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安慧教授團隊: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非金屬催化體系研究進展

2021-01-10 騰訊網

低碳烯烴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 通過脫氫反應將低碳烷烴轉化為同碳數的烯烴是烷烴高值化利用和烯烴原料多元化的重要途徑. 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的反應具有不受反應平衡限制、無積炭、反應溫度低等優點, 一直是研究的熱點. 傳統的金屬氧化物具有較好的催化劑活性, 但容易造成烯烴的過度氧化而導致烯烴選擇性低. 硼基催化劑作為一種新型非金屬催化劑, 表現出顯著不同於金屬氧化物催化劑的反應特性. 六方氮化硼(h-BN)被首次報導在丙烷氧化脫氫反應展現高活性, 隨後系列硼化物(SiB6、CB4等)以及負載型硼基催化劑相續被報導. 硼催化劑顯現出高的催化活性和優異的烯烴選擇性, 產物中幾乎沒有完全氧化產物CO2生成, 這為選擇性斷裂C H鍵開闢了新路徑. 大量的譜學以及動力學研究表明催化劑表面BOx物種為催化劑的活性位點. 這種打破傳統認知的非金屬催化劑的催化作用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一個新的研究熱點. 此外, 非金屬炭基催化劑在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中也表現出一定的活性, 碳納米管、碳納米纖維以及納米金剛石等炭基催化劑均被用於氧化脫氫反應. 炭基催化劑中的羰/醌基被認為是催化活性位; 催化劑表面的羧酸、酸酐、內酯等官能團易引起選擇性的下降, 通過雜原子(B、P、N)摻雜可調變催化劑表面的親電氧物種, 改善烯烴的選擇性.大連理工大學陸安慧教授課題組全面介紹了近年來非金屬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所涉及的催化劑體系、反應機理等研究進展, 並展望了不同催化劑體系應用於烷烴氧化脫氫反應的未來發展.

低碳烯烴, 如乙烯、丙烯、丁二烯等作為工業的重要原料, 廣泛應用於橡膠、高分子、農藥、醫藥、精細化工等重要領域.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 下遊產品需求量迅速增長, 但烯烴產能增長落後於下遊產業的需求增長, 預計到2023年, 特別是乙烯和丙烯的需求量均超過50Mt, 但自給率仍不足80%, 產量和需求量之間存在巨大缺口. 在工業生產中, 低碳烯烴主要來源於石腦油的蒸汽裂解, 反應溫度約800°C, 能耗高, 反應產物分布較寬, 需要複雜的分離工藝. 其次, 蒸汽裂解產物以乙烯為主, C3-C4烯烴產能不足, 難以滿足應用需求. 另一方面, 我國天然氣、石油裂解氣、煤層氣、生物質分解氣等資源豐富, 比如, 2018年國內天然氣產量約為1603億立方米, 且此類資源中含有大量的低碳烷烴資源(1%~15%). 但是這部分中的低碳烷烴基本作為低價值燃料使用. 如果能夠將這些低碳烷烴催化脫氫高效轉化為低碳烯烴, 不僅可以解決我國低碳烯烴原料對石油資源依賴性強的問題, 同時也可推動低碳烷烴的高值化利用.

低碳烷烴脫氫包括直接脫氫(Dehydrogenation, DH)和氧化脫氫(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DH)兩條反應路徑. 直接脫氫反應是分子數增加的強吸熱反應, 從熱力學角度, 該反應需要在高溫、低壓下進行, 轉化率受熱力學平衡限制. 常用的催化劑主要包括鉻(Cr)基和鉑(Pt)基催化劑, 其中Cr基催化劑價格低廉, 有較強的抗中毒能力, 但生物毒性大且在反應過程中Cr基催化劑會逐漸和載體形成尖晶石結構, 造成催化劑的不可逆失活. Pt基催化劑具有獨特的活化烷烴C H鍵的能力, 反應活性高, 但價格昂貴, 在催化劑循環再生過程中Pt容易團聚,同樣會造成催化劑不可逆的失活. 另外, 不論是Cr基還是Pt基催化劑, 都存在高溫下C C鍵斷裂引發的裂解反應及烯烴產物的深度脫氫反應等問題, 導致烯烴選擇性降低, 催化劑積炭嚴重. 通過添加助劑, 調變載體結構可改善催化劑的抗燒結和積炭能力, 但是仍無法避免催化劑積炭失活.

