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所揭示雜原子調控的碳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低碳烷烴,包括C2~C6鏈烷烴,主要來源於天然氣、油田伴生氣、頁巖氣、石化和煉油過程的副產。它們儲量豐富,價格低廉,由於所含的飽和碳氫鍵十分惰性,工業用途狹窄,一直以來作為低價值的燃料使用。而低碳烷烴通過轉化製備的低碳烯烴,其用途則十分廣泛,是塑料、橡膠、樹脂、高分子、醫藥、農藥、有機化工、精細化工、石油添加劑等後續產業鏈賴以生存的基石,預計2016年全球需求量將達到2.59億噸/年。因此,高效轉化低碳烷烴 (C2~C6) 生產相應烯烴不僅可以加速利用非傳統燃料氣作為化石能源的補充原料,也可以解除化學工業對石油資源的單純依賴,這被譽為21世紀能源利用和轉化領域的裡程碑。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催化材料研究部研究員蘇黨生領導的科研團隊一直致力於低碳烷烴催化轉化制烯烴的基礎研究以及工業化應用探索,自2008年發現非金屬納米碳可替代傳統貴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用於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以來,非金屬納米碳在傳統熱催化中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迎來蓬勃發展,其在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中展現出較傳統金屬催化劑更高的活性、抗積碳性能以及突出的穩定性Science, 2008, 322, 73)。隨後,他們通過有機小分子模型化合物( J. Am. Chem. Soc., 2009,131,11296 )及化學滴定法(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14224 )證實了碳表面醌羰基(C=O)是烴類氧化脫氫反應的選擇性活性位,醌羰基中富電子的氧具有親核性,易進攻烷烴中的氫原子導致碳氫鍵斷裂生成烯烴,而還原態的氫醌基團可被氧氣氧化恢復原有活性位醌羰基,從而完成催化循環。然而,碳表面的缺陷和邊緣往往容易將分子氧解離為親電氧物種(O-, O22-),進攻烯烴中富電子的碳碳雙鍵(C=C),導致烯烴過度氧化生成碳氧化物,降低烯烴選擇性。

  近期,蘇黨生團隊利用非金屬元素氮、磷、硼調節碳表面電子云分布,以此來調控碳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揭示了三者改性的區別。氮原子具有與碳原子相近的原子半徑,可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將其引入到碳納米管骨架中,形成石墨型N物種,富電子的氮元素提高了碳納米管骨架的電子云密度,從而促進了周圍碳原子對分子氧的解離,使得碳催化劑對烷烴的活化更容易,其表觀活化能的降低與石墨氮含量(NG)存在如下關係:Ea=117.2-32.7 NG( Chem.Commum.,2013,49,8151 )。具有較大原子半徑的磷原子不進入碳納米管骨架,但具有空p軌道的磷原子對未成對電子具有容納能力,可對碳表面缺陷/邊緣和氧官能團的富餘電子進行有效控制。隨著磷含量持續增加,磷改性碳納米管在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中的烯烴選擇性呈現先增加後降低的火山型分布(1),同時磷改性碳納米管抗氧化溫度的升高、以及在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中反應速率的下降,也呈現先急後緩的對應關係(2A)。結合程序升溫脫附(TPD,圖3 A, B)、全反射紅外光譜(ATR-IR,圖3C)以及動力學測試,揭示了磷改性碳納米管催化性能的微觀機理(3D):磷首先抑制表面缺陷和邊緣對分子氧的活化,導致碳納米管抗氧化溫度的迅速升高,在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中:分子氧和烷烴消耗速率迅速下降,過度氧化減少且烯烴選擇性提升2倍,超過金屬催化劑V-Mg-O;磷含量持續增加,碳表面氧官能團與磷形成磷酸酯結構(C-O-PO3),其脫氫活性位醌羰基也遭到抑制,因而在異戊烷氧化脫氫中烯烴選擇性下降;過量磷將佔據所有碳表面,因而導致催化劑在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中完全失活。同樣具有空p軌道的硼原子在調控碳納米管表面電子分布及異戊烷氧化脫氫性能時卻展現不同結果:隨硼含量增加,硼改性碳納米管抗氧化溫度的升高(2B)、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速率下降(2B)以及烯烴選擇性升高(1)都呈現平臺效應,這表明硼屬於選擇性改性試劑,而磷屬於非選擇性改性試劑。另外,以磷、硼雜原子改性的納米金剛石催化劑用於丙烷氧化脫氫反應時,脫氫選擇性也獲得相應提高。該系列研究工作不僅從原子層面揭示了催化反應機理,同時拉近了理論研究與工業應用的距離。

