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科學網

 

利用可再生的碳基材料替代金屬基催化劑材料,滿足現代社會對化學工業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嚴格要求已成為化學、化工和材料領域新興的熱點研究方向之一,其中對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本質的認識一直是該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催化材料研究部齊偉研究團隊在Acc. Chem. Res.雜誌發表綜述論文,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在碳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方向的研究工作。

 

對碳材料催化活性中心的定性和定量是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的基礎和關鍵。近反應條件下的分子吸附熱和原位XPS表徵結果均表明碳材料表面親核性較高的氧物種對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貢獻顯著。齊偉團隊提出的原位化學滴定方法在領域內首次給出直接的化學證據證明酮羰基基團是納米碳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的活性中心(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14224)。同時,該方法能夠通過單次測試直接定量活性中心數目,獲得碳材料歸一到單個活性中心的本徵催化活性(TOF),為反應動力學研究打下基礎(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13682)。

 

催化反應動力學、同位素效應(ACS. Catal. 2017, 7, 5820)以及在模型碳催化劑材料上的原位紅外光譜表徵(ACS. Catal. 2017, 7, 1424)揭示出碳催化烷烴脫氫反應的機理。與金屬氧化物材料表面的經典M-v-K機理不同,氧氣分子在納米碳表面存在活化和氧交換過程。研究工作系統比較了氧化釩和納米碳催化材料的反應動力學參數和反應機理,總結了碳催化材料在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中的優勢和不足,指明了具有高催化反應活性和烯烴選擇性的碳基催化材料設計製備的指導原則和方向。過去5年,齊偉研究組在納米碳催化活性中心定性與定量、本徵催化活性的測定,以及催化反應動力學等領域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先後發表了6篇系列論文。這一系列論文通過細緻、系統的研究工作完整揭示了碳催化的本質過程,建立起系統的非金屬催化反應理論體系,切實推動了綠色非金屬納米碳催化領域的發展。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金屬所和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研究項目的資助。(來源: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圖1 碳催化反應機理研究策略

 

 

圖2 模型納米碳催化材料上的原位紅外光譜分析

 

 

圖3 碳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過程示意圖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二氧化鈦光催化反應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中科院金屬所:碳基材料催化一級醇高值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金屬催化材料的高效利用與替代,尤其是在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和過程及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中開展了深入研究。近期,科研團隊在納米碳基材料高效催化一級醇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 立體專一性的碳(sp2)-碳(sp3)偶聯反應研究獲進展
    立體專一性的碳(sp2)-碳(sp3)偶聯反應研究獲進展 2018-05-17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研究發現,在無過渡金屬參與下芳基/烯基硼酸能與二級苄基滷代物、α-羰基滷代物以及烯丙基滷代物等順利偶聯,並且利用穩定的手性二級苄基甲磺酸酯為底物首次實現了立體專一性的偶聯。機理研究表明,該反應經歷SN2反應過程。該工作為立體專一性的碳(sp2)-碳(sp3)間偶聯提供了新的合成思路,並且首次實現了烯基硼酸作為親核試劑的SN2反應,擴充了親核取代反應的應用範圍(圖一)。
  • 工程熱物理所在CO在CuO(111)表面催化氧化機理和反應動力學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新技術實驗室研究員田振玉研究團隊初步揭示CO在CuO(111)表面的催化氧化機理及催化劑表面缺陷位在催化過程中所起作用,結合研究團隊前期提出的CO在Cu2O(111)表面的氧化機理計算工作及實驗工作,深入揭示CO在銅基氧化物表面的反應機制,並提出對應的反應動力學模型
  • 科學網—瓦爾登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無機催化研究組研究員葉生發團隊與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李位仁、馬克思-普朗克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教授Schnegg合作,在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氧化反應通常是放熱反應,具有很高的驅動力,但需要克服氧分子從自旋三重態轉換到自旋單重態產生的高動力學勢壘。
  • 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12月22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獲得突破性進展 分子振動對化學反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是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H2以及它的同位素分子是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被最為廣泛研究的分子。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對H/D/F/O/Cl/OH+H2/HD/D2等反應的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反應動力學研究的發展,也大大提高了我們對化學反應本質機理的認識。
  • 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12月27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楊學明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表面光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Strong Photon Energy Dependence
  • 德國《應用化學》封面報導化學所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進展
    分子氧參與的半導體光催化反應在環境汙染物降解、化學品綠色合成等領域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其微觀機理很不清楚,尤其是分子氧的作用及其歸屬一直存在爭議,這就限制了半導體光催化反應量子效率偏低和反應選擇性難控制等瓶頸問題的解決。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有了新進展。
  • 福建物構所JACS: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研究獲進展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
  • 福建物構所《JACS》: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研究獲進展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因此,如何實現可見光反應是對TiO2光催化原理和應用提出的一個極大挑戰。  趙進才課題組從1995年開始致力於染料汙染物可見光光催化降解及其機理的研究。發現染料分子吸收可見光被激發後可以向TiO2導帶注入電子實現電荷分離,通過半導體導帶的媒介作用實現可見光照射下染料分子和空氣中氧分子的同時活化,成功地將有機染料汙染物氧化降解。
  • 金屬所納米碳材料高效催化過氧化氫電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納米碳材料有望作為貴金屬催化劑的替代材料,應用於電化學氧還原反應。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碳催化反應過程和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的研發,近期在納米碳材料高效催化過氧化氫電合成領域取得進展。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果 | 中科院力學所魏小林研究員:Cu-Ce催化劑上CO催化燃燒反應機理研究進展
    綜述近年來Cu-Ce體系催化劑上CO催化燃燒反應的研究進展,列舉了不同的催化劑製備方法,概括了Cu-Ce催化劑的結構形貌-性能關係與載體-活性組分的強相互作用規律(尺寸效應、界面效應),分析了基於表徵技術、原位試驗與反應動力學等方法得到的不同反應路徑之間的差異,總結出CO催化燃燒微觀反應機理。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2017-12-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JACS:研究者揭示DNA光損傷反應動力學機理研究進展
    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從氣相小分子體系擴展到更為複雜的凝聚相生物分子體系、與分子生物學等領域形成交叉,是化學動力學研究領域蘊含機會和富有挑戰的方向之一。在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支持下,化學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致力於發展時間分辨紅外等光譜方法,深入研究導致DNA光損傷的激發態及自由基反應的複雜過程,取得了系列進展,發現並提出分子和量子態層次上認識DNA光損傷的多種化學反應新機理。DNA光損傷的本質是生色團鹼基分子吸收紫外光發生光化學反應。
  • 合成氣選擇性製備乙醇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和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合成氣一步法製備乙醇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乙醇是重要的化學品和燃料。通過合成氣高效並高選擇性地直接製備乙醇是目前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
  • 大連化物所超冷四原子反應的動力學計算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東輝團隊,在超冷四原子反應的動力學計算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超冷四原子反應的精確截面計算。  近年來,超冷(T<10-3K)分子的製備成為實驗熱點。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雖然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作為高選擇性、高效、低成本的CO2還原電催化劑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其在ECR中的構效關係及催化機理的研究以及工業化的應用仍需要更多的關注,這也是未來該領域發展的重要目標。電催化CO2還原為C1、C2和C3產物的反應路徑及作用機理【研究背景】日益枯竭的化石能源及其燃燒排放的大量CO2氣體給人類帶來了能源與環境的雙重壓力,尤其是全球溫室效應,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酸化等一系列惡果。如何將CO2資源化利用並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化學品或燃料是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