氧化脫氫反應具有不受反應熱力學平衡限制、無積炭、反應速率快和反應溫度低等優點, 備受科研界的關注. 在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中, 傳統的金屬氧化物催化劑, 通過表面晶格氧能夠有效活化烷烴C H鍵, 表現出較好的催化活性, 但是催化劑本身也具備活化烯烴C H鍵的能力, 導致其進一步發生脫氫及插氧反應, 削弱產物分子中C C鍵的強度, 並造成烷烴分子中C C鍵逐級斷裂, 如丙烷分子中先斷裂成C1和C2產物, 再斷成三個C1產物, 最後經氧化成CO2, 造成在高轉化率下目標產物選擇性差、深度氧化等問題.

非金屬催化劑具有相對溫和的給予或接受電子的性質, 具有不同於金屬氧化物催化劑的催化特性. 非金屬的納米炭基催化劑在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中表現出相當的催化活性. 一般認為炭基催化劑表面的含氧官能團(羰/醌基)可作為活性位點, 參與烷烴活化和氧化烷烴脫氫反應. 但由於炭基催化劑表面同時也存在羧酸、酸酐、內酯等官能團, 易生成親電氧物種, 導致烷烴的燃燒或烯烴的深度氧化而生成大量COx. 因此, 通過抑制親電氧物種的生成, 有利於提高烯烴選擇性. 近年, Hermans課題組和大連理工大學陸安慧教授課題組各自獨立報導了非金屬催化劑六方氮化硼(h-BN)能夠高效催化丙烷氧化脫氫反應, 並表現出顯著不同於金屬氧化物的反應特性. 催化劑顯現出高的催化活性和優異的烯烴選擇性, 產物中幾乎沒有完全氧化產物CO2生成, 為選擇性斷裂C H鍵開闢了新路徑. 隨後, 其它含硼非金屬材料以及負載型硼基催化劑也被相繼開發出來, 並應用於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中. 這種打破傳統認知的非金屬催化劑的催化活性作用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一個新的研究熱點. 在這裡作者詳細介紹近年來非金屬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所涉及的催化劑體系、反應機理等研究進展, 所述反應中氧化劑均為氧分子, 催化劑體系主要包括硼基和炭基催化劑, 最後對不同催化劑體系的未來發展做出了展望.

(A) 空速和反應溫度對h-BN/堇青石催化丙烷轉化率和產物選擇性的影響; (B) VOx/γ-Al2O3和h-BN-C催化劑在相同空速、不同管徑下的溫度梯度。

相對於低碳烷烴直接脫氫工藝, 氧化脫氫工藝具有不受熱力學平衡限制、無積炭和反應速率快等優點. 但氧化脫氫工藝最主要的問題仍是如何抑制烯烴的過度氧化, 提升烯烴的選擇性和收率. 新興的非金屬硼基催化劑, 具有高的活性和烯烴選擇性以及低的CO2選擇性, 不僅開闢了非金屬催化劑選擇性斷裂烷烴C H鍵的新的研究方向, 而且豐富了對ODH反應過程的認識, 引起了廣泛關注. 目前在新型硼基氧化脫氫催化劑的開發、活性起源的探索、反應機理的認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但對反應機理的確認和催化過程調控方面仍需深入研究. 例如, 反應條件下反應中間體的捕捉, 活性中心的幾何特性和電子特性詳細的描述, 以及B OH/B O等官能團在反應過程中的動態變化, 亟需發展高時間分辨的譜學表徵和原位電鏡觀測技術, 結合反應動力學和理論計算, 更清晰準確地描述反應機理. 另外, 在反應過程中存在烷烴C C鍵的裂解反應, 降低了目標烯烴選擇性. 因此, 在明晰硼基催化劑反應機理的基礎上, 調控催化劑結構, 開發相應的工藝包,進一步提高烯烴選擇性, 並推進催化劑生產和反應工藝的放大, 實現硼基催化劑在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的工業化應用是今後的主要研究方向. 儘管氧化脫氫存在理論上的優勢, 但目前單程轉化率和烯烴選擇性仍需進一步提高, 要實現工業化, 還任重而道遠.