  上述工作被發表在ChemSusChem(2014, 7, 3476)Catalysis Today(2015, 249, 161)ACS Catalysis(2015, 5, 2436)以及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15, 51,9145)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批准號:2011CBA005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5122126421303226)和中石化項目資助。

 

1 磷、硼改性碳納米管在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中產物分布變化 

 

2 (A)、硼(B)改性碳納米管抗氧化溫度及在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中反應速率變化 

 

3 磷改性碳納米管的TPD(A,B)ATR-IR(C)譜圖及在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中機理示意圖(D) 

  低碳烷烴,包括C2~C6鏈烷烴,主要來源於天然氣、油田伴生氣、頁巖氣、石化和煉油過程的副產。它們儲量豐富,價格低廉,由於所含的飽和碳氫鍵十分惰性,工業用途狹窄,一直以來作為低價值的燃料使用。而低碳烷烴通過轉化製備的低碳烯烴,其用途則十分廣泛,是塑料、橡膠、樹脂、高分子、醫藥、農藥、有機化工、精細化工、石油添加劑等後續產業鏈賴以生存的基石,預計2016年全球需求量將達到2.59億噸/年。因此,高效轉化低碳烷烴 (C2~C6) 生產相應烯烴不僅可以加速利用非傳統燃料氣作為化石能源的補充原料,也可以解除化學工業對石油資源的單純依賴,這被譽為21世紀能源利用和轉化領域的裡程碑。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催化材料研究部研究員蘇黨生領導的科研團隊一直致力於低碳烷烴催化轉化制烯烴的基礎研究以及工業化應用探索,自2008年發現非金屬納米碳可替代傳統貴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用於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以來,非金屬納米碳在傳統熱催化中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迎來蓬勃發展,其在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中展現出較傳統金屬催化劑更高的活性、抗積碳性能以及突出的穩定性(Science, 2008, 322, 73)。隨後,他們通過有機小分子模型化合物( J. Am. Chem. Soc., 2009,131,11296 )及化學滴定法(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14224 )證實了碳表面醌羰基(C=O)是烴類氧化脫氫反應的選擇性活性位,醌羰基中富電子的氧具有親核性,易進攻烷烴中的氫原子導致碳氫鍵斷裂生成烯烴,而還原態的氫醌基團可被氧氣氧化恢復原有活性位醌羰基,從而完成催化循環。然而,碳表面的缺陷和邊緣往往容易將分子氧解離為親電氧物種(O-, O22-),進攻烯烴中富電子的碳碳雙鍵(C=C),導致烯烴過度氧化生成碳氧化物,降低烯烴選擇性。
  近期,蘇黨生團隊利用非金屬元素氮、磷、硼調節碳表面電子云分布,以此來調控碳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揭示了三者改性的區別。氮原子具有與碳原子相近的原子半徑,可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將其引入到碳納米管骨架中,形成石墨型N物種,富電子的氮元素提高了碳納米管骨架的電子云密度,從而促進了周圍碳原子對分子氧的解離,使得碳催化劑對烷烴的活化更容易,其表觀活化能的降低與石墨氮含量(NG)存在如下關係:Ea=117.2-32.7 NG( Chem.Commum.,2013,49,8151 )。具有較大原子半徑的磷原子不進入碳納米管骨架,但具有空p軌道的磷原子對未成對電子具有容納能力,可對碳表面缺陷/邊緣和氧官能團的富餘電子進行有效控制。隨著磷含量持續增加,磷改性碳納米管在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中的烯烴選擇性呈現先增加後降低的火山型分布(圖1),同時磷改性碳納米管抗氧化溫度的升高、以及在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中反應速率的下降,也呈現先急後緩的對應關係(圖2A)。結合程序升溫脫附(TPD,圖3 A, B)、全反射紅外光譜(ATR-IR,圖3C)以及動力學測試,揭示了磷改性碳納米管催化性能的微觀機理(圖3D):磷首先抑制表面缺陷和邊緣對分子氧的活化,導致碳納米管抗氧化溫度的迅速升高,在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中:分子氧和烷烴消耗速率迅速下降,過度氧化減少且烯烴選擇性提升2倍,超過金屬催化劑V-Mg-O;磷含量持續增加,碳表面氧官能團與磷形成磷酸酯結構(C-O-PO3),其脫氫活性位醌羰基也遭到抑制,因而在異戊烷氧化脫氫中烯烴選擇性下降;過量磷將佔據所有碳表面,因而導致催化劑在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中完全失活。同樣具有空p軌道的硼原子在調控碳納米管表面電子分布及異戊烷氧化脫氫性能時卻展現不同結果:隨硼含量增加,硼改性碳納米管抗氧化溫度的升高(圖2B)、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速率下降(圖2B)以及烯烴選擇性升高(圖1)都呈現平臺效應,這表明硼屬於選擇性改性試劑,而磷屬於非選擇性改性試劑。另外,以磷、硼雜原子改性的納米金剛石催化劑用於丙烷氧化脫氫反應時,脫氫選擇性也獲得相應提高。該系列研究工作不僅從原子層面揭示了催化反應機理,同時拉近了理論研究與工業應用的距離。
  上述工作被發表在ChemSusChem(2014, 7, 3476),Catalysis Today(2015, 249, 161),ACS Catalysis(2015, 5, 2436)以及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15, 51,9145)上,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批准號:2011CBA005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51221264、21303226)和中石化項目資助。
 
