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L: 化石磁小體可作為古環境代用指標——來自伊比利亞西南邊緣海...

2020-12-06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何況等-GRL: 化石磁小體可作為古環境代用指標——來自伊比利亞西南邊緣海沉積物的新證據

化石磁小體是由趨磁細菌產生的保存在沉積物中的納米級磁性礦物,通常為磁鐵礦或膠黃鐵礦。常見的化石磁小體的形狀有立方八面體狀、稜柱狀和子彈頭狀,是趨磁細菌基因嚴格控制的產物。由於趨磁細菌生理活動和細菌類型對包括氧氣濃度等多個環境因子都較為敏感,因此,化石磁小體有潛力作為古環境重建的代用指標。化石磁小體屬於單磁疇、強磁性顆粒,亦是沉積剩磁的良好載體。

前人在西南太平洋、北太平洋、赤道太平洋和南大洋第四紀沉積物中發現勻稱狀化石磁小體在有機質含量較低的暖期佔主導,而拉長狀化石磁小體大量出現在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冷期。然而,也有學者在西南太平洋第四紀有機質含量較低的暖期沉積物中發現更高比例的拉長狀化石磁小體。關於化石磁小體的形態所蘊含的古環境意義目前尚存在較多爭議,其中原因包括缺乏針對化石磁小體的研究實例和高質量觀測數據。

最近,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博士後何況與合作導師潘永信研究員對伊比利亞西南邊緣海MD01-2444鑽孔(巖芯長27 m,時間跨度為194 ka)代表性沉積物樣品進行了系統的巖石磁學、生物磁學及電子顯微學研究。結合前人對該鑽孔沉積物的不同氣候代用指標(如浮遊有孔蟲δ18O、生物標誌化合物、沉積物色度、Ca/Ti等)研究成果,討論了沉積物中化石磁小體形狀及含量變化與古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獲得如下主要認識:

(1)在193.8-171.7 ka 和49.6-18.5 ka期間,暖期沉積物中化石磁小體的含量增加,冷期時化石磁小體的含量降低(圖1) 。

(2)通過對樣品中化石磁小體的透射電子顯微鏡觀測發現,在暖期(對應底層水氧氣濃度較低)沉積物中,子彈頭狀化石磁小體的比例增加,勻稱狀化石磁小體的比例減小;在冷期(對應底層水氧氣濃度較高)沉積物中,勻稱狀化石磁小體的比例增大,子彈頭狀化石磁小體的比例減小(圖2,圖3a、圖3b)。

(3)巖石磁學結果證實在暖期的沉積物中,高矯頑力的化石磁小體(拉長狀)的比例增加;而在冷期沉積物中,低矯頑力的化石磁小體(勻稱狀)的相對含量增加(圖3c-3e)。

圖1 (a-d)不同巖石磁學指標(Mrs/Ms、χARM/SIRM、BS+BH、δFC/δZFC)分別與對應樣品浮遊有孔蟲δ18O值的散點圖;(e-f)化石磁小體的近似通量與浮遊有孔蟲δ18O值的散點圖。橘黃點表示根據浮遊有孔蟲δ18O原始數據線性內插獲得的數據,藍點為浮遊有孔蟲δ18O原始數據,虛線為線性擬合趨勢線

圖2 (a-d)化石磁小體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照片;(e) d圖中化石磁小體標記黑點處的選區電子衍射花樣;(f)d圖中化石磁小體標記黑點處的X射線能譜分析;(g-l)代表樣品18-52(冷期)、18-142(暖期)中子彈頭狀、稜柱狀、勻稱狀化石磁小體的尺寸分布圖

圖3 (a-b)193.8-171.7 ka期間不同形態的化石磁小體的比例與古環境代用指標(Uk』37-SST、C26OH/(C26OH+C29))的關係圖;(c-e)反映勻稱狀和拉長狀化石磁小體相對比例的巖石磁學指標(BS/(BS+BH)、BH/(BS+BH))與古環境代用指標(Uk』37-SST、C26OH/(C26OH+C29)、C37:4 alkenone)的關係圖;(f)反映更多粗顆粒碎屑磁鐵礦的指標D與古環境代用指標C37:4 alkenone的關係圖

本研究挖掘了伊比利亞西南邊緣海沉積物中化石磁小體蘊含的古環境指示意義,為其未來作為古環境代用指標提供新證據。

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He K, Pan Y. Magnetofossil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as paleoenvironmental proxies: A case study from Southwest Iberian margin sediment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7: e2020GL087165. DOI: 10.1029/2020GL087165)

