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研院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要突破

2021-01-19 中國政府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合成氣直接制烯烴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自然》(Nature)雜誌於10月6日發表了相關成果。其中,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化學研究所參與了部分工作。通過採用全新催化劑活性位結構,該項研究實現了在溫和條件下合成氣高選擇性直接製備烯烴,對拓展合成氣催化轉化領域有重大意義。同時,該項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將有利於促進我國煤化工的發展。此項研究工作得到了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技術部、上海市科委、山西潞安集團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

在能源化工領域,烯烴是一種基礎且非常重要的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塑料、高級潤滑油、高碳醇、高密度噴氣燃料等很多產品都是以其為基礎原料。因此,烯烴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市場供需平衡情況直接影響著整個化學工業的發展水平和產業規模。近年來,為緩解對石油資源的依賴,國內外研究主要以非石油路線為主,即利用煤炭或天然氣資源直接或間接製備烯烴。在目前的主流工藝中,首先以煤或天然氣製備合成氣(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氫氣,即CO和H2),然後由合成氣轉化製得的甲醇,最終通過甲醇轉化路線(包括甲醇制乙烯、丙烯的MTO工藝和甲醇制丙烯的MTP工藝)生產烯烴產品。該技術涉及兩大步驟,即合成氣經銅基催化劑合成甲醇,甲醇經分子篩催化劑轉化為烯烴。無疑,如能減少反應步驟,將合成氣直接高選擇性合成烯烴,將體現出流程更短、能耗更低的優勢。

合成氣經費託反應路線直接制烯烴,是指CO和H2在催化劑作用下,通過費託(Fischer-Tropsch,簡稱FT)反應路線合成烯烴(也稱FTO)的過程。在FT合成反應中,一般認為先進行碳氧鍵斷裂形成碳吸附中間物種,再發生碳碳連接形成不同碳鏈長度的產物。針對經典的FT機理,一般認為產物的鏈增長服從聚合機理,即產物選擇性近似遵循Amderson-Schulz-Flory(ASF)分布,不同的鏈增長因子(α)數值對應不同的產物分布。目前,FTO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烯烴選擇性的提高及產物分布的有效控制。由於FTO是強放熱反應,過高的反應熱容易引起局部過熱,發生飛溫現象,促進甲烷化和積碳的發生,尤其是由於ASF分布規律以及動力學和熱力學等方面的限制,大量甲烷的生成嚴重降低了總烯烴收率。此外,由於在FT合成過程中烯烴作為一種中間產物,極易發生二次加氫反應轉化為飽和烷烴,從而進一步降低烯烴選擇性。鑑於合成氣直接製備烯烴路線受上述因素的制約,為了實現很好的FTO催化性能,設法擺脫ASF分布的限制,同時體現低甲烷選擇性及高烯烴選擇性,有必要開發全新的催化活性位結構。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低碳轉化實驗室)主要開展含碳資源低碳轉化利用核心技術的研發。為了對發展非石油依賴型的能源化工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和解決方案,低碳轉化實驗室一直致力於合成氣催化轉化構效關係和反應網絡的研究以及催化劑的研發。最近,低碳轉化實驗室創造性地研發了一種全新的催化劑,發現在溫和的反應條件下(250 oC和1~5 atm),該催化劑可實現高選擇性合成氣直接製備烯烴,甲烷選擇性可低至5%,低碳烯烴選擇性可達60%,總烯烴選擇性高達80%以上,烯/烷比可高達30以上;同時,產物碳數呈現顯著的窄區間高選擇性分布,C2-15選擇性佔90%以上,產物分布完全不服從經典的ASF規律,體現出很好的FTO性能。為了確定活性位的本質,該實驗室通過深入的構效關係研究並結合DFT理論計算,確定活性位結構是暴露面為{101}和{020}的Co2C納米平行六面體(圖1)。Co2C一般被視為Co基FT催化劑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在合成氣轉化過程中Co2C活性很低且CH4選擇性很高。本工作揭示Co2C存在顯著的晶面效應,相比於其它暴露面,{101}晶面非常有利於烯烴的生成,同時{101}和{020}晶面可有效抑制甲烷的形成。因此,暴露面為{101}和{020}的Co2C納米平行六面體呈現完全異於傳統FT活性相的催化性能,甲烷選擇性很低而烯烴選擇性很高,產物偏離經典ASF規律並體現窄區間高選擇性分布。

