR1 和 ChR2 的存在。關鍵是,該團隊發現 ChR2 在脊椎動物細胞中表達該基因時,會引起極快的光誘導膜電流變化。這發現意味著光遺傳學發展踏入第二個主要階段。

黑格曼和內格爾發現的 ChR2,可應用於各種細胞和組織的功能上。在2005年,戴塞羅斯和博伊頓的研究小組,以及幾個月後獨立進行研究的黑格曼、蘭德梅賽和赫利茨小組,也證明了 ChR2應用於神經細胞和脊椎動物組織的優越特性。自此,戴塞羅斯和 博伊頓各自研發工具,將光準確地傳遞到哺乳類動物大腦深處神經網絡。

這些基礎科學上的發現,使我們獲得重要的工具,能夠清晰了解和精確地控制動物大腦中特定的神經網絡。這些發現預示著探索認知和情感奧秘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人們終於可以在基因和細胞層面說明甚麼是精神失常。

數學科學獎平均頒予

亞歷山大.貝林森(Alexander Beilinson)

美國芝加哥大學大衛和瑪麗 • 溫頓格林講座教授

大衛.卡茲丹 (David Kazhdan)

前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020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平均頒予亞歷山大 • 貝林森 (Alexander Beilinson) 和大衛 • 卡茲丹 (David Kazhdan),以表彰他們對表示論,以及許多其他數學領域的重大影響和深遠貢獻。亞歷山大 • 貝林森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大衛和瑪麗•溫頓格林講座教授。大衛 • 卡茲丹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數學教授。

亞歷山大 • 貝林森和大衛 • 卡茲丹兩位數學家對被稱為表示論的數學分支作出了深遠貢獻,他們也為許多其他領域帶來根本性的影響而聞名,例如算術幾何學、K理論、共形場論、數論、代數和複數幾何、群論以及廣泛的代數領域。除了證明重要定理,他們還創造了一些概念性工具,這些工具對其他數學家取得突破至關重要。他們的工作既深且廣,促進了諸多數學領域的長足發展。

群論與對稱性的概念有著密切關連,群本身是抽象的概念,但可以通過對某些數學對象的變換或對稱關係(通常是向量空間的線性變換)來「描述」,這種具體的描述就是群的表示。眾所周知,群的表示十分重要,使許多關於群論的問題簡化為較熟悉的線性代數問題。群的表示在物理學上也相當重要,例如,物理系統的對稱群決定了該系統的方程解的一些重要特性,而群表示能將這對稱群描述清楚。大致而言,表示論是對數學和物理學基本對稱性的研究。對稱群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有限群、李群、代數群、p-adic群、圈群、賦值向量群等等。正因為這樣,貝林森和卡茲丹的工作在許多不同領域上作出貢獻。

卡茲丹其中一個最具影響力的想法是引進一個群的特性,稱為卡茲丹特性(T)。在各種群表示中,總有一個令人不感興趣的「平凡表示」,它將群的每一個元素與對物體完全沒有任何作用的「變換」聯繫起來。儘管平凡表示本身並不令人感興趣,但更有趣的是關乎另一個表示與平凡表示有多接近。特性(T)為該問題提供了精確的量化意義。卡茲丹使用特性(T)解答了兩個有關李群離散子群的難題。自此,特性(T)在 群表示論的許多方面都具極其重要的應用,局部域上代數群中的格、遍歷理論、幾何群論、擴張子、算子代數和網絡理論等,並且已被公認為表示論中真正的基本概念。

繼這一個突破,卡茲丹也解決了一些表示論和在李群中有關格的難題,例如賽爾貝格猜想中不一致的格,以及關於仿射赫克代數的分類的施普林格猜想。

與喬治 • 盧斯蒂格合作解決上述最後一個問題時,卡茲丹引進一類重要的多項式,並制訂出一對非常有影響力的(等價)猜想。亞歷山大 • 貝林森的其中一個成就,是與約瑟夫 • 伯恩斯坦一起證明這些猜想(這些猜想也由聖呂克 • 布萊林斯基和柏原正樹獨立證明)。該證明引進的方法,揭示出一個稱為幾何表示論的領域,謀求了解群表示的幾何和分類結構的深層基礎。卡茲丹在該領域的發展也發揮重要作用,從這方面研究所得的洞見已用於解決幾個難題。

