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的一名工程師近日提出了一種建造電影《星球大戰》中「死星」的方法,並且該方法與「銀河帝國」所採用的方法截然不同。
它不需要將所需的原料從某顆行星上發射到太空中,一顆小行星就足以提供所有的建造材料。與此相比,帝國選用的是一種較為困難的方法。利用小行星來建造死星的工作量要小得多,因為所需的金屬和有機化合物都是現成的。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首席工程師布萊恩·穆裡希德(Brian-Muirhead)在一則視頻中解釋稱,要想建造死星,我們不需要「從行星上將一大堆原料發射到太空中」。
他認為,若能使用宇宙中現成的材料,這一工作將簡單得多。小行星上有金屬、有機化合物和水,這些都是建造死星的必備材料。他在視頻中指出,有了這些材料,你就有了「建造死星所需的一切材料」。
穆裡希德本人近期內並不會建造屬於自己的死星,但他會在小行星重定向任務(Asteroid-Redirect-Mission)中,拉近NASA與小行星之間的距離。在該任務中,科學家們會向小行星上發射一個機器人,從小行星表面搜集一枚石塊,然後讓該石塊圍繞月球轉動,再由載人任務將其收回。穆裡希德稱,他希望我們能在2023年左右完成這一任務。
在電影《星球大戰》中,以亞光速飛行的宇宙飛船可以在小行星帶中快速、靈敏地穿梭。NASA目前還無法實現這一技術,但穆裡希德認為,如果降低飛行速度,我們還是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他指出,其中的關鍵是離子推進技術。電影中的宇宙飛船能夠探測到前方的移動物體,並迅速做出反應,利用強大的離子推進器遠離危險之處。
在小行星重定向任務中,NASA使用了四臺離子引擎,能夠實現「低速推進」,讓宇宙飛船在主要的小行星帶之間穿梭。而要想更進一步,我們需要更加強大和先進的動力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