基於我國缺油、少氣、富煤的資源特點,該技術具有很強的工業應用前景及很高的經濟效益。

在此項科學探索和研究中,中科院上海高研院和上海科技大學充分發揮科教融合的體制機制優勢,尤其是在人才優勢互補、儀器設備平臺共享、研究生聯合培養等方面,把握了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戰略機遇,積極探索有效落實科技創新中心的溢出效應和輻射帶動效應。與此同時,在國家與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低碳實驗室與相關高校、研究所和資源型國企開展深入合作,在優化技術路線、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提升產業能級的過程中,將基礎研究貫穿其中,凝練科學問題並聚力攻關,在打通創新價值鏈上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目前,中科院上海高研院已與合作單位山西潞安集團等企業達成協議,擬在催化劑放大製備、反應器設計及工藝過程開發等方面共同合作,力爭儘快實現工業示範和產業化,促進我國煤化工的發展。

圖1 FTO催化劑TEM照片。a、b為低倍數TEM照片;c、d、e為高倍數TEM照片;f為Co2C平行六面體納米顆粒示意圖。

圖2 煤基合成氣直接高效製備烯烴

相關焦點

  •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將力爭儘快實現工業示範和產業化 科學網10月6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合成氣直接制烯烴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 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在陝取得新突破
    9月19日,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獲悉:該研究所與延長石油集團合作,在榆林成功開展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工業試驗,其設備全部實現國產化,催化劑性能和反應過程的多項重要參數超過設計指標,總體性能優於實驗室水平。
  • 我國煤化工研究取得裡程碑式突破 煤制烯烴將告別高耗水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記者鄒偉、白國龍)國際化工界90多年來一直沿襲、被視為不可替代的費託(F-T)過程,如今被中國科學家顛覆——他們摒棄了高水耗和高能耗的水煤氣變換制氫過程,創造性地直接採用煤氣化產生的合成氣,高選擇性地一步反應獲得低碳烯烴。
  • 上海高研院召開「二氧化碳和甲烷重整制合成氣」及「生物
    5月20日至21日,「二氧化碳和甲烷重整制合成氣」(由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聯合潞安集團及殼牌公司共同承擔的三方合作項目)和「生物熱化學轉化利用」項目研討會在無錫召開。會議由高研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孫予罕研究員主持,潞安集團副總經理肖亞寧、劉斌和黃巍,山西省合成油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關志道,潞安集團煤化工產業管理處處長孫志強和潞安煤基合成油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馮永發,殼牌亞洲區對外創新合作負責人景旭東、殼牌-中科院技術交流高級首席科學家Dr. Alexander van der Made、殼牌國際化學有限公司化學過程開發專家Dr.
  • 甲醇直接制乙二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
    化學化工學院王野教授課題組與鄧德會研究員課題組(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程俊教授課題組(化學化工學院)合作,在甲醇C−C偶聯直接制乙二醇的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成果「Visible
  • 中國科學家Chem「背靠背」論文:合成氣高效直接轉化製備芳烴
    合成氣作為能源轉化的橋梁可以將煤炭、天然氣、生物質轉化為清潔油品,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石油替代途徑之一。基於中國石油儲量低的現狀,發展合成氣轉化工藝不僅能促進國家的能源戰略安全,也是應對世界化石油能源枯竭潛在威脅的解決方案。在成功利用費託合成製備不同碳數區間的油品之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目光轉向合成氣直接高選擇性製備高附加值化學品,包括低碳烯烴、低碳醇等。
  • 廈門大學王野等:串聯催化實現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目前現有的合成氣制烯烴的費託合成路線(FTO)低碳烯烴(C2-C4)是化學工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石腦油熱裂解產生。合成氣制烯烴的費託合成路線(FTO)已被廣泛研究,碳化鐵或新近開發的碳化鈷(Co2C)催化劑已顯示出C2-C4烯烴的高選擇性。
  • 【人民日報】咬定「煤制烯烴」不放鬆
    他獲獎的理由是:完成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  甲醇制烯烴又稱煤制烯烴,是以煤代替石油,先用煤制甲醇,然後用甲醇製取基礎化工原料——烯烴。劉中民課題組自主開發的煤制烯烴技術,英文縮寫為DMTO。  2010年8月,神華集團採用DMTO技術在包頭建設的180萬噸煤基甲醇製取60萬噸烯烴裝置,投料試車一次成功,成為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
  • 作為近幾年來盈利狀況最好的煤制烯烴在哪些技術上還有提升空間