與金屬氧化物催化劑相比, 非金屬納米炭催化劑顯示出了相當的氧化脫氫催化性能. 炭催化劑表面的羰/醌基在活化烷烴分子上起到重要作用, 但對氧分子的活化仍缺乏清晰的認識, 亟需發展複雜工況條件下的原位表徵技術. 通過雜原子(B、P、N)摻雜等手段調變催化劑表面的親電氧物種或促進氧活化, 提高了烯烴的選擇性, 但是提升催化劑的產率和在氧氛圍下的穩定性仍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該評述近期發表於《中國科學: 化學》——「聚焦精準催化的烴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專刊

相關焦點

  • 金屬所揭示雜原子調控的碳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催化材料研究部研究員蘇黨生領導的科研團隊一直致力於低碳烷烴催化轉化制烯烴的基礎研究以及工業化應用探索,自2008年發現非金屬納米碳可替代傳統貴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用於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以來,非金屬納米碳在傳統熱催化中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迎來蓬勃發展,其在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中展現出較傳統金屬催化劑更高的活性
  • 大工陸安慧教授團隊研究實現了乙醇提質轉化制高值含氧化學品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陸安慧教授團隊致力於乙醇定向高值轉化利用方面的研究,通過催化材料的精準控制合成,實現了乙醇分子的定向轉化制多種高值含氧化學品。生物乙醇作為平臺分子,通過催化轉化可用於生產醛、低碳烯烴、芳香化合物、生物燃油等高值化學品,豐富可持續發展的新資源結構體系。乙醇分子化學性質較活潑,在金屬、酸性、鹼性等中心可同時進行脫氫、脫水、酯化、酮基化、縮合等反應,反應網絡複雜,產物分布寬,因此乙醇的高值轉化利用的核心是催化反應機制導向的活性位精準設計,實現C-C、C-H、C-O和O-H鍵的選擇性活化、斷裂或重組。
  • 蘭州化物所在異丁烷脫氫制異丁烯研究中獲進展
    低碳烯烴是一種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其需求量持續增長。通過將烷烴轉化為烯烴,可提高油氣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減少烯烴對石油裂解路線的依賴。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醜凌軍團隊長期致力於低碳烷烴的選擇氧化研究。
  • 復旦大學劉烽、施章傑團隊:低碳烷烴均相轉化研究進展
    復旦大學化學系劉烽,施章傑課題組從C–H鍵活化機制出發總結了低碳烷烴在均相催化領域中的研究進展,包括水和酸性體系及一些特殊溶劑,通過親電活化、氧化加成、卡賓插入和自由基活化等多種不同活化機制,實現了低碳烷烴的高附加值轉化.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推進, 節能減排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中被日益關注的核心內容.
  • 實現乙烷非氧化脫氫制乙烯機理的模型統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乙烷非氧化脫氫制乙烯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乙烯和丙烯等低碳烯烴是現代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通過低碳烷烴脫氫,有望實現頁巖氣直接生產低碳烯烴,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金屬鐵(Fe)催化劑曾被用於非氧化脫氫反應,但其存在積碳嚴重的問題。而通過分子篩S-1改性的Fe-S-1,在非氧化脫氫反應中表現出較好的活性和抗積碳能力。
  • 【催化】納米碳催化作用本質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X-MOL Tips(點擊閱讀詳情)納米碳材料在烷烴的氧化脫氫等反應中展現出反應活性高,烯烴產物選擇性高
  • 碳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催化材料研究部齊偉研究團隊在Acc. Chem. Res.雜誌發表綜述論文,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在碳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方向的研究工作。   對碳材料催化活性中心的定性和定量是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的基礎和關鍵。近反應條件下的分子吸附熱和原位XPS表徵結果均表明碳材料表面親核性較高的氧物種對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貢獻顯著。
  • 上海有機所在烷烴的官能團化研究中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上海有機所在烷烴的官能團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1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字體:生成的烯烴混合物經後續烯烴異構——氫甲醯化——氫化過程,一鍋法實現了從直鏈烷烴到直鏈醇的轉化(圖1)。  機理研究表明,金屬銥催化劑作用於烷烴脫氫並與隨後的反應氣體CO作用失活。這避免了後續銥絡合物引發的烯烴雙鍵氫化等副反應。金屬銠作用於烯烴異構——氫甲醯化過程。金屬釕作用於決速步的氫化過程,並扮演了促進烯烴異構的角色(圖1)。
  • 烷烴的官能團化研究取得進展
    這是由於簡單烷烴分子中無導向或活化官能團,僅含低極性、高鍵能,飽和C(sp3)-H鍵和C(sp3)-C(sp3)鍵,因此,高選擇性對烷烴分子活化具有挑戰性。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黃正課題組致力於烷烴的高效轉化研究。
  • 中科院金屬所李波課題組:微觀反應動力學模擬釐清乙苯氧化脫氫複雜反應機理
