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可以分為陸地和海洋兩大部分,海洋和陸地的交界處就是海岸線,而這些彎彎曲曲的海岸線組成了地球表面大大小小的陸地,包括大陸和島嶼,通過彎曲的海岸線在地球表面「畫」出了許多的半島和海灣,形成了豐富多樣的陸地輪廓。「半島」是指陸地一部分伸入海洋(當然也有一些半島是伸入較大的湖泊中),另一部分與較大陸地相連的地貌形態,半島的三面都被水包圍,僅有一面與陸地相連,一般來說海岸線越曲折漫長,就會形成越多的半島。

從世界七大洲來看,歐洲的海岸線是最為曲折和破碎的,所以歐洲擁有大量的半島,而位於歐洲以南的非洲,由於海岸線較為平直,所以半島數量就很少,非洲東北部的索馬利亞半島是其主要的半島。歐洲總面積約為1016萬平方千米,半島數量眾多,其中主要的半島有四個,分別是位於歐洲北部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該半島呈東北西南走向,總面積約為75萬平方千米,是歐洲面積最大的半島,此外還有位於歐洲南部的三個半島,從西往東分別是「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下歐洲南部的三大半島:

首先,是位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東臨地中海,南部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望,西臨大西洋,北瀕比斯開灣,在東北部與歐洲大陸相連,伊比利亞半島的面積約為58.4萬平方千米。伊比利亞半島就像歐洲大陸的一個「拳頭」,往西南方向深入海洋,而拳頭的「手腕」位置就是和大陸相連的部分,而這一連接處剛好有一列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存在,那就是「庇里牛斯山」,長度超過400千米,最高峰阿內託峰海拔達3404米,由於庇里牛斯山的存在,使得伊比利亞半島區域與歐洲大陸之間的陸地聯繫並不十分便捷。

從氣候類型角度來看,伊比利亞半島東南西三面沿海地區為地中海氣候,北部比斯開灣沿海地區為溫帶海洋性氣候,而半島內部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一個距海這麼近的半島內部居然會有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出現,這是氣候非地帶性的體現。伊比利亞半島中部為海拔約700至800米的「梅塞塔高原」,而高原四周有相對高大的山地阻擋,使得來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風帶難以進入到半島中部,使得這裡降水稀少,所以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居民多生活在半島邊緣的沿海地帶,在古代很少通過內陸乾旱地區而交流,所以他們大多依靠海洋進行交通。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典型的「海權」國家,曾經一度都稱霸海洋。
其次,是位於歐洲南部的「亞平寧半島」。亞平寧半島東臨亞得裡亞海,西瀕第勒尼安海和利古裡亞海,東南部臨伊奧尼亞海,就像是歐洲向地中海伸入的一隻「女式靴子」,呈西北東南走向,形態十分優雅,不過這隻靴子有點大,總面積約為25.1萬平方千米。亞平寧半島上有和半島走向一致的亞平寧山脈,半島地勢中部高周圍沿海地區以及北部波河平原地區地勢較為平坦,亞平寧半島的北部為阿爾卑斯山脈,所以在古代,亞平寧半島上居住的人們和歐洲大陸之間陸地交通也十分不便,同樣道理,人們主要利用沿海地區的優勢發展海運。

亞平寧半島的氣候類型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夏季由於氣壓帶風帶北移,當地受到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氣候高溫少雨;冬季由於氣壓帶風帶南移,當地受到盛行西風帶控制,帶來大西洋的水汽,氣候溫暖溼潤,雨熱不同期。亞平寧半島的絕大部分都屬於義大利,但是半島上還有兩個袖珍小國,那就是梵蒂岡和聖馬利諾。在古代,以亞平寧半島為中心的羅馬帝國,依靠海洋運輸和艦隊,建立起了圍繞地中海沿岸,橫跨亞洲、非洲和歐洲的龐大帝國。

最後,是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半島」。在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中,巴爾幹半島的樣子是最不清晰的,因為巴爾幹半島東臨黑海,西靠亞得裡亞海,南部瀕臨愛琴海,並隔土耳其海峽與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相望,而北部巴爾幹半島有著寬闊的區域與大陸相連,這與另外兩個半島的情況很不相同。另外,巴爾幹半島的海岸線十分破碎,周邊分布著數量眾多的島嶼,特別是南部希臘所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及周邊區域海岸線更為曲折,愛琴海上島嶼眾多。

巴爾幹半島的面積約為55萬平方千米,從地理位置來看巴爾幹半島地處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所以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目前,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包括希臘、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北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以及土耳其的歐洲部分,共有11個國家。位於巴爾幹半島南部的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古希臘文化在西方世界佔有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