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後,中國也開始了火星探索之路

2020-08-01 中美聚焦

「中美聚焦」關注我們

繼美國後,中國也開始了火星探索之路

作者:金培力(Philip J Cunningham),獨立學者,長期以來在中國和日本從事傳媒工作。

2020年7月23日,中國開啟了一項大膽的火星探測任務,計劃在明年讓一個機器人探測器登上這顆紅色星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是邁向太空的重要一步,不僅因為這是一項極其複雜、大膽的科學壯舉,還因為它可以鼓舞地球上的年輕人——不僅是中國的年輕人,還包括全世界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成長於疫情期間,他們面對的是一個科學並不永遠被重視、非理性隨時會戰勝理性的政治環境。

「天問一號」在位於海南島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這次發射的「時間窗口」是充分利用地球與火星的相對位置,計劃讓探測器在明年2月與這顆紅色星球的軌道交匯。「天問一號」發射後將沿著曲線狀的霍曼轉移軌道移動。在太空動力學中,霍曼轉移軌道要求太空船在兩顆行星距離最近之前發射,在兩顆行星再次遠離之後到達。

火星探測器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一個軌道飛行器,一個著陸裝置,一個可分離的火星車。火星車可以從著陸裝置上滾落,展開的太陽能面板將為火星車在降落區域進行探測提供電力。照相機、探測機和感應器將同步從上方和地表監測火星,研究該星球的氣候和地形。

澳大利亞天體生物學家大衛·弗蘭納裡認為,「天問一號」是一項「由科學驅動的雄心勃勃的計劃,它代表了中國航天項目的重大進步」。火星探測計劃可被視為一項測試項目,來驗證在火星上採集巖石樣本並將樣本帶回地球這種難度更高的計劃的可行性。採集並帶回樣本計劃預計於2030年展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是迄今為止無可爭議的火星探測領軍者,它擁有的技術能夠做到在火星上採集未被汙染的土壤樣本,並將其保存在試管中,但它目前還做不到將這些珍貴的樣本送回地球。鑑於火星探測任務的複雜性——太空船需要進行幾次高難度的軌道轉移,以及全世界的科學家都迫切想要研究這些樣本以確定火星上是否存在微生物生命痕跡,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難道國際合作不是推進火星探測的最佳途徑麼?

弗蘭納裡進一步指出,中國一直在與其他國家分享其獲取的月球數據,希望也可以分享火星數據,因為「太空屬於每一個人」。

這同樣適用於當今世界各地取得的科學成就。科學是美好的事物,不被任何人擁有,只遵循那些人類無法幹涉的法則,但科學可以為人所用,造福人類。

早期的中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於2011年搭載一艘俄羅斯火箭發射。但由於發射設備的發動機出現故障,「螢火一號」未能成功脫離地球軌道,這提醒我們太空發射一直都是難度很高的工作。美國、俄羅斯和日本都曾經歷過高昂的太空計劃因著陸失敗、推進燃料洩漏、太陽能面板安裝失敗或軟體故障而功虧一簣。火星探測計劃的失敗率高達50%,這就更加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

中國國家航天局的耿言對此直言不諱,他指出,相比探測月球,探測火星更具挑戰性。「我們對火星的了解還很有限。那裡的環境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而且風險很大。」

隨著「嫦娥」探月計劃的巨大成功,中國已經跨越了令人遺憾的暫時性失敗。「嫦娥」已經開創性地開始探索月球背面。

月球背面其實並不比我們熟知的正面更暗,只是因為月球被鎖定在地球軌道上,導致其另一面永遠背對地球,因此無法進行直接的無線電通訊。為了與位於月球背面的探測器保持通訊,有必要在「光環」軌道安裝一臺接力通訊衛星。

火星的重力與稀薄的空氣為軟著陸帶來了巨大挑戰。火星上的沙塵暴已經令至少一臺美國火星車失靈,為「天問一號」機器人火星車提供電力的太陽能面板需要一套與「玉兔」完全不同的設計。「玉兔」是「嫦娥」探月計劃中使用的月球車之一,可以在真空中運行。

當一場恐怖的疫情令全球大部分地區遭到封鎖時,摘星探月,繼續人類的探索、實驗與夢想顯得尤為重要。

艾薩克·牛頓創立了微積分,加深了人類對重力的理解,令精確計算地球、火星和往返於兩顆行星之間太空飛船的軌道動力學成為可能。17世紀晚期,一場恐怖的瘟疫襲擊英國,當時也採取了類似封城的措施,令牛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而他所做的一切無疑是創造性思想具有無窮力量的最佳詮釋。

但牛頓的這些創造性思想並非憑空而來,即便他看到蘋果從樹上掉落而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並不完全是虛構。好的科學,正如好的歷史和好的治理一樣,都是基於前人無數貢獻之上的共同成果。

帶著所有科學探索者應有的謙遜,牛頓這樣告訴我們:「如果說我曾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原文標題《牛頓精神》

【2020年最新一期的《中美聚焦文摘》中文版來了!】讀者可以在中美聚焦官網進行在線閱讀,還可以在公眾號後臺回復關鍵詞「領取雜誌」免費領取紙質版(英文)!

