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陸安慧教授團隊研究實現了乙醇提質轉化制高值含氧化學品

2021-01-09 澎湃新聞
大工陸安慧教授團隊研究實現了乙醇提質轉化制高值含氧化學品

2019-09-17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陸安慧教授團隊致力於乙醇定向高值轉化利用方面的研究,通過催化材料的精準控制合成,實現了乙醇分子的定向轉化制多種高值含氧化學品。

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從非石油基的生物質衍生物出發製備化學品,開發綠色高效的生產路線,可減少我國對石油原料的依賴,有利於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生物乙醇作為平臺分子,通過催化轉化可用於生產醛、低碳烯烴、芳香化合物、生物燃油等高值化學品,豐富可持續發展的新資源結構體系。乙醇分子化學性質較活潑,在金屬、酸性、鹼性等中心可同時進行脫氫、脫水、酯化、酮基化、縮合等反應,反應網絡複雜,產物分布寬,因此乙醇的高值轉化利用的核心是催化反應機制導向的活性位精準設計,實現C-C、C-H、C-O和O-H鍵的選擇性活化、斷裂或重組。陸安慧教授團隊基於對反應活性中心、反應路徑和機理等的理解,通過精準控制催化材料的合成,實現了乙醇分子的定向高值轉化制乙醛;提高了乙醇碳鏈增長反應制高碳脂肪醇的收率;開發了溫和條件、直接合成芳香醇的反應路徑。具體研究成果如下:

1)銅基催化劑的界面結構調控及催化乙醇高效脫氫製備有機中間體乙醛

乙醇脫氫製備乙醛原子經濟性高,然而產物乙醛易於在催化劑表面酸性中心發生二次反應,生成大量的副產物。針對該反應過程產物比反應物不穩定這一低碳分子轉化的共性問題,陸安慧教授團隊採用表面炭層包覆技術結合Cu刻蝕炭層促進銅-二氧化矽的界面錨定,構築了具有C-SiO2、Cu-C和Cu-SiO2多界面Cu/C/SBA-15複合催化劑。該催化劑表面暴露相對化學惰性的C層,同時保證Cu顆粒錨定於SiO2且可以與反應物分子接觸,集成了Cu/C和Cu/SiO2在選擇性和穩定性上的優勢,實現了乙醇高效脫氫制乙醛,其乙醇轉化率可達80%,乙醛選擇性98%,並且經60 h測試無失活(Catal. Sci. Technol.,2018,8, 472)。為了深入研究催化劑界面結構和組成對乙醇脫氫性能的影響,團隊以商業β-SiC為載體,通過空氣焙燒或CCl4氣氛處理,控制SiC表面選擇性O暴露或C暴露,製備了一系列Cu基催化劑(Cu/SiC,Cu/SiO2/SiC,Cu/C/SiC),並進行了乙醇脫氫性能研究。該工作通過對載體表界面精準調控,有助於深入理解Cu-Si-C多界面結構催化乙醇脫氫行為(圖1,ChemCatChem2018,11, 481)。 

圖1. SiC表面性質調控策略及表面結構示意圖

2)富含強鹼位的羥基磷灰石納米線催化乙醇偶聯製備增塑劑前體高碳脂肪醇

在多相催化劑的酸-鹼中心,乙醇可以發生C-C偶聯生成高附加值的正丁醇和C6-12高碳脂肪醇。其中,乙醇在羥基磷灰石表面經歷碳鏈增長生成正丁醇,選擇性為70-80%。正丁醇經歷自身偶聯和交叉偶聯能夠生成更高碳數的C6-12脂肪醇。高碳數脂肪醇由於能量密度高(32-35 MJ/L)和十六烷值低(<50)等優點,可以直接作為高能量密度的燃料使用,或用作增塑劑前體。然而乙醇偶聯中C-C鍵的生成機制仍不明確,且目前還沒有乙醇直接高選擇性地合成C6-12高碳脂肪醇的研究工作報導。基於對羥基磷灰石晶體結構特質的研究,團隊藉助配位作用設計合成了羥基磷灰石納米線。相比於傳統的共沉澱法製備的納米棒狀羥基磷灰石,納米線狀羥基磷灰石具有高的[Ca−O−P]活性位密度,提高了C-C偶聯反應速率,因此提升了乙醇偶聯反應中C6-12高碳脂肪醇的選擇性。在乙醇重時空速為0.8gC2H5OH×gCat.-1×h-1和325°C的反應條件下,乙醇轉化率為45.7%,正丁醇選擇性為30.4%,C6-12高碳脂肪醇選擇性為64%。動力學分析結果表明正丁醇是乙醇偶聯的初級產物。在乙醇偶聯反應中,氫氣的引入對產物分布沒有明顯的影響,其反應級數為零。原位紅外光譜實驗未檢測到明顯的C=O振動信號。上述實驗結果表明乙醇在羥基磷灰石納米線上經歷「直接偶聯」路徑生成C4-12高碳脂肪醇,即羥基磷灰石催化劑選擇性的活化乙醇的β-C-H鍵,然後發生親核進攻生成新的C-C鍵,脫水生成脂肪醇,完成偶聯反應(圖2),相關成果發表於Chem. Commun., 2019, 55, 10420。