由貝林森、伯恩斯坦和皮埃爾 • 德利涅創立的另一著名概念稱為反常層。避開專業術語去嘗試解釋反常層是不可行的,但一個頗為人知的說法首先指出反常層既不是反常也不是層。這概念可說是真正深奧的發現,雖然這概念的定義絕不直觀,但至今被視為「拓撲學其中一個最自然和最基本的事物」(引自相同的說法)。朗蘭茲綱領是數學研究其中一個核心目標,貝林森的概念亦對朗蘭茲綱領造成深遠影響。例如,假若沒有這概念,便難以想像吳寶珠完成「基本引理」的工作,以及勞倫特和文森特 • 拉夫福格的建樹(三位皆因這項工作而曾獲大獎)。卡茲丹誠然把數學的卓見帶入這一組豐富的意念中。通過指出軌道積分可以演繹為某些有限域上的代數簇的計數點,他和盧斯提格開闢了證明基本引理的通道,自此,卡茲丹繼續在這個課題上發揮重大影響。貝林森更因提出與 L 函數和動機理論有關的深奧猜想而聞名,不但完全改變對這兩個主題的理解,並導致相關工作激增。

貝林森和卡茲丹站在過去數十年許多最令人振奮的數學發展的核心,這些發展持續不息。他們獲頒2020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實至名歸。

「邵逸夫獎」自2004年起每年頒獎一次,每個獎項包括證書、金牌和120萬美元獎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度「邵逸夫獎」頒獎禮將延期至2021年舉行。(完)

背景資料

「邵逸夫獎」是按邵逸夫先生的意願而設,於2002年11月宣告成立,以表彰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獲得突破成果,和該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意義深遠影響的科學家,原則是不論得獎者的種族、國籍、性別和宗教信仰。

「邵逸夫獎」是國際性獎項,由邵逸夫獎基金會管理及執行。邵逸夫先生亦為邵氏基金會和邵逸夫慈善信託基金的創辦人,這兩個慈善組織主要發展教育、科研、推廣醫療福利及推動文化藝術。

本文來源邵逸夫獎,文章轉摘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關注公眾號,回復關鍵詞,查閱獎勵經典知識

回復「01」,閱讀國家獎經典知識;

回復「02」,閱讀部級獎申報知識;

回復「03」,閱讀獎勵寫作經典技巧;

回復「04」,閱讀歷年國家獎評審專家;

回復「05」,閱讀歷年教育部獎評審專家;