美編:徐海潮

校對:張 崧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提出化石磁小體可作為古環境代用指標
    化石磁小體是由趨磁細菌產生的保存在沉積物中的納米級磁性礦物,通常為磁鐵礦或膠黃鐵礦。常見的化石磁小體的形狀有立方八面體狀、稜柱狀和子彈頭狀,是趨磁細菌基因嚴格控制的產物。由於趨磁細菌生理活動和細菌類型對氧氣濃度等環境因子較為敏感,因此,化石磁小體有潛力作為古環境重建的代用指標。
  • 西班牙跨學科團隊分析了在伊比利亞半島發現的600多種化石
    :雖然化石十分稀有,但它們是考古記錄中的常見元素。化石從伊比利亞舊石器時代的主要考古遺址就可以發現(阿爾塔米拉、帕爾帕洛、雷克勞-維弗、艾茲比塔特、拉加馬、拉斯卡尼奧、朱尤或拉皮耶塔),也包括金屬時代(洛斯米拉雷斯、洛斯米拉雷斯、瓦倫西納、洛斯卡斯蒂利亞霍斯、薩爾瓦多、豐特·阿拉莫、聖佩德羅新城等)。
  • 研究發現細菌胞內生物礦化可形成磁性納米化石
    1986年,美國和德國的兩個研究小組在海洋沉積物中發現趨磁細菌死亡後遺留的磁性納米化石-磁小體化石,這直接促使地球科學家(特別是古地磁學和海洋磁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加入到趨磁細菌和磁小體化石的研究中。1996年,美國NASA科學家表示,在火星隕石ALH84001中發現疑似磁小體化石的納米級磁鐵礦顆粒,再次掀起從古老沉積物和巖石中尋找磁小體化石開展早期生命、古環境和古地磁研究的熱潮。
  • 研究揭示中亞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陸生軟體動物——蝸牛是第四紀黃土沉積中最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因其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動物」,其記載了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大量信息。
  • 中亞第四紀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奇異螺(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與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
  • 海百合化石有哪些
    這些無機物在海百合化石中所呈現的形態往往有別於普通的無機礦物,例如平滑的曲線,或者是所謂的「分級結構」 (hierarchical structure),即在不同的尺度上都呈現一定的結構。這些結構特徵往往成為鑑別海百合化石的重要依據。鎮海有一位市民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化石海百合捐贈給鎮海檔案館,這塊化石距今已有約兩億年的歷史了。
  • 瓦倫西亞——來自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的「蝙蝠」
    古羅馬人佔領這裡之後,給它命名為瓦倫西亞(Valencia),這個詞來自拉丁語,意思是力量和勇敢之城。 它建造完成卻是在阿拉伯人佔領時期。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伊比利亞半島大部。雨熱充足的瓦倫西亞地區更適合種植園的發展,因此,阿拉伯人把瓦倫西亞建成了大花園般的存在。
  • 劉東生:黃土與環境
    黃土與古土壤層的磁化率,隨黃土與古土壤中所含磁性礦物的種類和豐度而變化。測量結果顯示,黃土與古土壤的磁化率可以用來作為反映地質作用、環境變化的氣候要素的替代性指標。這一進步促使我們將黃土高原沉積與深海沉積進行對比;冰芯的研究結果也與黃土高原進行了對比,是黃土高原研究從建立區域性特徵到進行全球對比的起點。這一時期總結性的工作為《黃土與環境》一書的出版。
  •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
    歐洲總面積約為1016萬平方千米,半島數量眾多,其中主要的半島有四個,分別是位於歐洲北部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該半島呈東北西南走向,總面積約為75萬平方千米,是歐洲面積最大的半島,此外還有位於歐洲南部的三個半島,從西往東分別是「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
  • 古鳥類化石揭示六百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乾旱歷史
    古鳥類化石揭示六百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乾旱歷史 2020-04-07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Linxiavis inaqousus),意為「一種來自臨夏地區並且生活在乾旱環境下的鳥類」。
  • 甘肅臨夏藉古動物化石資源做「大規劃」(圖)
    「一會一中心一走廊四基地」指國際古動物化石保護開發與學術研討會永久性會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生物化石保護開發研究中心,中國臨夏古生物化石地質走廊,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夏令營活動基地、綠色產業基地。  甘肅和政地區是遠古時代古脊椎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
  • Nature:全球過去2000年年平均溫度空間格局多指標集成
    【前沿報導】Nature:全球過去2000年年平均溫度空間格局多指標集成基於多種類型的氣候代用記錄,利用數理統計方法格點化重建古氣候變化空間格局,已成為闡明古氣候變化的空間特徵和區域差異,捕獲重大古氣候環境事件區域協同變化規律,探究區域生態環境歷史空間演變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研究方向。
  • 海百合化石的故事
    海百合是海洋動物,它常年生活在海裡,有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還有石灰質的殼,乍一看長得真像植物。人們這才給它起了一個植物的名字。它是棘皮動物中最古老的種類,全世界現有620多種海百合。
  • 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將呈現世人面前
    新華網貴陽9月1日電(記者張藝)世界上最大的海百合化石將於9月28日在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境內的國家地質公園向公眾展示。  海百合是一種高等無脊椎的棘皮動物,以吸食海洋微生物為生,因其形似百合花而得名。
  • Nature Geoscience:全球過去2000年年平均溫度序列多指標集成
    【前沿報導】Nature Geoscience:全球過去2000年年平均溫度序列多指標集成過去百年增溫(現代暖期)是歷史的重複還是前所未有?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是古氣候定量化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回答該問題的可能途徑是:利用氣候代用記錄定量化重建古溫度變化序列,釐定現代暖期的位置。
  • 海百合化石不允許買賣
    金陵晚報記者 王君 於飛金陵晚報報導汪先生的海百合化石能不能賣?、保存完整或者較完整的稀有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國內稀有或者在生物進化及分類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化石;大型的或者集中賦存的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
  • 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在貴州修復完畢(圖)
    圖為海百合化石金黔在線訊 12月19日,筆者從獨山縣文物管理所獲悉,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修復工作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現已修復拼接完畢。這批海百合化石是上月初被文物走私團夥從貴州運往廣西準備銷往海外途中,在貴新高速公路被截獲。據專家考證,這批海百合化石保存完好,形成於2.2億年前,厚度為4釐米至5釐米,經過拼接,面積最大的為27.3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面積最大的海百合化石。海百合是一種高等無脊椎的棘皮動物,以吸食海洋微生物為生,因其形似百合花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