    經過多年快速發展,目前煤制烯烴技術已全面實現工業化應用,但技術水平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未來煤制烯烴技術發展趨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由此可見,我國煤制烯烴全流程技術自主化程度並不高,技術成套性及其關鍵設備仍然是制約瓶頸,需要加大成套技術研發與應用步伐。(2)開發新型催化劑,進一步提升甲醇制烯烴技術水平近幾年國內浙江石化、恆力石化、盛虹石化以及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的多個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陸續投產,未來3~5年新的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產能也將陸續釋放。
  • 大連化物所「合成氣制高碳醇」取得關鍵進展
    高碳醇是重要的精細化工原料,用於合成增塑劑、洗滌劑、表面活性劑及多種精細化學品,其後加工產品在紡織、造紙、醫藥等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該項目為中科院「變革性潔淨能源關鍵技術與示範」A類戰略先導專項重大科技任務「合成氣制混合醇聯產柴油萬噸/年級工業示範」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鑑定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合成氣制高碳醇Co-Co2C基催化劑獲授權發明專利11件,屬於原創性技術,指標先進,應用性強,居國際領先水平。
  • 上海高研院等在分子篩多孔材料研究中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上海高研院等在分子篩多孔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13 上海高等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
  • 「合成氣制高碳醇」取得關鍵進展 將打破進口原料和工藝限制
    「合成氣制混合醇聯產柴油萬噸/年級工業示範」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合成氣制高碳醇Co-Co2C(鈷-碳化鈷)基催化劑的創製及其在萬噸級裝置上的評價試驗」,於11月26日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鑑定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合成氣制高碳醇Co-Co2C基催化劑獲授權發明專利11件,屬於原創性技術,指標先進,應用性強,居國際領先水平。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煤經合成氣直接制高值化學品」項目中期檢查會...
    近日,科技部高技術中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型節能技術」重點專項辦公室(以下簡稱「專項辦」)組織專家組在北京對復旦大學牽頭的「煤經合成氣直接制高值化學品」項目進行了中期檢查。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咬定「煤制烯烴」不放鬆—新聞—科學網
    他獲獎的理由是:完成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 甲醇制烯烴又稱煤制烯烴,是以煤代替石油,先用煤制甲醇,然後用甲醇製取基礎化工原料——烯烴。劉中民課題組自主開發的煤制烯烴技術,英文縮寫為DMTO。 2010年8月,神華集團採用DMTO技術在包頭建設的180萬噸煤基甲醇製取60萬噸烯烴裝置,投料試車一次成功,成為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
  •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2016-03-04 18:53:11  近日,包信和領導的科研團隊顛覆了90多年來煤化工沿襲的費託路線,創造性地直接採用煤氣化產生的合成氣,在一種新型複合催化劑的作用下,高選擇性地一步反應獲得低碳烯烴。  該研究成果將於美國時間3月4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過程已申報中國發明專利和國際PCT專利。這項成果被同行譽為「煤轉化領域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 上海高研院等在生物醫用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我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催化劑 助力合成氣一步製成高碳醇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從26日召開的中科院「合成氣制高碳醇」項目成果鑑定會上獲悉:我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催化劑(鈷—碳化鈷基催化劑),可助力合成氣(一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合氣體)一步製成高碳醇。目前相關研究單位採用該新型催化劑,已完成世界首例合成氣一步制高碳醇的萬噸級工業試驗。
  • 我國打造煤化工合成氣羰基合成產業鏈
    氧原子「進進出出」能耗物耗水耗皆高  「煤、石油、天然氣化學組分本質的差別是什麼?是碳氫比的差別,也是氧含量的差別。石油加工和煤化工初級加工的區別是什麼?是原油加工『無氧』催化裂解和煤炭『加氧』造氣的差別。」李光興教授表示,目前石油加工和煤化工過程是否引入氧原子這一點並未引起重視,但這恰恰是煤化工能耗高、物耗高、水耗高、工藝路線複雜的一個重要因素。
  • 如何用更少的甲醇生產出更多烯烴?
    在這兩種技術中,具備煤炭資源的企業可採用煤為原料經過合成氣生產甲醇,然後再用甲醇生產烯烴;不具備煤炭資源的企業(如沿海地區企業),可採用外購甲醇(如進口甲醇)直接生產烯烴。  (3)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DMTO工藝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簡稱大連化物所)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MTO研究工作,90年代初在國際上首創「合成氣經二甲醚製取低碳烯烴新工藝方法(簡稱SDTO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