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肖義教授課題組發展出顯著提高染料發光效率新策略

2021-01-20 澎湃新聞
大工肖義教授課題組發展出顯著提高染料發光效率新策略

2019-11-28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肖義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劉曉剛教授課題組發展出顯著提高染料發光效率的新策略。此新策略為未來超分辨成像領域開發更多性能優異的螢光染料提供了很好的指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2019,141, 14491上。

對於現代生命科學,螢光顯微鏡是不可替代的強大工具。但由於光學衍射的限制,常規螢光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通常為200-300nm,以至於無法分辨更為微小的結構信息,這成為當前生物科學尖端研究和精準醫學診斷的技術瓶頸。為了突破衍射極限,實現納米級甚至分子級別的成像解析度,近年來國際上興起了超分辨成像技術,並成為了一個焦點領域,2014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此領域的三位開拓者。利用這種前沿技術,科學家們有望在分子水平上對活體細胞進行研究,如觀察活細胞內生物大分子與細胞器微小結構以及細胞功能如何在分子水平表達和編碼。而這些觀察和研究又將全方位提升人們對於生命過程的認識和理解,極大促進新藥開發、疾病早期診斷等等。

超分辨成像的效果非常依賴於螢光染料的性能,其要求染料具有極高的發光亮度和穩定性,這是由於超分辨螢光成像,相比於傳統光學成像,是建立在更大規模的光子統計數據的基礎上。目前適用於超分辨的螢光染料依然非常的稀少,因此人們迫切希望能提出普適性的策略,理性地設計出更多的超分辨螢光染料。

圖1季銨化--顯著提升羅丹明染料亮度的新策略

如圖1所示,利用季銨基團吸電子效應,抑制染料在激發態形成扭曲電荷轉移過程,降低分子扭曲導致的能量損耗,從而增強螢光發射。實驗表明,季銨化染料(以羅丹明類為例)確實具有更高的單分子亮度及更多的總收集光子數,非常適合單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研究者應用季銨化羅丹明標記的抗體進行了微管超分辨成像(圖1右)。

此外,為了在活細胞水平上驗證季銨化染料的成像優勢,進一步開發了兩種針對亞細胞器標記的探針,即細胞膜探針(Mem-R)和溶酶體探針(Lyso-R)。二者均在活細胞靶標位置展現出閃爍的單分子信號特徵。基於這些閃爍的單分子信號,成功地對活細胞的細胞膜和溶酶體進行了定位型超分辨成像(圖2)。

最後,為了更進一步地說明季銨化策略的普適性,團隊還將其拓展運用到幾種其它類型的染料上,實驗數據顯示染料的發光亮度在原有基礎上顯著提高。

圖2季銨化哌嗪羅丹明探針用於細胞膜和溶酶體的定位型超分辨成像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2019,141, 14491上,大連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葉智偉,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師楊薇,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王超博士和大連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鄭瑩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大連理工大學的大力支持。

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肖義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通過分子設計提升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能力。將羅丹明染料衍生具有DNA雙鏈大分子靶向功能的Hoechst標記基團,成功完成了對活細胞的細胞核DNA的定位型超分辨成像(Chem. Commun.,2018,54, 2842)。近期,課題組還發展了一種將羧基引入羅丹明螺環結構的分子設計策略,提升了羅丹明螺內醯亞胺染料的亮態壽命,並成功實現了對線粒體、細胞核組蛋白以及微管結構的光激活超分辨成像(J. Am. Chem. Soc.,2019,141, 6527)。