    ,系統研究了納米碳催化乙苯(EB)氧化脫氫的反應機理。研究結果表明反應主要通過Eley-Rideal機理發生,而自由基反應在特定條件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相關成果為未來新型非金屬碳基催化劑的理性設計及反應條件的優化提供了指導。低碳烯烴是化工產業的支柱,是合成塑料、橡膠和纖維的基本原材料。烯烴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化工產業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隨著經濟發展,烯烴需求在持續增加,進一步提高烯烴生產效率有著重要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
  • 我國學者在聚乙烯廢塑料降解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烷烴由高鍵能、非極性C-C單鍵和Csp3-H鍵組成,是最惰性的有機分子之一,其在合成化學中的應用價值較低。黃正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烷烴催化轉化方面的研究。該課題組先前發展了一類新型的PSCOP螯鉗型銥金屬有機配合物,其在烷烴脫氫反應中表現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但是在直鏈烷烴脫氫過程中,由於催化劑具有烯烴異構活性,在反應後期階段不可避免地生成內烯烴混合物作為主要產物。為解決該問題,他們巧妙地利用雙金屬催化一鍋兩步法進行烷烴末端高區域選擇性矽基化,實現烷烴至直鏈烷基矽的高效催化轉化(圖1a)。
  • 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上。1-烯烴作為一種理想的下一代能源物質與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合成方式受到廣泛關注。目前,1-烯烴主要通過傳統的石油工業產品乙烯聚合而成,但通過該方法只能得到偶數碳鏈長度的烯烴。
  • 廈門大學王野等:串聯催化實現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合成氣(H2/CO)轉化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是各種碳資源和CO2化學利用的有吸引力的途徑,但目前都受到產物選擇性差的限制。然而通過串聯催化將CO或CO2活化為中間產物並隨後形成可控的C-C鍵以形成低碳烯烴,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
  • 甲烷氧化偶聯和非氧化偶聯制乙烯或將重創中國煤制烯烴
    經過多年來的研究,人們已經篩選出了2000多種催化劑,申請了百篇專利。其中,鹼金屬—鹼土金屬、稀土金屬、過渡金屬氧化物和具有特定結構的複合金屬氧化物等幾大體系的催化劑最被看好。氧化偶聯技術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1982年,美國uinon caribde化學公司首次公開發表了甲烷氧化偶聯制乙烯的研究成果。這個工藝非常簡捷,反應一步就可以完成。
  • 低碳烷烴活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孫予罕課題組聯合培養研究生鄧宇超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Science)上在線發表了新的科研成果,在可見光催化低碳鏈烷烴C(sp3)–H鍵活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第一作者為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的Gabriele Laudadio,Timothy Noel為通訊作者。
  • 上海高研院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合成氣直接制烯烴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自然》(Nature)雜誌於10月6日發表了相關成果。其中,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化學研究所參與了部分工作。
  •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 據悉,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目前已與山西潞安集團等企業達成協議,擬在催化劑放大製備、反應器設計及工藝過程開發等方面共同合作,力爭儘快實現工業示範和產業化,促進我國煤化工的發展。 在能源化工領域,烯烴是一種基礎且非常重要的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塑料、高級潤滑油、高碳醇、高密度噴氣燃料等很多產品都是以其為基礎原料。
  • 揚大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上。
  • 硫酸根修飾策略實現乙烷氧化脫氫~100%乙烯選擇性
    ▲第一作者:周巖良、衛奮飛 ;通訊作者:林堅、林森、王曉東 通訊單位: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福州大學 論文引用:ACS Catal. 2020, 10, 7619−7629 全文速覽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存在過度氧化難題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揭示氧空位與CO2催化加氫構效關係
    近日,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通過構建具有特定結構的模型催化劑,在揭示氧空位形成能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性能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題為「Insights into the influence of CeO2 crystal facet o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