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提出化石磁小體可作為古環境代用指標

2020-12-03 騰訊網

化石磁小體是由趨磁細菌產生的保存在沉積物中的納米級磁性礦物,通常為磁鐵礦或膠黃鐵礦。常見的化石磁小體的形狀有立方八面體狀、稜柱狀和子彈頭狀,是趨磁細菌基因嚴格控制的產物。由於趨磁細菌生理活動和細菌類型對氧氣濃度等環境因子較為敏感,因此,化石磁小體有潛力作為古環境重建的代用指標。化石磁小體屬於單磁疇、強磁性顆粒,亦是沉積剩磁的良好載體。

前人在西南太平洋、北太平洋、赤道太平洋和南大洋第四紀沉積物中發現勻稱狀化石磁小體在有機質含量較低的暖期佔主導,而拉長狀化石磁小體大量出現在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冷期。然而,有學者在西南太平洋第四紀有機質含量較低的暖期沉積物中發現更高比例的拉長狀化石磁小體。目前,關於化石磁小體的形態所蘊含的古環境意義尚存在爭議,其中原因包括缺乏針對化石磁小體的研究實例和高質量觀測數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博士後何況與合作導師、研究員潘永信,對伊比利亞西南邊緣海MD01-2444鑽孔(巖芯長27m,時間跨度為194ka)代表性沉積物樣品進行系統的巖石磁學、生物磁學及電子顯微學研究。結合前人對該鑽孔沉積物的不同氣候代用指標(如浮遊有孔蟲δ18O、生物標誌化合物、沉積物色度、Ca/Ti等)研究成果,探討沉積物中化石磁小體形狀及含量變化與古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獲得如下認識:(1)在193.8-171.7ka和49.6-18.5ka期間,暖期沉積物中化石磁小體的含量增加,冷期時化石磁小體的含量降低(圖1)。(2)通過對樣品中化石磁小體的透射電子顯微鏡觀測發現,在暖期(對應底層水氧氣濃度較低)沉積物中,子彈頭狀化石磁小體的比例增加,勻稱狀化石磁小體的比例減小;在冷期(對應底層水氧氣濃度較高)沉積物中,勻稱狀化石磁小體的比例增大,子彈頭狀化石磁小體的比例減小(圖2,圖3a、圖3b)。(3)巖石磁學結果證實在暖期的沉積物中,高矯頑力的化石磁小體(拉長狀)的比例增加;而在冷期沉積物中,低矯頑力的化石磁小體(勻稱狀)的相對含量增加(圖3c-3e)。

該研究挖掘了伊比利亞西南邊緣海沉積物中化石磁小體蘊含的古環境指示意義,為其未來作為古環境代用指標提供新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圖1.(a-d)不同巖石磁學指標(Mrs/Ms、χARM/SIRM、BS+BH、δFC/δZFC)分別與對應樣品浮遊有孔蟲δ18O值的散點圖;(e-f)化石磁小體的近似通量與浮遊有孔蟲δ18O值的散點圖。橘黃點表示根據浮遊有孔蟲δ18O原始數據線性內插獲得的數據,藍點為浮遊有孔蟲δ18O原始數據,虛線為線性擬合趨勢線

圖2.(a-d)化石磁小體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照片;(e)d圖中化石磁小體標記黑點處的選區電子衍射花樣;(f)d圖中化石磁小體標記黑點處的X射線能譜分析;(g-l)代表樣品18-52(冷期)、18-142(暖期)中子彈頭狀、稜柱狀、勻稱狀化石磁小體的尺寸分布圖

圖3.(a-b)193.8-171.7ka期間不同形態的化石磁小體的比例與古環境代用指標(Uk』37-SST、C26OH/(C26OH+C29))的關係圖;(c-e)反映勻稱狀和拉長狀化石磁小體相對比例的巖石磁學指標(BS/(BS+BH)、BH/(BS+BH))與古環境代用指標(Uk』37-SST、C26OH/(C26OH+C29)、C37:4 alkenone)的關係圖;(f)反映更多粗顆粒碎屑磁鐵礦的指標D與古環境代用指標C37:4 alkenone的關係圖