圖1 磷、硼改性碳納米管在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中產物分布變化 
 
圖2 磷(A)、硼(B)改性碳納米管抗氧化溫度及在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中反應速率變化 
 
圖3 磷改性碳納米管的TPD(A,B)、ATR-IR(C)譜圖及在異戊烷氧化脫氫反應中機理示意圖(D) 

相關焦點

  • 陸安慧教授團隊: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非金屬催化體系研究進展
    這種打破傳統認知的非金屬催化劑的催化作用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一個新的研究熱點. 此外, 非金屬炭基催化劑在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中也表現出一定的活性, 碳納米管、碳納米纖維以及納米金剛石等炭基催化劑均被用於氧化脫氫反應. 炭基催化劑中的羰/醌基被認為是催化活性位; 催化劑表面的羧酸、酸酐、內酯等官能團易引起選擇性的下降, 通過雜原子(B、P、N)摻雜可調變催化劑表面的親電氧物種, 改善烯烴的選擇性.
  • 碳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催化材料研究部齊偉研究團隊在Acc. Chem. Res.雜誌發表綜述論文,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在碳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方向的研究工作。   對碳材料催化活性中心的定性和定量是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的基礎和關鍵。近反應條件下的分子吸附熱和原位XPS表徵結果均表明碳材料表面親核性較高的氧物種對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貢獻顯著。
  • 中科院金屬所李波課題組:微觀反應動力學模擬釐清乙苯氧化脫氫複雜反應機理
    /acscatal.0c02952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李波研究小組採用基於第一性原理計算的微觀反應動力學模擬方法,系統研究了納米碳催化乙苯(EB)氧化脫氫的反應機理。另一方面,通過烷烴催化脫氫反應可以高效將低碳烷烴分子轉化為同碳烯烴。然而,烷烴催化脫氫(直接和氧化)反應仍面臨著選擇性低、積碳以及高能耗等挑戰,設計和開發新型高效催化劑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而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催化劑性質和反應機理是進行有的放矢篩選高效催化劑的前提條件。2014年以來,中科院金屬所李波研究小組一直從事低碳烷烴催化脫氫反應的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研究工作。
  • 中科院金屬所:碳基材料催化一級醇高值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金屬催化材料的高效利用與替代,尤其是在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和過程及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中開展了深入研究。近期,科研團隊在納米碳基材料高效催化一級醇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 【催化】納米碳催化作用本質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催化活性保持時間長等優勢,其作為一種可再生的環境友好催化劑,可以替代傳統的金屬及其氧化物催化劑直接應用於烷烴催化轉化等相關反應中。經過近20年的發展,研究者在納米碳催化劑製備方法及其在不同催化體系中的應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分子或原子尺度上對納米碳催化本質過程的解釋,以及納米碳催化劑本徵活性的評價和比較等問題上仍不清楚。