圖2.表面富含強鹼性位的羥基磷灰石納米線催化乙醇制高碳脂肪醇

3)金屬置換的羥基磷灰石催化低碳醇偶聯-芳構化制醫藥前體芳香醇

甲基苯甲醇等芳香醇具有含氧官能團,是重要的有機化工中間體,在氧化、聚合等反應中表現出高的反應活性,常用於生產醫藥、表面活性劑等。目前在工業上,甲基苯甲醇主要通過二甲苯氧化得到,存在過度氧化和產品分離困難等問題。以乙醇為原料,通過C-C偶聯反應,直接製備甲基苯甲醇的路線難度大,還未見成功報導。基於對乙醇制高碳脂肪醇的「直接偶聯」反應機理的認識,活化α-C-H會生成不同的中間物種,有望調變反應路徑和產物分布。陸安慧教授團隊製備了鈷-羥基磷灰石多功能催化劑(記為Co-HAP),其直接催化乙醇高選擇性的生成甲基苯甲醇。在乙醇重時空速為1.0gC2H5OH×gCat.-1×h-1和325°C的反應條件下,乙醇轉化率為35%,2-甲基苯甲醇選擇性為54%。採用透射電子顯微鏡、低能離子散射譜、X射線能譜、CO低溫紅外、固體核磁、表面鹼性分析等手段證實:鈷離子與羥基磷灰石表面的鈣離子發生置換,以Co2+(即[Co‒O‒P])形式存在於表面2-3個原子層。進一步通過Co-HAP的原位紅外實驗檢測到了乙醛、丁烯醛等中間產物和芳香醇等產物;而在HAP上,僅檢測到了正丁醇。動力學分析和原位紅外光譜等實驗結果表明Co2+改變了乙醇的反應路徑,催化乙醇脫氫生成乙醛,乙醛在羥基磷灰石的酸-鹼位通過C-C偶聯、脫氫環化和加氫反應生成芳香醇(圖3),相關成果發表於ACS Catal.2019,9, 7204。

  圖3.鈷-羥基磷灰石催化乙醇偶聯-芳構化製備芳香醇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和大連理工大學的資助支持。

