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在聚乙烯廢塑料降解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2020-11-26 儀器信息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黃正課題組和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管治斌課題組合作,在聚乙烯廢塑料降解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相關成果於6月17日以「Efficient and selective degradation of polyethylenes into liquid fuels and waxes under mild conditions」(溫和條件下高效選擇性降解聚乙烯製備液體燃料和石蠟)為題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在線發表(Sci. Adv., 2016, 2, e1501591)。該研究工作得到優秀青年科學基金(21422209)和重點項目(21432011)等的支持。

  烴類物質(烷烴、烯烴、芳烴等)是化石能源的重要組成體,也是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為應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挑戰,一方面需要從自然界豐富的烴類物質出發,發展高效、原子經濟性的合成技術,直接製備高價值化學品,實現「分子價值的增量」;另一方面也需要發展溫和、實用的催化降解技術,將廢棄的高分子量、穩定的烴類化學化工產品轉化成可再次利用的小分子物質,避免對環境造成汙染,實現「汙染物質的減量」。黃正課題組發展了高效的金屬有機催化方法和技術,在這兩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烷烴由高鍵能、非極性C-C單鍵和Csp3-H鍵組成,是最惰性的有機分子之一,其在合成化學中的應用價值較低。黃正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烷烴催化轉化方面的研究。該課題組先前發展了一類新型的PSCOP螯鉗型銥金屬有機配合物,其在烷烴脫氫反應中表現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但是在直鏈烷烴脫氫過程中,由於催化劑具有烯烴異構活性,在反應後期階段不可避免地生成內烯烴混合物作為主要產物。為解決該問題,他們巧妙地利用雙金屬催化一鍋兩步法進行烷烴末端高區域選擇性矽基化,實現烷烴至直鏈烷基矽的高效催化轉化(圖1a)。催化體系包括由該課題組發展的PSCOP螯鉗型銥金屬有機絡合物作為烷烴脫氫催化劑,將烷烴脫氫生成內烯烴混合物,吡啶二亞胺鐵絡合物作為串聯烯烴異構和端烯烴矽氫化催化劑。該轉化的關鍵在於:烷烴脫氫所生成的烯烴中間體快速異構,並通過鐵催化劑對端烯烴選擇性矽氫化促使內烯烴向端烯烴轉化。該工作為烷烴選擇性官能團化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上(Nat. Chem.,2016, 8, 157; Conversion of alkanes to linear alkylsilanes using an iridium–iron-catalysed tandem dehydrogenation–isomerization–hydrosilylation;利用銠-鐵催化的脫氫-異構化-矽氫化串聯反應實現烷烴到直鏈烷基矽的轉化)。

  聚乙烯和烷烴結構單元相似,均由C-C單鍵和Csp3-H鍵組成。聚乙烯是年產量 大的塑料產品(年產超過上億噸),由於其化學惰性,被棄置後難以降解構成「白色垃圾」主要成分。研究人員利用雙金屬催化交叉烷烴複分解策略,使用價廉量大的低碳烷烴作為反應試劑和溶劑,與聚乙烯發生重組反應,可有效降低聚乙烯的分子量。由於在反應體系中低碳烷烴過量存在,可多次參與和聚乙烯的重組反應,直至把分子量高至上百萬的聚乙烯降解為適用於運輸系統燃油的烷烴產品。該反應適用於 HDPE、 LDPE和 LLDPE的降解,且催化劑可以兼容商業級聚乙烯中包含的各類添加劑,並進一步被證明可應用於實際生活中所產生的聚乙烯廢塑料瓶、廢塑料膜和廢塑膠袋的降解(圖1b)。相比較傳統高溫裂解方法,該方法具有反應條件相對溫和,產物選擇性高的優點。高溫裂解方法往往需要超過400度反應溫度,產生包括氣、油、蠟、焦等非常複雜的混合物;產物包括直鏈烷烴、支鏈烷烴、烯烴、芳烴等,產品利用價值低。而且黃正等發展的降解方法溫度較低(150-200度),生成的產物以直鏈烷烴為主,且可以通過催化劑結構調控或反應時間控制,選擇性生成可作為柴油的C9-C22烷烴或者聚乙烯蠟。這項研究成果得到了Nature、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News等學術雜誌的正面評論,並被《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和新華網等國內外新聞媒體報導。

圖1. a) 烷烴選擇性矽基化;b) 聚乙烯降解。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聚乙烯廢塑料溫和可控降解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 「白色垃圾」有望變身清潔柴油,聚乙烯廢塑料降解獲重大突破