  • 畢錫和課題組Chem:銀催化簡單烷烴的區域選擇性官能化
    Donor型金屬卡賓與烷烴分子間反應存在如下問題:供電子取代基使得金屬卡賓親電性降低,難以與烷烴C−H鍵反應;donor型重氮更不穩定,更易於發生二聚。東北師範大學畢錫和(點擊查看介紹)課題組致力於銀催化有機合成與理論研究(Acc. Chem.
  • 低碳烷烴活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孫予罕課題組聯合培養研究生鄧宇超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Science)上在線發表了新的科研成果,在可見光催化低碳鏈烷烴C(sp3)–H鍵活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第一作者為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的Gabriele Laudadio,Timothy Noel為通訊作者。
  • 復旦大學劉烽、施章傑團隊:低碳烷烴均相轉化研究進展
    復旦大學化學系劉烽,施章傑課題組從C–H鍵活化機制出發總結了低碳烷烴在均相催化領域中的研究進展,包括水和酸性體系及一些特殊溶劑,通過親電活化、氧化加成、卡賓插入和自由基活化等多種不同活化機制,實現了低碳烷烴的高附加值轉化.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推進, 節能減排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中被日益關注的核心內容.
  • EES綜述:用於鋅空氣電池的雜原子摻雜碳催化劑:進展、機理和機遇
    鋅空氣電池由於其低成本,安全性,生態友好性和高比能量密度而被認為是下一代清潔和可持續儲能技術的有前途的候選者之一。在鋅空氣電池中,空氣催化劑會加速緩慢的氧氣電催化作用,並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整個電池的性能。
  • 實現乙烷非氧化脫氫制乙烯機理的模型統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乙烷非氧化脫氫制乙烯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乙烯和丙烯等低碳烯烴是現代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通過低碳烷烴脫氫,有望實現頁巖氣直接生產低碳烯烴,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金屬鐵(Fe)催化劑曾被用於非氧化脫氫反應,但其存在積碳嚴重的問題。而通過分子篩S-1改性的Fe-S-1,在非氧化脫氫反應中表現出較好的活性和抗積碳能力。
  • 湖南大學王雙印教授Chem:親核試劑電催化氧化活性起源
    但是因為氧析出反應的動力學緩慢,電解水的工業化應用被高能耗的弊端所限制。自從科學家提出以有機小分子氧化半反應替代氧析出反應來耦合產氫以來,基於鎳基催化劑,各種以不同有機分子為底物的氧化替代半反應被報導。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對這一新興領域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尤其是沒有統一的定義。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光反應階段中光信號經由一系列蛋白最終轉變為氧化還原信號,通過硫氧還蛋白(TRX)調控卡爾文循環及大量下遊反應。葉綠體磷酸核酮糖激酶(PRK)和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GAPDH)是卡爾文循環的關鍵酶,分別消耗光反應過程中產生的ATP和NADPH,並均受到TRX的氧化還原調控,處於還原態時為激活狀態,氧化態時為失活狀態。