來源: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GRL: 化石磁小體可作為古環境代用指標——來自伊比利亞西南邊緣海...
    何況等-GRL: 化石磁小體可作為古環境代用指標——來自伊比利亞西南邊緣海沉積物的新證據化石磁小體是由趨磁細菌產生的保存在沉積物中的納米級磁性礦物,通常為磁鐵礦或膠黃鐵礦。常見的化石磁小體的形狀有立方八面體狀、稜柱狀和子彈頭狀,是趨磁細菌基因嚴格控制的產物。由於趨磁細菌生理活動和細菌類型對包括氧氣濃度等多個環境因子都較為敏感,因此,化石磁小體有潛力作為古環境重建的代用指標。化石磁小體屬於單磁疇、強磁性顆粒,亦是沉積剩磁的良好載體。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趨磁細菌複雜磁性機制
    磁小體在細胞內多成鏈排列,作為趨磁細菌的「磁場感應器」,促使其沿磁場方向定向遊弋,這個過程被稱為趨磁性。趨磁細菌死亡後,磁小體能夠被保存下來,成為化石磁小體(magnetofossil)。沉積物和巖石中的化石磁小體是良好的磁信號載體,可能記錄了化石磁小體形成、埋藏時的古地磁場及古環境信息,因此,其是重建古地磁和古環境信息的潛在替代指標;作為新型生物源磁性納米材料,功能化磁小體在納米材料和生物醫藥領域具有應用前景。趨磁細菌研究的核心是「磁小體的礦化和磁學」。
  • 研究發現細菌胞內生物礦化可形成磁性納米化石
    1986年,美國和德國的兩個研究小組在海洋沉積物中發現趨磁細菌死亡後遺留的磁性納米化石-磁小體化石,這直接促使地球科學家(特別是古地磁學和海洋磁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加入到趨磁細菌和磁小體化石的研究中。1996年,美國NASA科學家表示,在火星隕石ALH84001中發現疑似磁小體化石的納米級磁鐵礦顆粒,再次掀起從古老沉積物和巖石中尋找磁小體化石開展早期生命、古環境和古地磁研究的熱潮。
  • 中亞第四紀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奇異螺(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與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
  • 研究揭示中亞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陸生軟體動物——蝸牛是第四紀黃土沉積中最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因其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動物」,其記載了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大量信息。
  • 地質地球所等獲得感磁微生物起源和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新認識
    趨磁細菌是一類研究較為深入的感磁生物,它們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級、生物膜包被、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磁小體,磁小體的主要功能和磁羅盤類似,可幫助這類微生物進行感磁定向。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出現最早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
  • 劉東生:黃土與環境
    因為黃土和古土壤都是在風力作用下、氣候環境的變化下所形成的,而這是一種乾旱的氣候環境。以黃土作為乾旱化的標誌的認識雖不十分明確,但對黃土作為風力搬運的沉積的時間認識則由十多萬年,向前推進到了260萬年。認識了巨厚的黃土高原是260萬年來風力以沙塵暴的形式所形成的;而乾旱的沙塵暴時期中間又有多次氣候變為溫暖溼潤的時期。
  • 地質地球所重新解讀海洋風塵記錄對源區古環境演化的指示意義
    亞洲內陸作為全球重要的風塵釋放區,自新生代以來,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區域構造運動的雙重影響下,亞洲內陸的環境格局發生變化,保存在北太平洋的風塵沉積物記錄了亞洲內陸風塵源區古環境演化信息。為深入探究北太平洋風塵記錄對亞洲風塵源區古環境演化的指示意義,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張強在其導師、研究員劉青松的指導下,綜合研究北太平洋ODP Hole 885A巖心風塵沉積物。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此外,在任地球環境所所長期間,周衛健還提出並實行了促進年輕人才成長的所級「青年百人計劃」,通過該計劃招聘的青年人才已成為研究所的主要後備力量。安芷生和周衛健在其研究領域的一系列開拓創新,不但在國內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在國際地學領域獲得高度認可。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此外,在任地球環境所所長期間,周衛健還提出並實行了促進年輕人才成長的所級「青年百人計劃」,通過該計劃招聘的青年人才已成為研究所的主要後備力量。安芷生和周衛健在其研究領域的一系列開拓創新,不但在國內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在國際地學領域獲得高度認可。2003年,安芷生當選為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科學委員會副主席,成為該學術機構成立以來最高任職的中國學者。
  • 【臨夏地質公園】佔據6項世界之最——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全景 特別是晚新生代以來的完整沉積地層,為適應不同生態環境的古動物創造了絕佳的棲息環境。
  • 甘肅臨夏藉古動物化石資源做「大規劃」(圖)
    圖為三趾馬化石。劉玉桃 攝 劉玉桃 攝   中新網蘭州11月21日電 (南如卓瑪)21日,《世界的和政·古動物的伊甸園化石保護開發規劃》評審會在蘭州召開。該《規劃》提出建設以「一會一中心一走廊四基地」為核心的和政化石產業體系,打造「世界的和政、古動物的伊甸園」。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2015-02-02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環境磁學作為重要的研究手段,成為反演黃土古氣候信息的有力武器。然而,如何正確解譯黃土磁學參數的環境意義以及磁性與環境信息的耦合關係是否一成不變都是該領域最基本和最難解決的問題。
  • 地質地球所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
    在地球的水生環境中(如海洋、湖泊、沼澤和河流),OAI主要存在於沉積物表層或具有化學梯度分層的水體中。氧氣(O2)與硫化氫(H2S)的反向化學梯度變化是水生環境OAI的重要特徵。一般來講,從上向下,氧氣濃度逐漸降低;從下向上,硫化氫濃度逐漸遞減;中間通常存在一個二者濃度較低或都缺失的地帶,其厚度變化可從幾釐米到幾十米。OAI在自然界硫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
  • 甕安叫停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採礦
    趙素娥 攝 中新網貴陽4月11日電(記者 黃蕾瑾)貴州省地礦局專家於4月11日抵達貴州甕安縣,即將實地勘測甕安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區,指導制定保護工作方案。甕安縣已全面叫停當地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的一切採礦行為。
  • 英國利茲大學古氣候模擬團隊到地質地球所交流---中國科學院
    英國利茲大學古氣候模擬團隊到地質地球所交流 2016-10-24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  利茲大學是英國紅磚大學之一,羅素大學集團成員,下屬地球環境學院是英國大氣科學中心掛靠單位。Alan Haywood是學院研究創新主管,領導著英國規模最大的古氣候模擬團隊。
  • 地質地球所提出人類活動是導致我國北方全新世氮循環變化的原因
    自20世紀以來,人類通過過度施用氮肥和燃燒化石燃料等方式釋放了大量的活性氮素,極大地擾動了自然氮循環過程,並由此產生了地表水體富營養化、生態脅迫和溫室效應增強等一系列環境問題。
  • 地質環境監測院在河北發現一處化石產地
    ◎王劍昆/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全國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與保護監測示範」項目近日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洋河南岸一帶新發現一處以恐龍足跡為主的大規模動植物遺蹟群。為進一步確定該化石產地的規模、價值及保護現狀,地質環境監測院聯合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院進行了深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