回復「00」,閱讀獎勵硬核知識。

相關焦點

  • 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揭曉 6位科學家獲獎
    中新社香港5月21日電 (記者 曾平)邵逸夫獎基金會21日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6位科學家獲獎。5月21日下午,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及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左三)等人出席發布會。邵逸夫獎基金會於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第十七屆「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天文學獎頒予羅傑·布蘭福德;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平均頒予格羅·米森伯克、彼得·黑格曼、格奧爾格·內格爾;數學科學獎平均頒予亞歷山大·貝林森、大衛·卡茲丹。
  • 2020年度邵逸夫獎頒布 6名科學家獲獎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5月21日訊(記者 林煥新)今天,邵逸夫獎基金會公布了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者名單,6名科學家獲獎。2020年度天文學獎頒予美國科學家羅傑·布蘭福德,以表彰他對理論天體物理學的根本性貢獻,特別是在活躍星系核的基本理解、相對論性噴流的形成和準直、黑洞的能量提取機制和激波中的粒子加速及其相關的輻射機制。
  • 2020年「邵逸夫獎」獲獎名單公布 6位科學家獲獎
    【解說】5月21日,邵逸夫獎理事會在香港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以色列的6名科學家獲得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楊綱凱宣布,由於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儀式延期到2021年舉行,具體日期另行通知。
  • 「邵逸夫獎」今年頒獎禮或延期至2021年舉行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一百萬美元。「邵逸夫獎」自2004年起每年頒獎一次,每個獎項包括證書、金牌和120萬美元獎金。楊綱凱近日,邵逸夫獎基金會公布了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6位科學家獲獎。
  • 邵逸夫獎名單公布 頒獎典禮將於9月26日在香港舉行
    「邵逸夫獎」2018年度得獎者名單今天下午在香港揭曉,三位科學家分別獲得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頒獎典禮將於2018年9月26日在香港舉行。創立於2002年的「邵逸夫獎」今年走進第十五屆。自2004年開始,該獎項每年頒獎一次,表彰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獲得突破性成果,並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每個獎項包括獲獎證書、金牌,以及獎金一百二十萬美元。
  • 2019年度「邵逸夫獎」公布 三位科學家獲獎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5月21日(星期二)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屆共有三位科學家獲頒獎項,得獎者名單如下。
  • 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揭曉
    5月21日,在香港九龍香格裡拉大酒店,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中)在記者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新華社香港5月22日電 邵逸夫獎基金會21日在香港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以色列的多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獎項,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
  • 光遺傳學先驅榮獲2020年度「邵逸夫獎」!
    邵逸夫獎基金會21日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6位科學家獲獎。「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表彰在學術、科研或應用上取得突破性的科學家。他們的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邵逸夫獎」自2004年起每年頒獎一次,每個獎項包括證書、金牌和120萬美元獎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度「邵逸夫獎」頒獎禮將延期至2021年舉行。
  • 中國的邵逸夫獎應大力宣傳
    ,由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管理及執行的國際性獎項,旨在表彰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和該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 2002年11月,按邵逸夫先生的意願而設立邵逸夫獎。原則是不論得獎者的種族、國籍、性別和宗教信仰。近期在科研上有傑出成就且仍活躍於該學術領域的候選人將獲優先考慮 截至2020年5月,邵逸夫獎共評選十七屆,頒發了十六屆。 邵逸夫獎提名及評審程序於每年九月開始,該獎評選的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貢獻能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豐富人類精神文明。
  • 2018年邵逸夫獎名單公布:三個獎項,每項獎120萬美元
    2018年邵逸夫獎名單公布:三個獎項,每項獎120萬美元 邵逸夫獎基金會網站 2018-05-14 21:49
  • 6位重量級科學家獲2020年度邵逸夫獎
    今天(5月21日)下午,邵逸夫獎基金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者名單。格羅米森伯克等6位外國科學家分別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邵逸夫天文學獎和邵逸夫數學科學獎三個獎項。2020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頒予格羅米森伯克、彼得黑格曼和格奧爾格內格爾,以表彰他們所研發的光遺傳學,這是一項徹底改革了神經科學發展的技術。格羅米森伯克是英國牛津大學韋恩弗萊特生理學講座教授暨神經迴路與行為中心主任。彼得黑格曼是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神經科學赫蒂講座教授暨生物物理系系主任。格奧爾格內格爾是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分子植物生理學教授。
  • 2020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公布
    2020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頒予羅傑·布蘭福德 (Roger D Blandford)以表彰他對理論天體物理學的根本性貢獻,特別是在活躍星系核的基本理解、相對論性噴流的形成和準直、黑洞的能量提取機制和激波中的粒子加速及其相關的輻射機制
  • 2018邵逸夫獎全球發布,邵氏新主席陳偉文現身
    (圖為邵氏新主席陳偉文與中共創始人陳獨秀曾孫、全球第一大學社International Seven Three Society前主席陳恩田合影)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全球三位科學家獲獎Jean-Loup Puget獲得2018年度邵逸夫獎天文學獎,表彰他對紅外到亞毫米光譜範圍天文學的貢獻。
  • 2020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公布
    2020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平均頒予格羅•米森伯克(Gero Miesenböck)、彼得•黑格曼 (Peter Hegemann)和格奧爾格•內格爾 (Georg Nagel),以表彰他們所研發的光遺傳學
  • 美國華裔科學家徐遐生榮獲「邵逸夫天文學獎」
    中國僑網消息:據香港中通社報導,邵逸夫獎基金會6月16日在香港公布2009年度邵逸夫獎名單,5名分別來自中國、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因在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和數學科學領域取得卓越成就而獲獎。  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首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邵逸夫獎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等,16日在發布會上公布得獎名單。
  • 2018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
    2018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授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數學教授路易.卡法雷 (Luis A Caffarelli)。Luis A Caffarelli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今天5月14日(星期一)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第十五屆邵逸夫獎獲獎名單。
  • 2018年度邵逸夫獎名單公布
    2018年度邵逸夫獎基金會5月14日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第15屆「邵逸夫獎」得獎的三位科學家
  • 英美6名科學家獲邵逸夫獎 今年獎金增至120萬美元
    新華社香港5月31日電(記者張雅詩)邵逸夫獎基金會31日在港公布2016年度邵逸夫獎名單,來自英國和美國的6名科學家獲獎。自今年起,每項獎金增至120萬美元。    邵逸夫獎設有3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以及數學科學。每年頒獎一次,今年開始每項獎金由100萬美元增至120萬美元。
  • 2017年邵逸夫獎公布,5名科學家獲獎
    來源:教育部、邵逸夫獎官網2017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於9月26日晚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5位科學家因科研成就突出分獲天文學
  • 2019年度「邵逸夫獎」在香港頒獎,3名科學家獲獎
    9月25日晚,2019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