    把廢塑料倒進一個類似飲水機的裝置,擰開龍頭,出來的卻是清潔柴油。這樣的科學夢想也許有一天終會到來。上海有機化學所黃正課題組和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管治斌課題組,近日在聚乙烯廢塑料降解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北京時間18日凌晨2點《科學進展》在線發表。 塑料作為三大有機高分子材料之一,是人類的一個偉大發明。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進才課題組在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及其機理方面進行了十幾年的系統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低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是一類普遍存在、具有長期危害性的環境汙染物,用傳統方法很難處理。
  • 受廢塑料進口量下降 我國再生塑料行業供應量下滑明顯 但前景依然...
    在產業鏈方面,再生塑料行業產業鏈上遊主要是塑料、廢塑料、石油化工行業;下遊主要用於農用薄膜、水管、塑膠袋、水泥袋等塑料產品的製造。再生塑料行業產業鏈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目前,我國再生塑料顆粒產量主要有PVC顆粒、PE顆粒以及PP顆粒。其中PVC顆粒、PE顆粒佔比最大分別達到了35%和34%。
  • 我國學者在貧血症的再生醫學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我國學者在貧血症的再生醫學研究領域取得進展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5 15:50 來源: 自然科學基金會網站    2014年7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光慧研究員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分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StemCell)和《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連續發表了兩篇重要研究論文
  • 重磅發現:蛾幼蟲可降解聚乙烯塑料
    因此,發展高效的生物降解方法對於高分子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聚乙烯全碳鏈的化學成分是其難以降解的真正原因,用普通的化學降解方法難以奏效。因此,使用生物降解的方法是一種可行的途徑的。最近,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系的科學家發現某種蠟蛾幼蟲(Galleria mellonella)可以以較快的速度降解聚乙烯塑料薄膜,並產生乙二醇降解產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旗下期刊《Current Biology》(影響因子8.9)。當使用該種蛾幼蟲與聚乙烯塑膠袋相接處後,約40分鐘後即可產生肉眼可見的漏洞。
  • 老年痴呆症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痴呆症不僅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還給患者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高度重視對老年痴呆症基礎研究的支持,在老年痴呆症發病機制、早期診斷、治療幹預和研究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多種形式和項目類型的資助,取得了良好的資助成效,為老年痴呆症治療方法的最終攻克奠定理論基礎和實驗依據。
  • 在極性材料光催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在具有內建電場的硼氧結構基元的極性光催化材料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研究人員分析了該類材料對氯酚類汙染物的去除能力,結合開爾文探針力顯微實驗證實了內建電場的存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4, 26, 3169);藉助密度泛函理論(DFT)手段確證了極性材料電子結構及光生電荷轉移過程(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 3, 12179);考察了在不同金屬離子半徑作用下導致的不同極化場對有機汙染物降解性能的影響
  •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2018-09-04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字體:基因敲除和互補揭示hnpA基因是菌株CNP-8降解2,6-DBNP必需的基因。該研究首次報導微生物降解2,6-DBNP的過程和分子機制,研究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該團隊長期致力於有機汙染物微生物降解的分子機理和修復研究。
  • 光降解劑硬脂酸鐵硬脂酸錳硬脂酸鈰對聚乙烯光敏化效果,很實用
    我國是一個塑料製造及消費大國 ,每年的廢棄塑料達數百萬噸,這些廢塑料對環境的危害很大 ,即所謂"白色汙染".為了實現薄膜廢棄物回歸自然 ,開發可降解薄膜已成為塑料工業界多年來的重點攻關課題.可降解塑料薄膜主要包括生物降解 ,光降解和光 - 生物降解等.近年來 ,研究發現生物降解塑料存在不少問題 ,主要包括:(1)成本問題—比普通塑料的價格高 2~ 5倍;(2)技術問題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成型工藝及改性研究進展