7月刊中文版搶先看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中美聚焦網立場。

➤本文為中美聚焦網專欄作家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與中美聚焦網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中美聚焦微信公眾號聯繫並註明出處。

繼美國後,中國也開始了火星探索之路

中美聚焦網|中美交流基金會

相關焦點

  • 繼中阿火星任務後,美國的毅力號不甘落後
    繼阿聯的希望號,中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後,2020年的最後一個火星探測器任務也即將就位,它就是美國宇航局的新一代火星探測器,難得的火星三缺一,毅力號探測器是新一代的火星探測器,耗資24億美元,搭載了五種成像設備,毅力號探測器有一個儀器名為叫做「MOXIE」,它能在吸收火星稀薄的二氧化碳後,製造氧氣,這種設備一旦擴大規模,就可以幫助未來太空人登陸和探索火星,同時毅力號探測器的腹部,裝載了一個小型直升機,這個小型直升機將在毅力號到達火星後,首次嘗試在火星飛行。
  • 領先美國,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人民率先探索火星!徵程開始
    這是我國完全獨立自主實現火星探測的第一步!我國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首次實現火星探測器發射的「繞、落、尋」一步到位!天問一號在發射後,將由運載火箭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飛行至7個月抵達火星,經歷火星捕獲、火星停泊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進入火星大氣。
  • 中國正式開始探索太陽系行星:從月球開始!
    中國已經批准或規劃在未來10年內啟動若干空間探索任務。中國新一代行星科學家在決定未來探索任務的科學目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中國的行星研究界來說,當前計劃對於深空探索的重視不僅標誌著一個新的開始,也標誌著一個轉折點。   月球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太空探索任務的目標。
  • 中美「火星探索」競賽,中國能彎道超越美國嗎?
    那麼中美兩國之間,探索火星的水平差距到底有多大,中國有沒有機會彎道超車?我們在這篇文章裡試著來回答這些問題。毅力號火星車發射本文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回顧了美國探索火星的歷史,及現今的水平;第二部分,介紹了蘇聯及俄羅斯的探火歷程;第三部分講的是歐洲及其他國家對火星的探索;第四部分是重點,講述中國火星探索的過去和現今,最重要的是分析了中國火星探測器成功的可能性
  • 太空探索之路充滿挑戰:從《火星救援》看如何移民火星
    預計約7個月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抵達火星附近,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著陸火星。馬克其實並沒有死,醒來時發現自己成了「火星魯濱遜」,要面對如何在火星自救這個艱難命題。樂觀堅強的馬克開始絕地求生,在火星上開啟了自給自足的農夫生涯,想盡辦法發出求救信號,終於聯繫上地球總部。在歷經549個火星太陽日後,馬克安全回到了地球。影片中對火星的探索設想並非完全虛構,擁有強烈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人類,早已將目光投向這個除金星之外離地球最近的行星。
  • 中國,阿聯和美國的火星探測器的大比拼
    在剛剛過去的7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國和美國分別發射了自己的火星探測器,這三家探測任務各有什麼亮點?阿聯的「希望號」將像氣象衛星一樣繞火星最近赤道軌道運行,收集星球上不同區域在不同季節和不同時間的全天候氣象數據,還有其他相關數據,幫助地球上的科學家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火星的氣候條件。
  • 阿聯開始火星探索:阿拉伯世界的第一次高科技探索有何看點?
    這不但是阿聯史上第一次,也是阿拉伯世界的首次星際探索。升空後,火星探測器計劃飛行近5億公裡,2021年2月抵達火星軌道,正好在太空遙祝阿聯建國50周年。阿聯為此準備了六年。「希望號」是今年7月計劃發射的三個火星探測項目之一。美國和中國的火星表面探測器據悉都在最後準備階段。
  • 中國成功發射火星,標誌著全球深空探索時代的到來
    這是中國首次嘗試登陸這顆紅色星球。這個重達5000公斤的宇宙飛船載有著陸器、軌道器和漫遊者,於當地時間7月23日下午12點41分由中國長徵5號火箭從海南航天發射場空間站發射升空。大約36分鐘後,飛船成功地進入了火星軌道。位於澳大利亞布裡斯班的昆士蘭科技大學的天體生物學家 David Flannery 說: &34;。他表示: &34;。
  • 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偉大時刻,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全面領先美國
    有人可能會問中國為什麼要探索火星?答案是為了我們的地球,大家想一下我們人類在地球上也不過是短短的幾百萬年的時間,相比於地球已經存在46億年來說,這真的只是的一瞬間,而且在地球的歷史上有太多的文明在歷史長河中滅亡了,數不盡的生物最終滅絕。