 新聞來源:大工新聞網

編輯:王可

校對:徐一丹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大連理工肖義教授團隊JACS: 延長光變色羅丹明螺環內醯胺在超分辨光激活定位顯微技術中工作時間的策略
    在研究中,作者通過在羅丹明內醯胺位點附近引入一個羧基的方法,營造分子內酸性環境,穩定光活化的兩性離子結構,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在PLAM中的持續性。基於這種策略,作者合成一種新的羅丹明螺環內醯胺染料——Rh-Gly,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證明了該策略的可行性。該成果發表於JACS上(DOI: 10.1021/jacs.8b11369)。
  • 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卟啉研究進展
    基於功能性結構砌塊,解永樹教授課題組運用分子工程與分子間共敏化策略,實現全光譜吸收。在此基礎上,將吸收性能互補的染料結構單元共價連接,構建一類全新的 「協同伴侶染料」,實現單個染料的全光譜吸收,可為相關功能應用提供高效染料分子。
  • 【材料】季銨化哌嗪羅丹明——提升亮度的新型超分辨螢光染料
    超分辨顯微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近年來取得長足的發展,但一直受限於螢光染料的亮度和穩定性。
  • 北京大學工學院戴志飛課題組合成的雙硫鍵連接的雙染料可顯著腫瘤螢光成像的對比度和解析度
    螢光成像技術對發現早期腫瘤,提高診斷和分期的準確性,術中實時導航,引導外科醫生精準切除腫瘤組織具有重要意義。
  • 聚集誘導發光提高發光效率—新聞—科學網
    聚集誘導發光材料的高技術應用示例 光在人類生活和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近代光學研究的重大進展多與發光材料有關,然而傳統有機發光材料的設計與應用面臨聚集導致發光猝滅(ACQ)的制約,ACQ也是有機發光材料應用的
  • 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綜述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
    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前期研究中,解永樹教授研究團隊通過系統優化電子給體及額外電子受體單元,從拓展 共軛結構和增強分子內電荷轉移 (ICT) 效應兩方面著手,拓展吸收光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運用小分子共敏化劑彌補卟啉染料吸收缺陷,顯著提升電流。同時,引入多條烷基鏈,抑制染料聚集和電荷複合,有效提升電壓。
  • 華東理工大學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SSCs)是一種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的光電轉換技術。作為自然界光合作用中心的核心組分,卟啉具有很高的摩爾消光係數和易於修飾的結構,可用於太陽能的捕獲,是一類重要的DSSC敏化染料。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
  • 光致發光材料–黃維院士、Chihaya Adachi、楊朝龍,潘梅課題組成果...
    儘管近些年來發展十分迅速,但在無定形聚合物中獲得LRTP的通用方法仍存在挑戰。針對此問題,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課題組基於傳統的聚乙烯衍生物,提出了一種通過離子鍵交聯聚合物的化學策略來實現超長磷光的方法。在自然環境條件下,無定形聚合物的LRTP壽命達到創紀錄的2.1 s。此外,還發現可以通過調節單組分聚合物材料中的激發波長來獲得多色長壽命磷光發射。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南科大副教授王愷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最終,基於鈣鈦礦相分布調節以及缺陷鈍化的策略製備出高效(EQE=7.51%)的鈣鈦礦藍光器件,比對照樣PeLED(EQE=3.46%)提高了117%。課題組訪問博士後任振偉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王愷、南科大電子系教授陳銳和香港大學教授Wallace C. H. Choy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南科大電子系講席教授孫小衛的大力支持。
  •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的光伏性能研究獲進展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是太陽能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摻雜稀土材料應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是一項全新的探索。
  • 有機發光二極體研究取得新進展:提高螢光發光材料發光效率
    據報導稱,吉林大學化學學院、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峰教授團隊利用有機發光自由基材料製備有機發光二極體,實現了接近100%的量子效率,解決了傳統螢光發光材料發光效率低的問題。該成果以吉林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在《自然》刊發。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Parker教授等課題組也通過在多齒大環配體,如DTPA(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O3A(1,4,7,10-四氮雜環十二烷-1,4,7-三乙酸)等,連接一個或多個發色團或靶向基團,大大提高了稀土化合物在生物成像和分析檢測中的光學性能和靶向性。
  • 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超分子手性的非線性相關
    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由手性構築基元藉由分子間非共價作用形成,或非手性構築基元在手性模板分子誘導下組裝形成,已在不對稱催化、手性識別和分離、手性發光材料、光伏器件等領域展現應用價值。超分子手性是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的重要性質,其特徵可由CD-ee關係曲線來描述,即表達超分子手性的圓二色 (CD) 光譜信號與手性構築單體或手性模板分子的對映體過量值 (ee) 的關聯。
  • 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超分子手性的非線性相關
    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由手性構築基元藉由分子間非共價作用形成,或非手性構築基元在手性模板分子誘導下組裝形成,已在不對稱催化、手性識別和分離、手性發光材料、光伏器件等領域展現應用價值。
  • 大工材料學院王清教授最新研究成果被國際頂級期刊錄用
    王清教授所在的材料設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性能合金材料的設計與研發工作,圍繞董闖教授提出的作為『材料基因』的團簇結構模型,形成了實用的團簇式成分設計方法,提升了合金研發效率,發展出一系列高性能工程合金材料,並在多個領域得到了應用。材料的性能與多個尺度的微觀組織結構密切相關,主要包括元素組合和基因單元等。
  • 自由基OLED研究現新進展,發光效率大大提高
    為了提高顯示器的亮度
  • 美研發出新光敏染料可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布法羅分校教授麥可.戴緹和羅徹斯特大學教授理察·傑西艾森柏格領導的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新的光敏染料,能大大增強太陽能電池和氫燃料電池的效率。研究發表在最近的《美國化學學會會刊》上。
  • 螢光染料-羅丹明 I 一種通用的策略用於可視化和功能化的紅移羅丹明染料
    KL-Z值高的羅丹明染料幾乎都以兩性離子形式存在,其可用作對環境不敏感的生物分子標記。具有中等KL-Z值的羅丹明表現出改善的細胞和組織通透性,這是由於該分子適度地傾向能快速穿過生物膜的親脂性內酯形式存在。具有更低的KL-Z值的羅丹明優先採用封閉的內酯形式,當與生物分子靶標結合時可開發出「致流體」染料。但是,具有極低KL-Z值的染料通常以非螢光內酯形式存在,使其實際上無法在生物學實驗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