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華裔科學家徐遐生榮獲「邵逸夫天文學獎」
中國僑網消息:據香港中通社報導,邵逸夫獎基金會6月16日在香港公布2009年度邵逸夫獎名單,5名分別來自中國、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因在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和數學科學領域取得卓越成就而獲獎。 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首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邵逸夫獎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等,16日在發布會上公布得獎名單。
-
「東方諾貝爾獎」得主天文學家徐遐生祖籍金華
浙江在線10月10日訊10月7日晚,素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頒獎典禮,5位科學家分別獲得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大獎項。華裔科學家徐遐生獲天文學獎,他也是獲得這一獎項的首位華人科學家。
-
歷年邵逸夫獎天文學獎得主
米歇爾·麥耶發現太陽系外行星米歇爾·麥耶是一位任教於日內瓦大學天文學系的瑞士天文學家;已於2007年退休,但仍以榮譽退休教授身分持續進行研究。麥耶於1942年和戴狄爾·魁若茲於1995年一起發現了第一個環繞類太陽恆星飛馬座51的行星飛馬座51b。2005年獲得邵逸夫獎天文學獎。
-
2019年度「邵逸夫獎」公布 三位科學家獲獎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5月21日(星期二)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屆共有三位科學家獲頒獎項,得獎者名單如下。
-
他叫徐遐生!
邵逸夫天文學獎(華人唯一)美國哲學學會院士 (2003)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師研究講座 (2001) 美國物理和天文學會共同頒發Heineman獎 (2000)美國天文學會Brouwer獎 (1996) 荷蘭Leiden大學Oort講座教授 (1996) 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
永嘉(徐遐生)曾任清華大學校長,宇宙裡還有顆以他命名的行星!
他所撰著《物理宇宙》、《天文學導論》、《天文物理學》成為當今美國各大學天文學經典教材。在美國紐約,有一個頗有名望祖籍永嘉楓林的徐姓家族。光家族成員就有50多人,並且個個學有所長,都有高等學歷、高級職稱。其中,一家之長徐賢修和其二兒子徐遐生是斐聲紐約的「徐氏雙雄」,在這裡我們先著重介紹一下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徐遐生先生。
-
獲得邵逸夫獎數學獎的那些科學家,你都認識嗎?
獲得邵逸夫獎數學獎的那些科學家,你都認識嗎?邵逸夫獎為國際性獎項,得獎者應仍從事於有關的學術領域,在學術或科學的研究或應用上有傑出貢獻,或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領域有卓越之成就。下面小編就帶你來看看獲得數學科學獎的有哪些人吧!
-
華裔科學家謝曉亮沈志勳獲2009年度勞倫斯獎
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與謝曉亮教授在頒獎典禮上 美國能源部日前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典禮,向六位傑出的美國科學家頒發了2009年度歐內斯特·奧蘭多·勞倫斯獎。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謝曉亮,材料科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沈志勳獲獎,在此之前,華裔科學家只有丁肇中(1975年)、李遠哲(1981年)和劉錦川(1988年)獲得過勞倫斯獎。
-
美華裔天文學家馬中珮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美華裔天文學家馬中珮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洞分解圖中顯示在最亮的星系團之一裡,超大黑洞周圍被無數星體包圍,吸力範圍則達到冥王星繞太陽軌道的七倍。
-
6位重量級科學家獲2020年度邵逸夫獎
今天(5月21日)下午,邵逸夫獎基金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者名單。格羅米森伯克等6位外國科學家分別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邵逸夫天文學獎和邵逸夫數學科學獎三個獎項。2020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頒予格羅米森伯克、彼得黑格曼和格奧爾格內格爾,以表彰他們所研發的光遺傳學,這是一項徹底改革了神經科學發展的技術。格羅米森伯克是英國牛津大學韋恩弗萊特生理學講座教授暨神經迴路與行為中心主任。彼得黑格曼是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神經科學赫蒂講座教授暨生物物理系系主任。格奧爾格內格爾是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分子植物生理學教授。
-
2018年度邵逸夫獎名單公布
2018年度邵逸夫獎基金會5月14日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第15屆「邵逸夫獎」得獎的三位科學家
-
當代中國教育界的10位著名校長,其中有個瑞安人!
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1931年獲該校理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後任復旦大學校長、數學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教授。
-
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揭曉
5月21日,在香港九龍香格裡拉大酒店,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中)在記者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新華社香港5月22日電 邵逸夫獎基金會21日在香港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名單,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以色列的多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獎項,每項獎金為120萬美元。
-
2020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公布
2020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頒予羅傑·布蘭福德 (Roger D Blandford)以表彰他對理論天體物理學的根本性貢獻,特別是在活躍星系核的基本理解、相對論性噴流的形成和準直、黑洞的能量提取機制和激波中的粒子加速及其相關的輻射機制
-
2018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
2018年度邵逸夫數學科學獎授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數學教授路易.卡法雷 (Luis A Caffarelli)。Luis A Caffarelli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今天5月14日(星期一)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第十五屆邵逸夫獎獲獎名單。
-
中國的邵逸夫獎應大力宣傳
可是有一個中國「邵逸夫獎」卻不大有人知道,故中國的邵逸夫獎應大力宣傳。 2002年11月,按邵逸夫先生的意願而設立邵逸夫獎。近期在科研上有傑出成就且仍活躍於該學術領域的候選人將獲優先考慮 截至2020年5月,邵逸夫獎共評選十七屆,頒發了十六屆。 邵逸夫獎提名及評審程序於每年九月開始,該獎評選的原則主要考慮候選人之專業貢獻能推動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素,豐富人類精神文明。
-
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公布,6名科學家獲獎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今天5月21日(星期四)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屆共有六位科學家獲頒獎項,得獎者名單如下。所有資料於香港時間 15:30 (GMT 07:30) 在 www.shawprize.org 網站上載。
-
伯魯奇獲邵逸夫天文學獎 致力探索太陽系外適居行星
中新社香港9月29日電 (陳逸舟)太陽系外行星的無數可能性一直吸引著人類的無窮探索,獲得今年邵逸夫獎的科學家威廉·伯魯奇在香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已找到12個行星與地球體積相似,且處於星系適宜居住帶中,將來有機會發現更多。他因在此領域的成就獲得了2015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
-
「邵逸夫獎」今年頒獎禮或延期至2021年舉行
楊綱凱近日,邵逸夫獎基金會公布了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6位科學家獲獎。由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教授出任評審會主席,評審人員從世界各地有限期聘任。評審工作從每年6月開始,翌年6月宣布得獎者名單,8月頒獎。
-
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揭曉 6位科學家獲獎
中新社香港5月21日電 (記者 曾平)邵逸夫獎基金會21日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6位科學家獲獎。5月21日下午,邵逸夫獎理事會主席及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左三)等人出席發布會。邵逸夫獎基金會於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第十七屆「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天文學獎頒予羅傑·布蘭福德;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平均頒予格羅·米森伯克、彼得·黑格曼、格奧爾格·內格爾;數學科學獎平均頒予亞歷山大·貝林森、大衛·卡茲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