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遐生(左)在頒獎典禮上。
浙江在線10月10日訊10月7日晚,素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頒獎典禮,5位科學家分別獲得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大獎項。華裔科學家徐遐生獲天文學獎,他也是獲得這一獎項的首位華人科學家。
徐遐生以恆星形成學說著稱於世,他提出了普遍理論框架,解釋了觀測恆星中發現的多種現象,進一步建立了恆星形成標準模型,其理論也關係到太陽系的起源。
邵逸夫獎是香港著名實業家邵逸夫資助設立的國際性獎項,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至今已連續舉辦6屆,目前設有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大獎項,每項獎金100萬美元,旨在表彰在學術研究、科學研究或應用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並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
記者查詢了一下,發現徐遐生竟與金華有一些關係。
徐遐生雖是美國和英國雙重國籍,但他的名字卻出現在金華徐氏的家譜裡。在徐氏家譜的浙江分布圖上,顯示出徐氏在我省共有三支:「楓林徐氏」、「徐山村徐氏」、「碧蓮村徐氏」。其中,徐遐生的名字列在「楓林徐氏」的歷代名人錄裡,身份為「美國天文科學院院士,臺灣清華大學校長」。
楓林位於楠溪江中遊東岸,離永嘉縣城42公裡,與樂清相接,位於永樂古道、永仙古道和永縉古道交會處,群山環抱,曲水西流,素有「楓葉地,稱樂土」之稱。在五代(907~960)時,徐雷偕弟徐澤自福州霞浦縣赤岸葛洪山遷居婺州(今金華)雞籠山,再遷永嘉縣仙居鄉嶼北。徐氏家族在金華、永嘉不斷壯大,成為有名的書香門第。到清末已有千餘戶,丁壯數千人,並優遊於詩書禮義之場,歷練於士、農、工、商之途,各有建樹。
這一支的徐氏名人輩出,有永州知州徐自明,太常寺判院徐叔圭,吳縣縣令徐度,監察御史徐定超,直隸知州徐象藩,國民黨九軍上校徐象譜,桂林市工商局局長徐象長,美國天文科學院教授、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徐遐生等。另一支「碧蓮村徐氏」的原籍在東陽,也是子孫繁衍昌盛。
徐遐生1943年6月2日生,在專業領域享有極高的聲譽,是美國哲學學會院士、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還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講座教授、荷蘭Leiden大學Oort講座教授,曾獲得美國物理和天文學會共同頒發的Heineman獎、美國天文學會的Brouwer獎、美國天文學會的Warner獎。
徐遐生的父親徐賢修也是著名的科學家,他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後赴美國就讀布朗大學,獲應用數學博士學位,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徐賢修任臺灣工業研究院董事長時,曾建議設立了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為臺灣的現代科技和工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1970年,徐賢修被聘為臺灣清華大學校長,積極推動臺灣數學教育。
徐遐生雖然沒繼承父親的數學事業,選擇了天文學,卻繼承了父親的職業,後來也擔任了臺灣清華大學校長。他生於昆明,6歲去了美國,在美國念小學、中學、大學。徐遐生大四時候,在麻省理工學院念書。大四時要寫論文,他找了一個指導教授———林家翹教授。當時天文學家對星繫結構的緣由產生了極大好奇,但苦於無法了解。林家翹教授也對這個題目產生興趣。徐遐生本來是學物理的,不懂天文,於是在林家翹引導下修了一門天文課,然後跟著林教授寫論文。兩年後發表了一篇介紹密度波和星系旋臂形成關係的論文,成功解釋了螺旋星系的結構,成為近40年來天文物理學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徐遐生從此也成為國際知名的天文物理學家,有一顆小行星就是以其英文名字(Frank Shu)命名的。
據金華日報 記者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