  • 單個過渡金屬位點用於水氧化:從單核分子催化到單原子催化
    MMCs通常是指分子水平上的一種均相催化劑,單核或多核金屬原子位點能與有機配體良好結合。其固有特徵為結構明確的活性中心、功能性配體和獨特的配位幾何構型。3.然而其瓶頸問題為穩定性欠佳,且較難回收再利用。為解決該問題,可以將MMCs錨定在固體載體上(異質化的MMCs),以固定的金屬原子為催化中心,進行異相水氧化催化反應。
  • Matter:首次揭示鉭基納米簇在鋰硫電池中對多硫化物催化轉化機理
    本文亮點陳忠偉教授團隊發現Ta2O5中Ta元素d軌道和不飽和O原子之間協同構成有效的電子能帶結構,其具備合適的價帶和導帶的臨界值,能夠跨越多硫化物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動勢;此外,由於較高的Ta-O鍵能,Ta2O5具有較強的熱力學穩定性。這些特性預示著Ta2O5是一個有潛力的多硫化物催化材料。
  • 中國科大在碳基催化劑電催化析氫研究中取得進展
    已有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氮等雜原子摻雜可以調控雜原子近鄰碳原子的電子結構,增強該碳原子活性位點與反應中間體的吸附作用,進而提高石墨烯等碳基材料的電催化析氫性能,然而傳統的吡啶、吡咯和石墨型氮摻雜模式對於石墨烯等碳基催化劑的性能調控,效果不佳,與報導的高活性的金屬基催化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 催化周報:Science、JACS、Angew、AM等大合集
    將動力學分析和DFT計算與多種技術相結合,直接揭示了孔徑為0.53 nm的關鍵多孔碳殼不僅允許H2擴散到Co位點進行活化,並阻止N-雜芳烴的可及性,而且還可以通過Co位點的氫溢流催化N-雜芳烴的氫化。此外,在Co位點處存在的表面/基底碳表現出高的抗硫中毒和抗氧化能力。這項工作對於指導設計和操作具有成本效益的耐用型氫化催化劑具有重要意義。
  • 基於電子結構精準調控策略構築氮碳包覆的核殼結構硒化物電催化劑
    成分可控的合成氮摻雜的碳包覆的不同種類的硒化鎳精確的調控了相應納米材料的電子結構,這對於HER電催化活性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理論計算結果表明NiSe@NC主要通過範德瓦爾斯作用力來調控碳外殼的電子結構,從而賦予了它優異的全pH產氫電催化活性。這部分工作不僅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地精確調控納米材料電子結構的方法,而且為未來氮摻雜的碳包覆的硒化物複合材料的可控合成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和理論指導。
  • 二維材料外延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特性與共性
    二維材料在高性能器件的實際設計中得以應用的前提是了解和優化其基本物性,如電子結構、磁性、光學響應、激子效應和催化性質等。文章首先集中介紹石墨烯和其他新興二維層狀材料vdW外延生長中常見的主要原子尺度機理,然後通過幾個實例介紹二維材料的物性優化和功能化的一些進展。
  • ACS Catal碳催化活化過硫酸鹽-苯甲醇選擇性氧化新體系
    (CNT)能夠有效地活化過硫酸鹽,所生成的高活性羥基自由基和硫酸根自由基可以選擇性的將苯甲醇氧化成苯甲醛(選擇性高於80%)。此外,一些液態過氧化物如過氧化氫和叔丁基過氧化氫也可用於醇的氧化中,但是均不穩定且有爆炸危險。目前在催化劑的選擇上,無金屬的碳材料催化劑作為傳統金屬催化劑的替代材料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從而解決了金屬材料成本高和容易造成環境汙染等問題。通過對碳材料豐富的官能團進行調控,可以優化其催化性能,同時提供更深入的機理認識。近年來,過硫酸鹽(HSO5-/PMS)作為穩定且廉價的固體氧化物受到了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