  • 「火星叔叔」鄭永春萬字科普貼:人類探索火星之路,走了多遠了?
    兩側的主轉向架放倒、摺疊後放進火星車的肚子裡。摺疊之後的車身高度只有18釐米,也就1個足球直徑那麼高。登陸後,火星車展開並脫離著陸器。展開後的火星車長65釐米、寬48釐米、高30釐米。搖臂轉向架可以檢測到20釐米高的巖石,如果火星車有側翻危險,坡度感應器會發出警報。因為個子太矮,它拍攝的照片總是仰視視角,火星上的石塊看起來都很奇怪,特別高大。
  • 中國探索火星方式前所未有!美國人:除美國外沒有國家能做到
    上世紀冷戰時期,人類的航天技術得到跨越式的進步,美國實行的阿波羅計劃實現載人登月,但是這並不能滿足人類對太空的探索,火星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也是太陽系中另外一個有可能演化出生命的行星,受到人們的重視,各國都開始列出計劃,準備對火星進行探索。
  • 中國探索火星方式前所未有!美國人:除美國外沒有國家能做到
    上世紀冷戰時期,人類的航天技術得到跨越式的進步,美國實行的阿波羅計劃實現載人登月,但是這並不能滿足人類對太空的探索,火星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也是太陽系中另外一個有可能演化出生命的行星,受到人們的重視,各國都開始列出計劃,準備對火星進行探索。
  • 探索火星,中國航天再次震撼全球,美國:他們進步太快了
    對於地球上的我們來說,每隔兩年都會有一個去往火星的關鍵窗口期。今年夏天便是如此,因為地球與火星的空間位置將排列成一條直線,這樣太空探測器就可以利用最少的燃料到達那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準備向這顆古老的紅色星球表面發射他們航天史上的第九艘太空探測器。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在這次火星探索的窗口期內不再只有美國一家獨大。
  • 「火星叔叔」鄭永春萬字科普貼:人類探索火星之路,走了多遠了?
    登陸火星前,它與著陸器合為一體。為了裝進著陸器內,它把搖臂轉向架懸掛系統安裝在車身側面。兩側的主轉向架放倒、摺疊後放進火星車的肚子裡。摺疊之後的車身高度只有18釐米,也就1個足球直徑那麼高。登陸後,火星車展開並脫離著陸器。展開後的火星車長65釐米、寬48釐米、高30釐米。搖臂轉向架可以檢測到20釐米高的巖石,如果火星車有側翻危險,坡度感應器會發出警報。
  • 中國為什麼非要去火星?探火之路究竟有多難?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至今,國際火星探測以發展新技術和獲得科學發現為主要驅動力,催生了又一個火星探測的新高潮,並在技術發展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的進步。其中,在技術發展水平方面,國際上已實現對火星的飛掠、環繞、著陸、巡視探測,技術難度更大的採樣返回和載人探測仍有待突破技術瓶頸。
  • 火星探索的那些眾所周知與鮮為人知
    2020年7月,人類對火星的探索似乎異常忙碌。幾乎前後腳,繼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發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也於當地時間7月30日開啟了「奔火」之旅。
  • 美國星艦SN9發射失敗,SN10即刻補位,中國已開始計劃探索太陽!
    SN9在成功飛上10 千米的高空之後便開始進行著陸試驗,只不過最終整個火箭卻沒有調整好下落的角度,最後整個試驗以SN9四十五度與地面接觸後爆炸告終。只不過相對於太空探索公司宏偉的計劃,我國的航天事業則是一步一個腳印正在踏實的穩步前進。去年嫦娥五號順利完成了探月任務並從月球帶回了一批土壤樣本,這些樣本也是自從美國實施載人登月計劃以來第二批樣本,對於我國的航天科學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事實上除卻嫦娥五號以外,我國的火星探測計劃也正在穩步地推進著。
  • 火星的誘惑:中國「天問」出徵,跨越4億公裡的探索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搭乘著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經過半個多小時的飛行後,探測器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開啟了漫長的火星之旅。「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篇章。
  • NASA火星之路計劃
    圖像來源:NASA近來科技資訊最熱門的話題非火星移民莫屬了,例如私人太空探索公司SpaceX 的火星移民計劃,準備於2022 年兩次單程將無人飛船送到火星
  • 「中國網評」天問一號尋訪火星 中國向未知再次進發
    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中國人在永不止步探索未知的科學精神驅使下,再次將目光投向宏大深邃的浩瀚蒼穹。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蒼茫宇宙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屈原用長詩《天問》將這種好奇表達得淋漓盡致。此次火星探測器以這首長詩命名,是2000多年後的中國對華夏先人跨越時空的回應。天問一號計劃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