    , 但其熔體特性和普通聚乙烯等一般熱塑性塑料截然不同, 給加工帶來了困難 , 主要表現在以下 4個方面。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摩擦係數極低 , 使粉料進行過程中極易打滑 , 不易進料。  (4)成型溫度範圍窄 , 易氧化降解。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氣候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受氣象災害的嚴重影響,其中以乾旱和洪澇災害尤為顯著。因此,以旱澇預測為焦點的月-季節尺度的氣候預測一直都是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然而,現有的氣候模式預報的準確率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氣候預測不準的根本原因在於氣候動力學基礎理論的欠缺。
  • 哈工大:水系鹼性電池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哈工大深圳校區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燕在水系鹼性電池循環穩定性和自癒合特性上取得重大進展。
  • 瀋陽生態所等在光降解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內部機制及關鍵過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是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核心問題。凋落物分解決定著碳的存儲和周轉,是陸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關鍵環節。太陽光,作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可以通過紫外線(UV)、短波段可見光誘導光化學反應,直接將高分子化合物(如木質素)裂解成可溶性小分子物質,促進有機質分解,即光降解作用;形成的小分子物質,又能促進微生物吸收和利用,間接加速分解進程。近些年研究積累證實光降解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碳周轉的重要驅動力,很好地解釋了經驗模型在該地區低估部分的碳來源。
  • 數學科學學院校友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Nature官網發布新聞:「無窮多素數成對存在的首次證明(First proof that infinitely many prime numbers come in pairs)」,文章報導了北大數學科學學院78級校友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他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的一個弱化形式。
  •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生物催化劑設計與改造服務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2-02   今日/總瀏覽:
  • 我國科學家取得乳腺癌研究新進展
    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記者田曉航)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江澤飛教授領銜的「西達本胺聯合依西美坦治療激素受體(HR)陽性絕經後晚期乳腺癌的Ⅲ期臨床研究(ACE研究)」,日前在國際權威腫瘤學雜誌《柳葉刀·腫瘤學》在線發表。這項研究成果為部分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 新研究成果!科學家將廢塑料轉化成氫氣,將成為未來新能源
    據估計,到2050年,全世界的廢塑料量可能達到120億噸。面對如此令人震驚的數字,科學家已開始研究廢塑料向氫的轉化,並使其「將廢品轉化為寶藏」。那麼,如何使廢塑料可回收利用並「變廢為寶」呢?牛津大學的一組科學家不久前取得了新發現。
  • 纖維素酶水解鹼處理秸稈可視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木質纖維素是地球上儲量最豐富的生物質資源之一,纖維素酶降解技術是生物轉化高效利用木質纖維素的關鍵還是存在非降解性吸附?)一直存在爭議,纖維素酶對植物細胞壁具體降解方式的研究也未見報導。因此,木質纖維素的有效前處理和纖維素酶水解植物細胞壁過程的可視化研究,將大大提升木質纖維素生物煉製效率。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室科研人員在纖維素酶水解鹼處理秸稈的過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飛秒強雷射誘導的電離電子波包或可重新返回母離子實並與之發生再散射過程,由再散射引起的高次諧波譜或光電子譜為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態超快演化提供有效途徑。當前,發展時空高分辨的原子分子結構及動力學探測方法為研究領域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