新聞來源:大工新聞網

作者:王慶楠,賀雷

編輯:黃煒睿

校對:徐一丹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陸安慧教授團隊: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非金屬催化體系研究進展
    低碳烯烴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 通過脫氫反應將低碳烷烴轉化為同碳數的烯烴是烷烴高值化利用和烯烴原料多元化的重要途徑. 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的反應具有不受反應平衡限制、無積炭、反應溫度低等優點, 一直是研究的熱點. 傳統的金屬氧化物具有較好的催化劑活性, 但容易造成烯烴的過度氧化而導致烯烴選擇性低.
  • 大工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
    大工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5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研人員實現甲烷低溫高效直接催化轉化制甲酸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鄧德會和副研究員於良團隊在甲烷低溫轉化制含氧化合物研究中取得進展,發現ZSM-5孔道晶格限域的配位不飽和Fe位點可在溫和條件下直接催化甲烷高效定向轉化制甲酸。
  • 華南理工科研團隊實現木質素高選擇性轉化製備高附加值化學品
    最近,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李雪輝教授團隊相關成果以「Selective Production of Diethyl Maleate via Oxidative Cleavage of Lignin Aromatic Unit」為題,發表於Chem期刊(圖
  • 合成氣選擇性製備乙醇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和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合成氣一步法製備乙醇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乙醇是重要的化學品和燃料。通過合成氣高效並高選擇性地直接製備乙醇是目前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
  • 大工材料學院王清教授最新研究成果被國際頂級期刊錄用
    大工材料學院王清教授最新研究成果被國際頂級期刊錄用 2020-07-17 2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以來崔屹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梳理
    崔屹教授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能源存儲與轉化、納米顯微技術、納米環保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的合成與製造等等。以納米技術為核心,多學科交叉,多方向並進是崔屹教授課題組研究的重要特點。尤其是在電池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崔屹教授團隊長期以來引領國際研究前沿方向。納米人團隊對崔屹教授2020年以來部分研究成果進行了及時匯總,供大家學習交流。
  • 南大教授團隊!高效脫色染料溶液及轉化重金屬汙染物新方法!
    除印染廢水外,礦冶、電鍍等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含氧酸鹽,例如亞砷酸鹽、鉻酸鹽等。先氧化還原轉化再固液分離是去除水中重金屬含氧酸鹽的常用方案,但目前尚缺乏經濟有效、環境負荷小的技術。紫外/雙酮水處理法針對上述問題,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張淑娟教授團隊發展了紫外/雙酮水處理法。通過向廢水中添加少量環境友好的雙酮藥劑,然後利用紫外燈或太陽為光源,即可實現染料廢水的高效脫色及毒性重金屬含氧酸鹽的快速氧化還原轉化。
  • 中國完成世界首例合成氣一步制高碳醇萬噸級工業試驗
    中國完成世界首例合成氣一步制高碳醇萬噸級工業試驗 2019-11-26 22:26:31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於2004年原創發現的一種全新催化劑——Co-Co2C(鈷-碳化鈷)基催化劑,歷時15年持續研發試驗,近期已完成世界首例合成氣一步制高碳醇萬噸級工業試驗
  • 化工系陸奇團隊在電化學二氧化碳轉化製備高附加值化學品受含氧...
    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陸奇副教授團隊對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電極表面物種的研究取得進展,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引入氧氣共同電解帶來的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的提升》(Oxygen induced promotion of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 煤制乙醇發展現狀簡析
    對煤化工企業來說,在現有裝置上建設10萬噸級側線的增產擴能改造,產品就地銷售,才是發展煤制乙醇的最佳選擇,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快速。尤其對已有合成氣、甲醇、醋酸、二甲醚、煤制乙烯、煤制油等的企業(凡是有合成氣或副產少量乙烯的企業),針對現有已經或即將過剩的產能,在裝置後連接一條側線單元生產乙醇,不失為一條實現產品多元化的出路。
  • ...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
    大工生命科學與藥學學院張嘉寧教授團隊在O-GlcNAc糖基化生物學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5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陝西教授團隊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引發國際關注!
    該成果陝西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李英宣教授為第一作者,李英宣教授和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王穎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2018級碩士研究生惠丹屏為第二作者。這是李英宣教授在Angew. Chem. Int. Ed.、Environ. Sci. & Technol.等自然指數期刊發表論文之後,在光催化還原CO2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 大工肖義教授課題組發展出顯著提高染料發光效率新策略
    大工肖義教授課題組發展出顯著提高染料發光效率新策略 2019-11-28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公布一項突破性進展,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乙醇
    ,它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乙醇,具有很高的能源效率,而且低成本也比較低廉。「通過這項研究,我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催化機制,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乙醇,」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物理化學和納米技術教授Tao Xu說。
  • 光催化首次實現氧氣氧化甲烷制含氧化合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孟憲光教授科研團隊和日本國家材料研究所葉金花主任研究員合作,利用光催化技術首次實現室溫氧氣直接氧化甲烷,以高選擇性轉化為甲醇和甲醛等高值含氧化合物
  •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第一作者)及其國際合作團隊的研究新成果,題為「Breaking Earth’s shell into a global plate network」。地球巖石圈破裂過程RFPA數值模擬:左為位移分布雲,右為應力場分布唐春安教授國際合作團隊(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香港大學和美國漢普頓大學),基於唐春安教授團隊多年研發的大規模科學計算軟體
  • 《Chem》 :鄧德會、包信和團隊實現甲烷室溫直接催化轉化
    ,發現石墨烯限域的單原子鐵中心可以在室溫條件下(25°C)直接將甲烷催化轉化為高附加值的C1含氧化合物。因此,甲烷的選擇活化和定向轉化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被譽為化學領域「聖杯」式的研究課題。為了克服高的反應能壘,甲烷的轉化往往需要在高的反應溫度(600-1100°C)下進行,如何降低反應溫度,將對其基礎研究和工業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儘管眾多的研究人員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在溫和條件尤其在室溫條件下,並且不需要引入如光、電、等離子體等任何其它形式的能量,直接將甲烷催化轉化成高附加的燃料或化學品仍極具挑戰。
  • 我研究人員實現甲烷在室溫條件下直接催化轉化
    因此,甲烷的選擇活化和定向轉化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被稱為化學領域「聖杯」式的研究課題。 日前,我研究人員經過長期研究,在二維催化材料和納米限域催化的基礎上,發現石墨烯限域的單原子鐵中心可以在25℃的條件下,直接將甲烷催化轉化為高附加值的C1含氧化合物。
  • 大工獲批大連市抗病毒小分子藥物工程研究中心!
    抗病毒藥物及病毒檢測技術開發基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連理工大學黨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嚴格落實教育部黨組各項工作要求,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加強有效藥品研發,成立「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研發大工攻關突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