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巴爾幹半島,大多數人可能並不能馬上想到這一地理名詞在地圖上對應對應的位置,但如果將巴爾幹和第一次世界大戰聯繫起來的話,或許就會有人很快反應過來——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著名歷史事件斐迪南大公遇刺,正是發生在被譽為「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上的貝爾格勒。不過,能被稱作「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曾經爆發過的爭端與戰爭絕不僅僅只有這一次戰爭。俄土戰爭、巴爾幹戰爭、南斯拉夫內戰……似乎對於巴爾幹來說,衝突、分裂與戰爭就是社會的總基調。
作為一處半島,通常來說,巴爾幹地區本應該具有在地緣上相對安全的優勢。縱觀全球,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乃至近似半島的南亞次大陸等地,雖然歷史上也有過許多爭端,但最終都歸於相對穩定的狀態。而巴爾幹半島則不然,塞爾維亞、希臘、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等小國將本就並不廣闊的半島撕扯得四分五裂,並圍繞著許多「彈丸之地」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爭端。直至今天,希臘還在與馬其頓就南馬其頓的歸屬有著爭議,而前南斯拉夫地區的諸多小國更是圍繞著民族、領土問題的一大堆糊塗帳彼此敵對,爭鬥得不可開交。
為何巴爾幹半島缺乏其他半島的安定環境,這個問題是由許多因素共同決定的,而首當其衝的,就是作為一個名義上的「半島」,巴爾幹半島並不像其他半島一樣,因三面環海而獲得更加安全的外部環境:馬其頓半島兩面瀕臨地中海,一邊毗鄰黑海,這些內海並沒有足夠的大風大浪阻隔來自海上的威脅,從而使得海岸線曲折的巴爾幹半島實際上成了「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亞洲、歐洲的重要交通線從這裡經過,帶來了商業興盛的機會,催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古希臘文明、拜佔庭帝國,也讓這裡飽受外敵入侵的困擾,並最終葬送了這些興盛的古代文明。
此外,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庇里牛斯山、亞平寧半島北方的阿爾卑斯山還是斯堪地那維亞東部的廣闊凍土,都營造了相對封閉的內部環境,極大地阻擋了外部勢力從陸路的侵入。然而,巴爾幹半島的地形分布卻較為特殊——在半島內部,大量山脈令半島內部交通不便、發展缺乏空間、各地缺乏交流,可是,在半島北部,巴爾幹卻缺乏一個合適的天然屏障來阻隔來自歐陸的威脅——匈牙利大平原與羅馬尼亞平原難以阻隔外部勢力,平原上的多瑙河對於阻止外敵入侵也是作用較小,因此,在內部產生眾多地區割據勢力的同時,巴爾幹又不斷遭到侵略,最終便成了外部強權的角力場。
作為比鄰中西歐、東歐、西亞三個重要地理區域的夾縫空間,巴爾幹半島無法避免的同時受到來自三個方向的不同類型文明的影響。在巴爾幹半島,各種宗教、各種人種、各種文化在這裡交融、競爭,文明的衝突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連綿不斷的地區戰爭。俄羅斯、奧斯曼土耳其與奧匈帝國這三方在近代史上圍繞巴爾幹地區的角力,就是這種文明衝突的典型代表。
時至今日,這種文明上的差異仍然不斷地在巴爾幹地區產生著種種不穩定因素,南斯拉夫的解體,正反映了巴爾幹地區民族問題的複雜性:並不廣闊的南斯拉夫地區,竟然分裂成了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塞爾維亞等諸多小國,而這些小國的內部,仍在就民族、宗教等問題不時爆發衝突甚至是內戰,甚至是造成分裂:諸如上世紀末著名的科索沃戰爭。
由於巴爾幹特殊的地緣要素,巴爾幹的未來或許仍將難以走向重新聯合,而是繼續維持如今的分裂狀態。巴爾幹的命運,或許已經很大程度上無法由這裡的人民自己主宰,而是被迫成為歐亞大國運籌帷幄的棋盤,繼續著不斷變幻的棋局。但是又或許,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紛爭不斷的巴爾幹火藥桶終有一天會迎來和平和團結的曙光,這一切的可能性都將由時間來給我們一個答案。